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丹的藥理作用
1、利膽作用,能腫進肝細胞的膽汁分泌,肝膽管內膽汁增加,內壓增高,膽道括紙醉金迷肌松弛,而使膽汁排出。 2、利尿作用,煎劑大鼠灌胃有利尿作用,連續應用則利尿作用逐漸降低。 3、溶解結石作用,能使小便變為酸性,而使存在于堿性條件下的結石溶解。 4、抑菌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極度敏感,宋內痢疾桿菌中離敏感,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均不敏感。......閱讀全文
活血丹的概述
活血丹(拉丁學名: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 ),唇形科活血丹屬植物。它莖高10~20(30)厘米,四棱形,基部通常呈淡紫紅色,幾無毛,幼嫩部分被疏長柔毛。它生于林緣、疏林下、草地中、溪邊等陰濕處,海拔50~2000米處。活血丹在除甘肅、青海、新疆及西藏外的地
活血丹的介紹
活血丹(拉丁學名: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 ),唇形科活血丹屬植物。它莖高10~20(30)厘米,四棱形,基部通常呈淡紫紅色,幾無毛,幼嫩部分被疏長柔毛。它生于林緣、疏林下、草地中、溪邊等陰濕處,海拔50~2000米處。活血丹在除甘肅、青海、新疆及西藏外的地
活血丹的性能介紹
性味:味苦;辛;性涼 歸經:肝經;膽經;膀胱經。 功能:利濕通淋;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熱淋石淋;濕熱黃疸;瘡癰腫痛;跌仆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涂敷。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 采收儲藏:4-5月采收全草,曬
活血丹的形態特征介紹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上升,逐節生根。莖高10-20(30)厘米,四棱形,基部通常呈淡紫紅色,幾無毛,幼嫩部分被疏長柔毛。葉草質,下部者較小,葉片心形或近腎形,葉柄長為葉片的1-2倍;上部者較大,葉片心形,長1。8-2。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三角形,基部心形,邊緣具圓齒或粗鋸齒狀圓齒
活血丹的藥理作用
1、利膽作用,能腫進肝細胞的膽汁分泌,肝膽管內膽汁增加,內壓增高,膽道括紙醉金迷肌松弛,而使膽汁排出。 2、利尿作用,煎劑大鼠灌胃有利尿作用,連續應用則利尿作用逐漸降低。 3、溶解結石作用,能使小便變為酸性,而使存在于堿性條件下的結石溶解。 4、抑菌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極度敏感,宋內痢疾桿
活血丹的功能主治
1.永類鈐方 方劑組成:青桑灰500克,大栗間(焙)80克,骨碎補(制,焙)80克,南星(生姜汁浸1宿,焙)80克,赤芍藥(焙)80克,白芍藥(焙)80克,牛膝(洗,焙)80克,川烏(炮)80克,雄黑豆80克,自然銅(醋淬)40克,木鱉子肉(切,和面炒赤)40克,凈細辛50克(焙),沒藥4錢(
活血丹的繁殖栽培介紹
活血丹人工栽培較為容易,由于其匍匐莖逐節生根,通常采用分株、扦插、壓條等無性繁殖方式。 分株:于春秋季節將生有不定根的枝蔓剪下,直接栽培。 扦插:剪取長15~20厘米的莖蔓作插穗,在生長季當溫度達15℃以上時進行扦插,扦插后1周左右即可生根成活。
活血丹的化學成分
莖葉含揮發油,主成分為左施松樟酮(pinocamphone),左旋薄荷酮(menthone),胡薄荷酮(pulelgo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棕檬烯(limonene),1-8-桉葉素(1,8-cineole),對-聚傘花素(p-cymene),異薄荷
紫丹活血膠囊的功能主治
彝醫:色土諾且,中醫: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適用于氣滯血瘀所致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眩暈(腦動脈硬化癥)。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彝族藥,2009年批準上市的國家新藥。三七總皂苷加紫丹參,加大活血化瘀的力度;亦消亦補雙向調節,其療效比三七總皂苷制劑更為顯著;膠囊劑吸收好服用方便,臨床應用依從性更好。因
活血丹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習性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上升,逐節生根。莖高10-20(30)厘米,四棱形,基部通常呈淡紫紅色,幾無毛,幼嫩部分被疏長柔毛。葉草質,下部者較小,葉片心形或近腎形,葉柄長為葉片的1-2倍;上部者較大,葉片心形,長1。8-2。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三角形,基部心形,邊緣具圓齒或
關于活血丹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習性介紹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上升,逐節生根。莖高10-20(30)厘米,四棱形,基部通常呈淡紫紅色,幾無毛,幼嫩部分被疏長柔毛。葉草質,下部者較小,葉片心形或近腎形,葉柄長為葉片的1-2倍;上部者較大,葉片心形,長1。8-2。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三角形,基部心形,邊緣具圓齒或
活血藥的功用
