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梗阻性黃疸的基本介紹
梗阻性黃疸又稱外科性黃疸,是臨床較常見的病理狀態,主要由于肝外或肝內膽管部分或完全機械性梗阻,膽汁由膽管排入腸道的過程受到阻礙,導致膽汁淤滯、酯型膽紅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黃疸。由于膽汁及其諸多成分不能流入腸內(尤其是完全性梗阻者),導致膽管內壓升高、肝血流改變及一系列包括體內生物化學、免疫功能及其他臟器功能的改變,對機體的正常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閱讀全文
關于梗阻性黃疸的基本介紹
梗阻性黃疸又稱外科性黃疸,是臨床較常見的病理狀態,主要由于肝外或肝內膽管部分或完全機械性梗阻,膽汁由膽管排入腸道的過程受到阻礙,導致膽汁淤滯、酯型膽紅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黃疸。由于膽汁及其諸多成分不能流入腸內(尤其是完全性梗阻者),導致膽管內壓升高、肝血流改變及一系列包括體內生物化學、免疫功能及其他
關于梗阻性黃疸的診斷治療介紹
一、診斷 梗阻性黃疸是一種由梗阻引起的病理狀態,明確病因才能解除梗阻,減輕黃疸。肝功能檢查有助于鑒別肝細胞性黃疸和梗阻性黃疸,影像學檢查有助于明確梗阻原因和定位診斷。 二、治療 一旦診斷明確,應及早引流膽道,緩解膽道內壓,解除黃疸,如情況許可,尚應去除病因,行根治性治療,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
關于梗阻性黃疸的檢查方試介紹
1.實驗室檢查 (1)肝功能檢查:總膽紅素(TBIL)增高(>34.2μmol/L),結合膽紅素(BRD)明顯升高,結合膽紅素/總膽紅素>50%,谷氨酰轉肽酶(GGT)、堿性磷酸酶(ALP)、膽固醇(TG)升高,血清總膽酸(TBA)增高。 (2)腫瘤標志物檢查:可輕微升高,大于正常上線10倍
關于梗阻性黃疸的病因分析
膽管因多種原因發生梗阻后,梗阻上部的膽管內則有大量膽汁淤積,膽管擴張,壓力升高,膽汁通過破裂的小膽管和毛細膽管流入組織間隙和血竇,引起血內膽紅素增多(膽汁酸鹽也進入血液循環),產生黃疸。 1.肝外膽管梗阻 包括肝外膽管阻塞,如膽總管結石、膽道蛔蟲病、術后膽道狹窄、膽管癌及先天性膽道閉鎖等;肝
關于梗阻性腎病的基本介紹
梗阻性腎病是指因為尿流障礙而導致腎臟功能和實質性損害的疾病。本病病變常為單側性,但不少情況也可以是雙側性。尿路梗阻通常是造成梗阻性腎病的重要原因,但如果該梗阻并未影響到腎實質時一般并不稱為梗阻性腎病,而稱為阻塞性尿路病。腎盂積水通常是梗阻性腎病時的臨床表現,但許多梗阻性腎病(例如腎內梗阻)并不一
關于黃疸的基本內容介紹
黃疸是常見癥狀與體征,其發生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于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
關于黃疸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從患者開始有癥狀到出現黃疸這段時間,約為數日至2周。起病 時患者常感畏寒、發熱,體溫38℃左右,少數患者可持續高熱數日。更為突出的癥 狀是全身疲乏無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尤其厭惡油膩食物,上腹部堵脹滿悶 ,尿黃似濃茶水,大便較稀或便秘。
關于黃疸實驗診斷的基本介紹
黃疸實驗診斷是指通過實驗室檢查對黃疸發生的原因進行診斷,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清學、尿液、糞便及免疫學檢查等。黃疸是由于血清膽紅素升高導致的一種常見的癥狀與體征,其發生原因多樣,通過實驗室診斷有助于鑒別病因。
關于生理性黃疸的基本介紹
是嬰幼兒出生24小時后血清膽紅素由出生時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臨床上出現黃疸而無其它癥狀,1~2周內消退。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 /L(15mg/dl)
關于核黃疸的基本信息介紹
核黃疸是一組嚴重的新生兒疾病,以由于先天和(或)新生兒體質因素所致的黃疸和血液內大量帶核紅細胞為特征,同時因膽紅質對中樞神經組織的有害作用而產生神經癥狀。其病因主要為溶血性黃疸。臨床表現分為4期: ①警告期:出現嗜睡,吸吮反射減弱,精神萎靡,嘔吐,肌張力減退等癥狀,大多數黃疸急速明顯加深,并出
關于藥物性黃疸的基本介紹
