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形成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1)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腦脊液是流通于大腦和脊髓表面的一種清亮液體。只是在不能做CT檢查臨床又難以區別腦梗死與腦出血時進行,通常腦壓及腦脊液常規正常。 (2)生化檢查主要是查找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脂代謝紊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閱讀全文
腦血栓形成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1)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腦脊液是流通于大腦和脊髓表面的一種清亮液體。只是在不能做CT檢查臨床又難以區別腦梗死與腦出血時進行,通常腦壓及腦脊液常規正常。 (2)生化檢查主要是查找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脂代謝紊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
關于腦血栓形成的輔助檢查介紹
(1)神經影像學檢查①頭部CT多數病例發病24h后頭部CT逐漸顯示低密度梗死灶。發病后2~15天可見均勻片狀或楔形的明顯低密度灶,大面積腦梗死伴腦水腫和占位效應出血性梗死呈混雜密度。但有時CT不能顯示腦干、小腦較小梗死灶。②頭部MRIMRI可清晰顯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腦干及小腦梗死靜脈竇血栓形成等。
腦血栓形成的基本介紹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是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 我國1986~1990年大規模人群調查顯示,腦卒中發病率為109.7/10萬~217/10萬,患病率為719/
關于腦血栓形成的預后介紹
腦血栓形成比腦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殘率高。隨年齡增長病死率明顯上升,平均病死率為25%左右,常見死因是腦疝、多臟器衰竭、繼發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幸存者中病殘率亦較高,大約20%的幸存者在1~2年內再次復發。所以一旦得了腦血栓,一定要終生服藥預防復發,并且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
關于腦血栓形成的臨床類型介紹
1.依據癥狀體征演進過程分 (1)完全性卒中發生缺血性卒中后神經功能缺失癥狀體征較嚴重,進展較迅速,常于數小時內(
腦血栓形成的并發癥介紹
1.肺部感染 是主要并發癥之一,重癥臥床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 是腦血管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即應激性潰瘍。發生機制為下視丘和腦干病變所致現在認為與視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結節及延髓內迷走神經核有關。自主神經中樞在視丘下部,但其高級中樞在額葉眶面海馬回及邊緣系統,消化道出血的機制與
腦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1.動脈粥樣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常伴高血壓病,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癥也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2.紅細胞增多癥、血小板增多癥、血栓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鐮狀細胞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引起者少見;腦淀粉樣血管病、Moyamoya病、
腦血栓形成的相關概述
腦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多發于60歲以上老年人,伴有高血壓病史及腦動脈硬化者和冠心病或糖尿病史,男性多于女性。常于睡眠中或安靜休息時發病,1-4天內達高峰、昏迷較輕,頭痛、嘔吐者少見,瞳孔無變化,眼底動脈硬化,病灶對側肢體癱瘓,常出現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
如何診斷腦血栓形成?
1.診斷依據 中年以上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病史或者家族史,突然發病,一至數天內出現腦局灶性損害的癥狀體征,并可歸因于某顱內動脈閉塞綜合征,臨床應考慮急性血栓性腦梗死可能。 2.CT或MRI檢查 發現梗死灶可以確診。有明顯感染或炎癥性疾病史的年輕患者需考慮動脈炎的可能。
怎樣預防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多發生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疾病。 1.注意控制血壓 將血壓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但也注意不要將血壓降得過低。因為低血壓可引起腦供血不足,易導致腦血管栓塞。 2.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對于已有高血脂、糖尿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以及有冠心病病史者,應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