近日來自北京大學、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轉錄遏制子TIE1,并證實TIE1通過將TCP轉錄因子與TOPLESS/TOPLESS-RELATED輔阻遏物連接到一起,調控了葉發育。相關論文發表在植物學權威期刊The Plant Cell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秦跟基(Genji Qin)副教授。其近十年來,主要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研究植物葉片及其他器官發育的分子機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如the Plant Cell, PNAS等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多篇。2009年入選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對于植物的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環境植物葉發展成今天這樣千姿百態。不同物種葉的大小、顏色和形狀差別非常大,即使是在同一植物中,葉發育的不同階段形狀也可以完全不同。在葉的發育過程中,究......閱讀全文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截至2019年8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17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18篇,Nature 發表了53篇,Science 發表了46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54篇文章由獨立的一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轉錄遏制子TIE1,并證實TIE1通過將TCP轉錄因子與 TOPLESS/TOPLESS-RELATED輔阻遏物連接到一起,調控了葉發育。相關論文發表在植物學權威期刊The Plant Cell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云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圖位克隆的方法,在水稻中克隆了植物中首個Bub1同源基因BRK1(Bub1- related kinase1),為解析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組裝提出了新觀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15日在Plant Cell雜志上。 領導這一
作為全球知名的華人科學家,鄧興旺教授近年來成果頗豐,今年年初他曾與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等共同解析了植物擬南芥感受紫外線B波段(280-315nm)的光受體UVR8的晶體結構,并對其感光機理做出了解釋。近期他又在植物學領域頂級刊物:The Plant Cell雜志上發表文章,報道了擬南芥對紫外光
作為無法移動的生物,植物能夠對來自內部和環境中各種各樣的信號做出響應,這種能力對于它們的生存和適應至關重要。植物需借助高度結構化的細胞內網絡來整合這些信號以確保協調的細胞反應,此外激素和肽類在時空上發揮作用協調了局部的細胞分裂并遠距離調控了生長和生理。此外,信號互作和信號輸出也會隨發育而發生顯著
3 立項基礎 我國在植物激素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知識積累和堅實的工作基礎。20世紀早期老一輩科學家做出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工作,奠定了中國植物激素研究與國際同步發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上海烈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利用一種光照控制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粉碳饑餓突變體(Carbon Starved Anther,CSA)的突變,可生成用于雜交水稻制種的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來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MADS57 and OsTB1 modulates rice tillering via DWARF14”的文章,證實通過水稻MADS57與TB1之間相互作用,結合miR4
作為農業領域實力最強的高校之一,華中農業大學在作物遺傳育種、微生物學、果樹學、分子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一直很有優勢。 近幾年,華中農業大學的這些優勢學科發展也都非常迅速。繼上個月一周連發3篇Nature子刊后,4月11日,華中農業大學3個研究團隊又同時發表了3篇頂尖論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植物的種子是人類和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而種子是從受精后的胚珠發育而來的。植物的胚珠由多種細胞和組織組成,其中包括最為重要的種系細胞(germline cell)。研究植物胚珠的發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理以及其中的種系細胞的命運決定機制一直是植物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1999年,科學家們通過遺傳學方法
生物通報道: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一些研究發現這個過程中,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具體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劉永秀研究員一直從事表觀遺傳和植物激素調控種子休眠和
分枝是決定植物株型發育的主要決定因素。在水稻、小麥等主要禾本科作物中,分枝通常被稱為分蘗,是決定產量的重要農藝性狀之一。分蘗的生長發育受到遺傳因素的嚴格調控,其主要調控機制是通過植物激素信號通路協調分蘗芽的起始與伸長。長期的研究表明,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是調控株型建成的主要激素。最近數年,科學家通
經過公開征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共收到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合作研究項目申請89項。經初步審查并與以方核對名單,確定有效申請85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目公布如下: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規定了項目結題驗收的時間、驗收重點等,詳情如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38號各項目依托部門: 國家重點基礎研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8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9〕308號 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月4日,科技部公示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173個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總經費達人民幣1,708,013,700元,專項經費達人民幣1,676,450,000元。 公示如下: 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玉米Proline responding 1(pro1)突變在蛋白合成和細胞周期調控中起到關鍵作用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玉米Pro1基因(Zm P5CS2)的突變造成了突變體細胞中脯氨酸(proline)合成受阻,從而導致proline積累的減少。突
5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秦跟基教授課題組以題為“Arabidopsis transcription factor TCP5 controls plant thermomorphogenesis by positively regulating PIF4 activity”與蘭州大學生命科學
作為全球知名的華人科學家,鄧興旺教授近年來成果頗豐,今年年初他曾與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等共同解析了植物擬南芥感受紫外線B波段(280-315nm)的光受體UVR8的晶體結構,并對其感光機理做出了解釋。近期他又接連在兩大植物學領域頂級刊物:Plant Physiology,以及The Plant
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真核模式生物,被廣泛用于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脂類合成、細胞運動(生物鞭毛)、非生物脅迫等生物學過程相關的功能研究(圖1)【1】。長期以來,通過同源重組將外源基因插入是敲除萊茵衣藻基因的主要方式,與外源基因的隨機插入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關類型項目管理辦法的規定和專家評審意見,決定資助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部分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