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存儲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小組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及多自由度的超糾纏,主要研究成果分別于10月21日和11月14日發表在國際光學期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 & Appl. 5, e16157 (2016)]和國際學術綜合期刊《自然-通訊》[Nat. Commun. 7, Article Number 13514 (2016)]上。 利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OAM)可以構成一個無限維的完備的Hilbert空間,將光子編碼在該空間可以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攜帶量,提高量子網絡的信道容量。此外,利用光子的高維編碼態可以實現諸如量子全息隱形傳態、量子鏡像密集編碼、全息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協議,還可以應用于量子力學基本問題如Bell不等式的檢驗等研究。量子糾纏是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可擴展線性量子計算的核心......閱讀全文
記者8月19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研制成功高維固態量子存儲器,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學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據介紹,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首次實現對三維量子糾纏態的量子存儲,保真度高達99.1%,存儲帶寬達1千兆赫,存儲效率為2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首次實現對三維量子糾纏態的量子存儲,保真度高達99.1%,存儲帶寬達1千兆赫,存儲效率為20%,而且該存儲器具有對高達51維的量子態的存儲能力。該成果發表在近日物理學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遠程量子糾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成功實現確定性單光子的多模式固態量子存儲,一次可以存儲100個量子比特,創造了世界最高水平。該成果發表在10月15日的世界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量子通信被認為是絕對安全的通信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單個光子加密攜帶一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11474107,61378012,91636218,11822403,11804104,11804105,U1801661)等資助下,華南師范大學朱詩亮教授、顏輝教授課題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杜勝望等人合作,在冷原子介質中利用電磁誘導透明存儲方案實現了高效率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包小輝等在量子網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多光子干涉方法將分離的三個冷原子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多節點、遠距離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1月21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該論文被審稿人稱為“多節點量子網絡的里程碑”。 與經典網絡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等在量子網絡方向取得新進展,成功利用多光子干涉將分離的三個冷原子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多節點、遠距離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該成果于1月21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與經典網絡相對應,量子網絡指的是遠程量子處理器間的互聯互通。按照其發展程度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等在量子網絡方向取得新進展,成功利用多光子干涉將分離的三個冷原子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多節點、遠距離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該成果于1月21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與經典網絡相對應,量子網絡指的是遠程量子處理器間的互聯互通。按照其發展程度可分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研究團隊在量子網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地利用多光子干涉將分離的3個冷原子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多節點、遠距離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 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被審稿人稱贊為“多節點量子網絡的里程碑”。 據潘建偉介紹,量子網絡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利用拉曼存儲協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偏振糾纏態以及由光子偏振和路徑不同自由度組成的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該工作對未來實現高速、寬帶量子通信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于3月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3日(北京時間)報道,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后將其讀出。最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并讓其遠距離聯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中繼、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成功實現了量子點發射的確定性單光子的多模式固態量子存儲。該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點與固態量子存儲器兩種不同固態系統之間的對接,并且實現了100個時間模式的多模式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上再次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4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于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相關研究已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光子的軌道角動量產生于電磁波螺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和包小輝教授等采用冷原子系綜成功研制出百毫秒級高效量子存儲器,為遠距離量子中繼系統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成果5月3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量子中繼可以解決光子信號在光纖內指數衰減的重大難題,是未來實現超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之一。量子中繼的基本
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與合作伙伴攜手,構建出化學屬性可精確控制的人造鉆石,鉆石中的瑕疵——中性硅空位在采用光子傳輸和電子存儲量子信息方面表現優異,因此,對打造新型超安全量子通信網絡至關重要。 量子通信網絡安全性高,同時也能讓多臺量子計算機一起工作,解決現有技術無法應對的問
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段路明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相比于先前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組保持的4個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世界紀錄,糾纏的量子接口數目提高了約6倍。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多個量子接口間的糾纏具備實現的基礎,將對量子信息領域產生重要影響,被審稿人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李傳鋒、周宗權等人成功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復用的固態量子存儲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跨越三個自由度的復用量子存儲,并展示了時間和頻率自由度的任意光子脈沖操作功能。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由于光纖信道損耗問題,目前地面安
據來自劍橋大學的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日前找到了能夠控制半導體量子點中原子核排列的方法,從而為開發量子存儲器提供了可行途徑。 量子點是由數千個原子組成的晶體,每一個原子都與被捕獲的電子發生磁相互作用。如果不干涉的話,這種擁有核自旋的電子相互作用,限制了電子作為量子比特(量子位)的作用。劍橋大學卡文
據來自劍橋大學的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日前找到了能夠控制半導體量子點中原子核排列的方法,從而為開發量子存儲器提供了可行途徑。 量子點是由數千個原子組成的晶體,每一個原子都與被捕獲的電子發生磁相互作用。如果不干涉的話,這種擁有核自旋的電子相互作用,限制了電子作為量子比特(量子位)的作用。劍橋大學卡文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李傳鋒、周宗權等人成功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復用的固態量子存儲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跨越三個自由度的復用量子存儲,并展示了時間和頻率自由度的任意光子脈沖操作功能。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由于光纖信道損耗問題,目前地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固態系統中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高保真度的量子存儲器,保真度高達99.9%。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1日出版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并被美國物理學會網站Physics Synopsis欄目作為亮點報道。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開,就會留下泄密的痕跡。量子密鑰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就像火漆一樣,但比火漆更徹底。一旦有人試圖打開信件,量子密鑰會讓信件自毀,并讓使用者知曉。” 信息社會里,密碼無處不在。相比忘記密碼所造成的煩惱而言,密碼失竊有可能造成的損失則
量子計算機最大的優勢在于大幅縮短提取用戶所需信息的時間,它可以在幾天內解決傳統計算機會花費數百萬年才能處理的數據,因此未來的應用前景十分令人神往。 日前,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宣布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在兩次測試中D-Wave2X的運行速度比傳統模擬裝置計算機芯片運行速度快1億倍。 經過與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27日報道,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將包裹于鉆石內單個電子里的量子信息移入鄰近的單個氮原子核內,接著使用芯片上的布線讓其返回。這是科學家首次證明,鉆石內的亞原子也擁有量子記憶,據此可制造出亞原子存儲單元,這標志著人類朝研制出基于鉆石的量子計算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相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趙博等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參量下轉換光源,實現了基于線性光學的量子中繼器中的嵌套糾纏純化(nested purification)和二級糾纏交換(two-hierarchy entanglement swapping)過程。基于該技術,以往量子糾纏交換
光線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傳播速度最快的,在空氣和真空中,光速接近每秒30萬千米;但在通過某些透明介質時,比如水或者玻璃,由于折射的關系,光速會稍微減慢,當然,這種減速極其有限,這一過程根本不可能被人們感知。 不過,科學家希望通過類似的效應來攔截、捕獲并重新釋放光,這是研制量子中繼器的
科技工作者要努力發揮科學技術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踐行科學發展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剛剛過去的2月,潘建偉、陸朝陽等人共同完成的量子點脈沖共振熒光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的研究工作在英國《自然》雜志子刊《自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等人采用飛秒激光微加工技術制備出高保真度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并基于自主研制設備首次實現稀土離子的電子自旋及核自旋相干壽命的全面提升。相關成果分別于2月20日和28日發表在物理學期刊Optica和Phy
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于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志上。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