活血藥物多辛散溫通、善走血分,有疏通血脈、促進血行、活血化瘀、破血消癥、調經止痛、散瘀消腫及化,瘀止血、祛瘀生新等作用。部分活血化瘀藥還有清心安神,利尿消腫,涼血祛風,通便下乳,利膽退黃等作用。
活血藥的分類
根據藥物作用的強弱和主治病證的不同,活血藥可分為活血化瘀藥和破血消癥藥兩類。 ①活血化瘀藥。主要用于血行障礙、瘀血阻滯引起的各種病證。如血滯經閉、行經腹痛、瘀血頭痛、外傷及術后瘀血腹痛、風濕痹痛、中風癱瘓、半身不遂;癰疽腫痛、跌打傷痛等。常用藥有川芎、乳香、沒藥、延胡索、郁金、姜黃、丹參、虎杖
活血藥的用藥注意
活血藥大多能活血通經,有的還能破血、墮胎、催產,故婦女月經過多或孕婦當忌用或慎用。
活血藥的現代研究
活血藥一般都有改善血流動力學的作用,有擴張外周血管、提高心肌供血供氧量、改善腦血循環及增加病變器官血流量的作用;還有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可改善血液的濃度、黏稠度、凝固性及血細胞聚集性的狀態;有抗血栓形成、增強機體血液抗凝系統活性的作用。部分藥物能改善微循環,多以通過改善微血管血流速度、解除微血
活血藥的配伍
使用活血藥時,首先應根據人體氣血之間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的關系,配合行氣藥,以增強活血散瘀的作用。同時應根據瘀血證的不同成因和病情配伍用藥。如寒凝血瘀者,當配溫里散寒藥;熱灼營血、血行不暢、熱結血瘀者,當配清熱涼血藥;若屬風濕痹痛,當配祛風濕藥;氣虛、運血無力、血行不暢者,又當配補氣藥;跌打損
病毒滅活血漿概況
血漿病毒滅活的必要性:1、窗口期血液漏檢2、試劑靈敏度的限制3、人為差錯4、有些已知的可經輸血傳播的病毒尚未進行常規篩選檢測5、 目前還有我們尚不知道的可經血傳播的病毒滅活病毒種類:可經輸血傳播的病毒包括HIV、HBV、HCV,均為脂質包膜病毒,對理化因素(如熱、光照、化學試劑)的抵抗力和耐受力較差
補肺活血膠囊的性狀
本品為膠囊劑,內容物為棕褐色的細顆粒和粉末;氣微香。味微酸,苦。
活血膠囊的功能主治
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理氣安神。用于中老年人氣血虛弱,瘀血阻滯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心慌,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頭痛,健忘。
活血膠囊的注意事項
1.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 3.本品宜飯后服用。 4.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2周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活血膠囊的規格及禁忌
規格 每粒裝0.3克 禁忌 孕婦、經期婦女禁用。
獨圣活血片的性狀
本品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棕褐色,味苦、辛。
活血藥的注意事項
一、活血祛瘀藥適用于各種瘀血阻滯病癥,但要性各有偏勝,需根據具體病情適當選用。 二、瘀血阻滯每兼氣行不暢,為加強活血祛瘀作用,故常配合理氣藥同用。如瘀滯瘡瘍,有可配清熱藥同用。 三、活血祛瘀藥每有傷血之虞,故應用時必須注意用量,并宜適當佐以養血藥同用。 四、瘀血阻滯而氣虛不足者,可配補氣藥
活血藥的祛瘀功效
一、活血祛瘀:赤芍藥、牡丹皮、敗醬草(清熱藥)、大黃、續隨子(瀉下藥)、瞿麥、地耳草(利水滲濕藥)、平地木(化痰止咳平喘藥)、琥珀、合歡皮(安神藥)、山渣(消食藥)、茜草(止血藥)、當歸(補虛藥)。 二、活血通絡:紅藤(清熱藥)、路路通(理氣藥)、虎杖(祛風濕藥)。 三、活血止痛:接骨木、透
活血散結法治聲帶小結
?聲帶小結是慢性喉炎的一種,臨床表現主要是聲音嘶啞,屬中醫學“喉喑”范疇。??? 方藥組成:威靈仙15克、桃仁、當歸、赤芍、生牡蠣各12克,紅花、川芎、桔梗、柴胡、浙貝母、夏枯草各9克,枳殼、甘草各6克。??? 隨證加減:脾肺氣虛,乏力便溏,腹脹納差,氣短胸悶,加黨參、黃芪、白術、五味子;肺腎陰虛,
活血藥的功用及分類
功用 活血藥物多辛散溫通、善走血分,有疏通血脈、促進血行、活血化瘀、破血消癥、調經止痛、散瘀消腫及化,瘀止血、祛瘀生新等作用。部分活血化瘀藥還有清心安神,利尿消腫,涼血祛風,通便下乳,利膽退黃等作用。 分類 根據藥物作用的強弱和主治病證的不同,活血藥可分為活血化瘀藥和破血消癥藥兩類。 ①
活血化瘀治口渴
? 李某,女,54歲,2009年5月19日初診。患者3年來自覺口中干渴,并黏滯不爽,隔幾分鐘則需飲溫水數口以潤之。甚時,連續飲水也未能止渴,遇有外出也必須自帶水壺,以解口渴之急需。每日晨起口干異常,四季如此,心情郁悶。為此病四處求醫,也經各種檢查,未見異常。查其所服方藥多為沙參麥冬飲、六味地黃湯
乙肝養陰活血顆粒的介紹
乙肝養陰活血顆粒,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用于肝腎陰虛型慢性肝炎。癥見面色晦暗,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腿酸軟,齒鼻衄血,脅下痞塊,赤縷紅斑,舌質紅,少苔,脈沉弦,細澀等
活血通脈片的藥性分析
方中以陳皮、木香、降香、郁金行氣,加強活血止痛;人參補氣,加強活血之功;雞血藤、桃仁、丹參、赤芍、紅花、三七、川芎活血通絡止痛;石菖蒲開竅豁痰;再配合枸杞子補肝腎,麥冬養陰。全方行氣活血而通絡止痛。
活血化瘀治汗證
? 陳某,女,47歲。2009年6月12日初診。每日午夜12點過后則大汗如洗,衣被盡濕。待天明則汗出減緩,夜夜如此,伴頭暈乏力,心慌短氣失眠。諸醫皆云:神經衰弱。每日服藥盈握,病情難以控制。中醫診為陽虛,予桂附、真武之類,或益氣參脈之品,皆無效。觀其體弱消瘦,舌淡,苔灰白,脈沉澀。腹部脹滿,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