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中央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舉措,并確立“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供給側改革任務。“去產能”作為五大任務之首,成為當前經濟改革的關鍵環節。近年來,產能過剩逐步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痼疾”,不僅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加劇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系統風險。如何有效化解產能過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完善企業退出機制作為去除產能的一項重要手段,對于優化資源配置、保障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工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12-2014年間,全球增加的產能中,有41%來自于我國;而在我國24個重要行業中,有19個行業呈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如何去除產......閱讀全文
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中央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舉措,并確立“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供給側改革任務。“去產能”作為五大任務之首,成為當前經濟改革的關鍵環節。近年來,產能過剩逐步
工信部官員:建立退出機制化解產能過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防控債務風險;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六項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對“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會議強調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重慶推動大氣污染防治 促進過剩產能退出
重慶市政府網站21日公布《關于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到2017年底的空氣質量目標。從2018年起,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促進過剩產能退出 壓縮過剩產能成為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方面。意見提出,將建立以
“鐵腕”淘汰落后產能需完善退出機制
據報道,自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表態要“鐵腕”淘汰落后產能以來,一方面,一些地區大型鋼鐵企業以往那些擺著不開的環保設備都運行起來了;另一方面,中小企忙著換新設備迎接上級檢查,打著“以小換大、等量置換”旗號變相擴產的現象正遍地開花。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目前我們的落后產能退
化解過剩產能 加快企業并購重組加強國際產能合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1月10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習近平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要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點。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力度
化解產能過剩要建立長效機制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條件,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堅持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2012年以來,由于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和國際市場持續疲弱,我國工業領域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本輪產能過剩是國內增長階段轉換、世界經濟深度調
產能過剩嚴重 鋰電池企業求解技術突破
由于行業產能過剩,為了謀求轉機,一些動力電池企業正在轉型做電動工具電池。有企業技術部門負責人表示,產品可靠性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一些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與市場實際脫節,而企業又沒有實力進行研發。 產能過剩嚴重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在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電池工業展覽會調研發現,產能
造紙企業能否更低消耗資源,化解產能過剩?
當前造紙企業面臨增長速度放緩和生產要素成本不斷增加,資源、環境、能源約束全面增強的雙重壓力。目前不少企業噸紙耗水量大,不僅浪費寶貴的水資源,而且直接導致污水處理規模大,設施投資大,這是我國造紙行業單位產品污染治理設施投資遠大于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同時加大了運行成本。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核心是用最
化解產能過剩求解藥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業成治理產能過剩的重點。 產能過剩治理已有時日,為何治理卻陷入“越淘汰越多”的困境?阻力來自哪里?又如何破解?對此,有分析機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劉梟 國務院的這一指導意見,已經是中
水泥企業面臨產能過剩、大氣治污兩面夾擊
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短時間內難以消除,激烈的市場競爭還會持續。因此,企業必須把產品成本控制住才能保證盈利。而環保方面更是大有文章可做,“環境就是生產力”這一理念已經被水泥企業所理解接受。 大氣治理與產能過剩疊加施壓,將會改變中國水泥產業并購重組的模式,擁有“環保盾牌”的水泥企業將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