藥物性黃疸是由藥物引起肝臟損害的黃疸。可引起肝損害的藥物種類繁多,一般分為本質性肝毒性藥物與特敏性肝損害藥物。此類黃疸有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型或混合型黃疸。根據病程尚可分急、慢性肝炎。
關于嬰幼兒黃疸的基本介紹
黃疸或膽汁淤積(cholestasis)是體內膽紅素潴留,血清膽紅素增高,而使皮膚、粘膜和腦組織等其他組織染成黃色的一種臨床征象。正常時血清總膽紅素為4~17μmol/L,其中80%為未結合膽紅素,或稱間接膽紅素,約8~13μmol/L,其余為結合膽紅素,或稱直接膽紅素,約為0~4μmol/L。
關于重癥黃疸肝炎的基本癥狀介紹
1、尿黃如茶 黃疸型肝炎患者都有尿黃的癥狀。初起尿色淡黃,逐日加深,濃如茶色或豆油狀;繼而皮膚及鞏膜發黃。尿色加深的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導致肝細胞破壞,影響膽紅素的代謝,使膽紅素進入血液增多導致。 2、肝區疼痛 名為黃疸型肝炎,一定會使肝臟受損。疼痛的位置為右上腹。出現肝區疼痛這種黃疸型肝炎
概述梗阻性黃疸的臨床表現
因為引起梗阻性黃疸的原因較多,臨床表現也各有不同,大體可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由腫瘤引起的梗阻性黃疸 患者通常年齡較大,黃疸存在時間長,呈進行性加重,伴有體重減輕、極度消瘦、貧血、無力等表現。腫瘤較突出者可在腹部觸及形狀不規則、質硬的腫塊,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 2.由結石引起的梗阻性黃
關于母乳性黃疸的基本信息介紹
母乳喂養的嬰兒在生后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黃疸一般持續3~4周,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養,黃疸不一定再出
關于體質性黃疸的基本信息介紹
體質性黃疸是先天性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或排泄障礙所致的慢性黃疸,主要表現長期持續性或波動性黃疸、輕微或無癥狀和肝功能多正常。體質性黃疸又名體質性高膽紅素血癥和遺傳性高膽紅素血癥。臨床甚少見。
關于病理性黃疸的基本信息介紹
有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應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常稱核黃疸),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后遺癥。所以一旦懷疑嬰幼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關于辨析阻塞性黃疸的基本介紹
辨析阻塞性黃疸,通常將其分為溶血性、肝細胞性和阻塞性三種。老人如出現黃疸應多想到以上疾病,并應及時就醫作出正確診斷,以便進行有效治療。黃疸是臨床上的常見癥狀和體征,根據黃疸發生機理和常見的病理類型,通常將其分為溶血性、肝細胞性和阻塞性三種。一項調查表明,在65~89歲老年黃疸病人中,阻塞性黃疸占
梗阻性腦積水的基本介紹
梗阻性腦積水,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造成的腦脊液循環通路在第四腦室以上受阻,使腦脊液流入蛛網膜下腔(或小腦延髓池)的通路發生障礙所引起的病理現象。其特征是腦脊液過多的積聚,導致腦室擴大,顱內壓增高,可伴隨繼發性腦實質萎縮。其臨床表現在幼兒頭大、“落日征”、嘔吐、視力障礙、吮
關于黃疸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出現黃疸時,應檢查血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以區別膽紅素升高的類型,另外檢查尿膽紅素、尿膽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黃疸 主要見于各類溶血性疾病、新生兒黃疸等疾病。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檢查外,還應進行一些有關溶血性疾病的
關于核黃疸的疾病介紹
膽紅素腦病是由于血中膽紅素增高,主要是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后者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在大腦基底節、視丘下核、蒼白球等部位引起病變,血清膽紅素〉342umol/L(20mg/dl)就有發生核黃疸的危險。主要表現為重度黃疸肌張力過低或過高,嗜睡、拒奶、強直、角弓反張、驚厥等。本病多由于新生兒溶血病所致(母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基本介紹
