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病例1男性,65歲。因右側鼻腔流臭膿涕8個月,門診以“右全組鼻竇炎”收入院。2年前因鼻咽癌(T3N1M0)行60Co放射治療(以下簡稱放療),劑量為70 Gy。CT掃描顯示:右側鼻腔、上頜竇、篩竇密度增高,上頜竇內側壁骨質吸收(圖1)。根據病史、癥狀、體征,結合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右側全組鼻竇炎,擬行鼻內鏡手術。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鼻內鏡下見中鼻道有膿性分泌物,切開鉤突,開放篩泡、篩竇,擴大上頜竇自然開口,見上頜竇、篩竇內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及膿栓樣物,竇腔黏膜腫脹、質脆,篩頂骨質較疏松。在處理篩頂時突然有清亮的液體溢出,探查漏口約2 mm×3 mm,確認為腦脊液鼻漏。待術腔病變清理完畢后,靜脈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 mL。取鼻中隔帶蒂黏膜瓣約15 mm×10 mm向上翻轉貼附于漏口處,外涂生物蛋白膠,再覆明膠海綿,碘仿(三碘甲烷)紗條填塞術腔。為預防術后顱內感染,靜脈滴注去甲萬古霉素0.8g + 磷霉素8.0 ......閱讀全文
資料病例1男性,65歲。因右側鼻腔流臭膿涕8個月,門診以“右全組鼻竇炎”收入院。2年前因鼻咽癌(T3N1M0)行60Co放射治療(以下簡稱放療),劑量為70 Gy。CT掃描顯示:右側鼻腔、上頜竇、篩竇密度增高,上頜竇內側壁骨質吸收(圖1)。根據病史、癥狀、體征,結合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右側全組
顱底骨瘤較為罕見,約占所有骨腫瘤發病率的1%,男女發生比例約為1.08∶1。骨瘤為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多數患者無自覺癥狀,通常是通過偶然的影像學檢查而確診。發生顱底的骨瘤,多起源于蝶竇、篩竇、眼眶侵入顱內而產生相應的神經功能癥狀,表現為眼球活動障礙、嗅覺減退等,突破硬腦膜并侵入額葉腦組織可產生頭痛、
例1:患者男,56歲。因間斷鼻塞1年余于2011年11月11日全麻下行鼻內鏡下鼻竇開放+鼻中隔部分黏膜下切除+等離子雙下甲部分消融術,術后第3天換藥,拔出鼻腔填塞物,收縮止血。患者訴左鼻腔內疼痛,流淚,未作特殊處理。3 h后患者訴左眼脹痛伴左側頭痛、視力下降。急請眼科會診。查視力:右眼0.6+1.0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外科2016年1月收治1例幼兒顱鼻眶溝通肌纖維瘤病人,本研究重點討論該病例手術治療特點,以供臨床醫生借鑒。?1.病歷摘要?病兒,女,1歲;因“發現左眼球突起2個月”入院。查體:神志清楚,不會叫爸媽,可“咿呀”,可自行坐起,左側眼球較右側略突起,雙側眼球活動靈活,眼瞼開合自如,
1.臨床資料 ?患者女,47歲,身高156 cm,體重54kg。因“雙側鼻腔清亮液體流出,右側加重40d余”入院,診斷為右側腦脊液鼻漏。患者8年前曾因絕經、泌乳診斷為垂體瘤,于外院行鼻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無藥物和食物過敏史或特殊藥物應用史。?術前神志清醒,無瞳孔異常,無視
?1.病歷摘要?女,38歲;因“頭痛進行性加重半月”于2016年3月入院。神經系統檢查:視力左側0.8,右側0.9,眼底檢查輕度視乳頭水腫,余無異常。頭部CT和MRI檢查提示:雙側枕頂部大腦鐮旁占位,大小8.0 cm×7.2 cm×8.1 cm,主體位于右側,CT等密度,MRI等T1、稍長T
一、定義 指原發于上頜竇黏膜的癌腫,主要是鱗癌,約占90%;其次有未分癌、腺癌、粘液上皮癌、圓柱細胞癌、淋巴上皮癌、乳頭狀癌等。好發于上頜竇的下半部分,其中,中度分化的鱗狀細胞癌較多,高分化和低分化均較中度分化少見。好發于50~60歲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二、病因
內鏡顱底腫瘤切除術中高流量腦脊液鼻漏修補失敗原因及處理近20年來,隨著內鏡顱底外科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顱底腫瘤可經口、經鼻或經上頜竇等天然通道于內鏡下成功切除,其手術效果堪比開顱手術,而手術損傷明顯降低。內鏡顱底腫瘤切除術的常見并發癥包括鼻竇炎和腦脊液鼻漏,尤其是腫瘤切除后顱底結構缺損、蛛網膜下隙
2.結果?5例患者首次修補分別采用硬膜外覆蓋自體中鼻甲黏膜瓣+自體鼻中隔黏膜瓣(1健、硬膜下覆蓋可吸收人工硬膜+自體鼻中隔黏膜瓣(1例)、硬膜下和硬膜外覆蓋雙層可吸收人工硬膜(1例)、硬膜下覆蓋自體脂肪片+硬膜外覆蓋自體闊筋膜+自體中鼻甲骨片+自體鼻中隔黏膜瓣(1例)和自體脂肪片+自體鼻中隔黏膜瓣(
放射治療是顱腦疾病的常規治療方法之一,尤其對于顱內惡性腫瘤。自Albert等首次報道放射治療可誘發顱內腫瘤以來,不斷有放射治療誘發顱內腫瘤的病例報告。本文報告3例放療后出現了不同組織類型的顱內腫瘤并對文獻復習。病例報告例1,男,70歲。因少言懶語、言語不清1年,頭部外傷1 d于2009年6月入院。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