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天然氣水合物或引發海底滑坡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證實海洋邊緣的陸坡含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這些固體冰狀的水和氣體化合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水泥”,可以穩定斜坡。由于天然氣水合物僅在高壓和低溫下處于穩定狀態,因此水溫升高會導致天然氣水合物分解或“融化”。之前,有人提出天然氣水合物的大規模分解可能導致海底滑坡,進而觸發海嘯。與此同時,許多古滑坡與含有天然氣水合物的沉積物在空間上相關,似乎也加強了這一論點。 最近,亥姆霍茲基爾海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與德國基爾大學、亥姆霍茲極地與海洋研究中心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的同事共同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和海底滑坡確有聯系的證據,但情況卻完全不同于此前的認識。新的數據表明,穩定的天然氣水合物可以間接破壞其上面的沉積物,進而引發海底滑坡。該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該項研究證明,天然氣水合物可以在海底下方形成一層堅固的不滲透層。游離氣體和其他流體可以在該層下面聚積。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產生超壓,......閱讀全文
穩定天然氣水合物或引發海底滑坡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證實海洋邊緣的陸坡含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這些固體冰狀的水和氣體化合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水泥”,可以穩定斜坡。由于天然氣水合物僅在高壓和低溫下處于穩定狀態,因此水溫升高會導致天然氣水合物分解或“融化”。之前,有人提出天然氣水合物的大規模分解可能導致海底滑坡,進而觸
中國設立可燃冰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海油研究總院承建
12月19日,科技部印發了批準依托中海油研究總院建設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澎湃新聞12月20日消息,科技部在文件中指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主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行業發展需求,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開展基
海底滑坡光纖監測系統港池試驗成功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近日,該實驗室徐景平教授團隊自主研制的海底滑坡光纖監測系統在廣州南沙海洋地質碼頭圓滿完成港池試驗工作,為下一步開展海上試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海底滑坡光纖監測系統包括柔性光纖形變傳感器和配套的座底式海床液壓貫入裝置。本次港池試驗成功完成了海底
解析:可燃冰是一種危險能源 開發利用難
可燃冰的形成有兩條途徑:一是氣候寒冷致使礦層溫度下降,加上地層的高壓力,使原來分散在地殼中的碳氫化合物和地殼中的水形成氣—水結合的礦層。二是由于海洋里大量的生物和微生物死亡后留下的遺尸不斷沉積到海底,很快分解成有機氣體甲烷、乙烷等,這樣,它們便鉆進海底結構疏松的沉積巖微孔,和水形成化合物。
可燃冰試采未對大氣海洋環境造成影響
剛剛過去這一周,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或許是地質科學界最熱的詞匯。 2017年5月18日,我國在南海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采出天然氣。從5月10日起,經試氣點火,連續產氣8天,累計產氣超12萬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我國這次試采成功,震
可燃冰:未來能源愈行愈近
圖為二0一七年六月九日,我國在位于廣東珠海市東南三百二十千米的南海神狐海域進行試采可燃冰的作業平臺。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 俗話說水火不相容。但是有這樣一種冰,不僅可以燃燒,其熱值還比石油多10倍,燃燒后很清潔,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儲
中科院助力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成功試采
5月18日,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我國全球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賀電指出,中國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將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試采成功是產業化的關鍵一步。”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天然氣水合物研究
海洋所揭示海底滑坡內部巨型塊體形成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團隊聯合挪威科技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以及中國海洋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地震解釋和數據統計方法,在大陸邊緣海底滑坡的沉積過程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地質學會學報》(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
阿加迪爾海底滑坡是因為什么發生的?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新構造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研究員李偉與國際科學家合作,首次揭示了非洲西北部大陸邊緣阿加迪爾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內部結構、形成時間及動力學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圖1. 阿加迪爾海底滑
可燃冰商業開采,13年等待可實現?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可燃冰試采成功能否改變能源市場的現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中國真的突破了這一技術嗎?2030年,我們是否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