膽汁淤積性黃疸是指因膽汁淤積而使血中膽汁酸和膽紅素均高于正常值。所謂膽汁淤積系由于各種有害因素致使肝細胞排泄膽汁功能障礙、膽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內、外膽道梗阻導致膽汁流的減慢或停滯。膽汁淤積性黃疸以結合型直接膽紅素增高為主。 最常見的病因是腫瘤、結石、炎癥,其次為良性狹窄或梗阻和寄生蟲等。 根據
關于梗阻性腎病的檢查介紹
1.尿常規 尿常規中依病因不同也可不同。大多數病例有蛋白尿,但為量一般不多。紅、白細胞常可觀察到。由結石腫瘤等引起者,血細胞可以甚多,有時有肉眼血尿、合并感染則可有較多白細胞。腎乳頭壞死引起者,尿中不僅可有較多紅細胞,也多伴有較多白細胞。此時典型的尿液色呈“洗肉水”樣,紅紗布濾過后可看到壞死組
關于嬰幼兒病理性黃疸的基本信息介紹
(1)黃疸出現得早,生后24小時內即出黃疸; (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后又加深; (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 (5)有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
關于黃疸的伴隨癥狀的介紹
(1)黃疸伴發熱見于急性膽管炎、肝膿腫、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癥、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發熱而后出現黃疸。 (2)黃疸伴上腹劇烈疼痛可見于膽道結石、肝膿腫或膽道蛔蟲病;右上腹劇烈疼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為charcot三聯癥,提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脹痛可見于病毒性肝炎
關于黃疸的防治的信息介紹
膽紅素的代謝與EHC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表現為新生兒黃疸。由于新生兒膽紅素的EHC發育不成熟以及新生兒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低下,容易導致高膽紅素血癥。因此,對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一方面要利用膽紅素的EHC加強排泄,減少重吸收,另一方面要加強肝細胞的轉運。文獻報道,采用雙歧桿菌制劑增加膽紅素的排泄
肝細胞性黃疸癥狀的基本介紹
了解肝細胞性黃疸的癥狀及臨床表現以切身體會其嚴重性和對人體的傷害性。主要包括: 1)皮膚和鞏膜呈淺黃至金黃色,皮膚有時有瘙癢。 2) 肝病本身表現如急性肝炎者,可有發熱、乏力、納差、肝區痛等表現;慢性肝病者,可有肝掌、蜘蛛痣、脾臟腫大或腹水等。 3) 血清總膽紅素升高,其中以結合膽紅素升高
重癥黃疸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重癥肝炎的范圍包括黃疸型肝炎中的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慢性肝炎并發肝細胞大塊壞死。在中醫屬急黃的范圍。初起可有惡寒、發熱、疲乏、納差、嘔吐,隨即出現全身黃染,并逐漸加深,甚至涕、淚、汗、唾及小便均黃如柏汁,高熱煩渴,胸滿腹脹,衄血,便血,肌膚出現斑疹,煩躁不安,甚至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苔黃膩,脈弦
關于核黃疸的疾病治療介紹
一、治療原則 1.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 2.熱量及液體供給。 3.避免使用與膽紅素競爭葡萄糖醛山轉移梅或白蛋白結合位點的藥物。 4.光療。 5.換血療法。 6.加強護理,預防并發癥。 二、用藥原則 1.核黃疸早期以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為主,可靜脈補液供給熱量,另靜滴白蛋白或血漿
關于核黃疸的鑒別診斷介紹
1.核黃疸前期:黃疸漸加深,反應差、嗜睡、吸奶無力或拒奶,未結合膽紅素增高〉256.5umol/L(15mg/dl)。 2.核黃疸第一期(警告期):與核黃疸前期癥狀相同,但嚴重得多,未結合膽紅素〉427.5umol/L(〉25mg/dl)。 3.核黃疸第二期(痙攣期):呻吟、尖叫、凝視、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