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更像是詛咒而不是祝頌——蒂索諾斯這才幡然醒悟。這個神話里的特洛伊王子如此俊俏,以致得到曙光女神厄俄斯的眷顧,她懇請宙斯賜予他永生,好讓她和他長相廝守。不過宙斯執文害意,蒂索諾斯死不了,但他會衰老。蒂索諾斯漸漸失去了自己姣好的容顏和青春的身體,厄俄斯很快就沒了熱乎勁。她最終把他獨鎖深閨,讓他一個人呶呶不已。 這只是傳說而已,但往往就是這樣,事實比虛構還要酷炫。許多物種在技術層面就是真?永生。不像可憐的蒂索諾斯,它們連玻尿酸都不用打,就能保持彈彈彈。我們要討論的是“生物學永生”(biological immortality),盡管許多生物學家寧愿我們別用這個詞。 生物學永生機體會消亡,但它們看來不會衰老 “永生意味著你死不掉,這太蠢了。”德國基爾大學的Thomas Bosch說。盡管這看起來自相矛盾,但生物學不死族是必然會死亡的。它們會被掠食者、疾病或諸如火山爆發等災變殺死。但不同于人類,它們很少自然死亡。 換言......閱讀全文
盡管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律,可是作為住在了自然數千年的人類,卻似乎并不想屈從于這個無法規避的自然法則,一直在企圖尋找讓人類永生的“靈藥”,古人尋長生不老藥,現代人試圖利用干細胞再造人類器官,彌補身體受到的損傷。可是,自然規律好像不那么容易被打破,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發明出了多種干細胞技術,
——從人類文明與世界現代化角度看科技革命□何傳啟(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編者按 在過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約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中國與前四次科技革命無緣;失去四次科技革命的機會,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路下滑。以社會生產力(按購買力平
隨著癌癥研究的不斷創新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型癌癥成像技術也在幫助科學家們對癌癥進行更為快速的診斷,并且更加容易幫助尋找最具潛力的癌癥新藥并將新藥推向臨床試驗;其中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們就走在了這一領域的前沿,他們將先進的成像技術應用到了癌癥藥物的研發初期,結果顯示這些成像技術有助于剔出效果不佳的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近年來,由于細胞系污染、實驗技術本身存在問題而有待改進、實驗結果無法重復和研究人員存在學術不端等缺陷,不少論文的實驗結果廣受質疑,甚至論文慘遭撤回。基于此,小編針對近期這方面的相關新聞進行梳理,以饗讀者。 1.PLoS ONE:HeLa細胞幽靈---細胞系污染導致大約3.3萬篇論文存在問題
當嬰兒呱呱墜地、胚胎干細胞分化為成體細胞的那一刻,多數細胞的功能和命運似乎被定格,并開啟了不可逆的時鐘發條。然而腫瘤組織中層出不窮的基因突變和永生化癌細胞,卻以最慘烈的方式昭示著細胞命運的其他可能。隨著克隆技術和人工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出現,改寫細胞命運的傳奇更走入了再生醫學和腫瘤研究的聚光燈下。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疾病模型,作為各種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機制、藥物篩選及開發、藥物藥效及作用機制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膜型并不容易,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生活習慣、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我們的疾病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迄今為止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數據或者證據證明隨著許多生物新型療法的引進,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類醫療保健帶來巨大的進步。 近年來生物醫藥領域有許多新的發現,為人來某些疾病的研究與治療帶來了美好的憧憬與希望,譬如一些新型抗癌藥物、艾滋病疫苗等令人垂涎的生物產品。可惜的是這些產品或技術在應用和實施
什么是模式生物? 在生命科學、人類醫藥和健康研究領域,實驗動物在生命活動中的生理和病理過程,與人類或異種動物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并可互為參照,可以用各種方法把一些需要研究的生理或病理活動相對穩定地顯現在標準化的實驗動物身上,供實驗研究之用。這些標準化的實驗動物就稱之為模式動物。經典的模式生物中植
臨床上發生的很多疾病之所以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對疾病發生原因和機制的了解。模式生物,因其自身的代謝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骼發育等系統與人類高度相似、易于培養和觀察、繁殖率高等優點,科學家和臨床研究人員很自然地選擇了模式生物來進行疾病的相關研究。 在針對疾病建立動物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腦血管疾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Science:重磅!親聯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產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國愛荷華大學心臟研究員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茶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一種飲料,茶葉中富含微量營養元素,包括氟化物、鎂離子和鋅離子等,然而其所表現出的健康效益最主要和三種主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有關,包括兒茶酚、咖啡因和L-茶氨酸,喝茶往往和很多健康效益都有關系,其能夠幫助改善機體情緒和認知,并且降低個體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風險。 本文中,小
茶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一種飲料,茶葉中富含微量營養元素,包括氟化物、鎂離子和鋅離子等,然而其所表現出的健康效益最主要和三種主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有關,包括兒茶酚、咖啡因和L-茶氨酸,喝茶往往和很多健康效益都有關系,其能夠幫助改善機體情緒和認知,并且降低個體患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風險。 本文中,小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正
今年3月24日是第22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的結核病日的宣傳主題是“社會共同努力,消除結核危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被認為感染上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即導致肺結核(TB)的細菌,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患上有癥狀的疾病。即便他們當中只有10
不知不覺,2014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5年,2014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然刊登了很多亮點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2014年Science雜志及其子刊發表的一些非常有意義的亮點研究。 1.Science:研究揭示共
很多人都想延年益壽,當然他們也會通過進行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動或攝入健康飲食來維持機體健康,進而增加自己的壽命,近些年來,科學家們也發現了一些能夠讓人長壽的方法,下面小編對此進行了盤點,分享給各位! 【1】RSOS:新發現---大腦越大,壽命越長 DOI: 10.1098/rsos.160622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鼴鼠通常的壽命為30年,但各方面體征都十分類似的老鼠通常壽命卻僅為3年。對此,谷歌(微博)旗下生命健康公司Calico就希望利用手頭的15億美元現金搞清這一問題。日前,美國科技撰稿人安東尼奧-瑞哥多(Antonio Regalado)撰稿,詳盡分析分析了谷歌旗下Ca
維生素A(vitaminA)又稱視黃醇(其醛衍生物視黃醛)或抗干眼病因子,是一個具有脂環的不飽和一元醇,包括動物性食物來源的維生素A1、A2 兩種,是一類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物質。 維生素A1多存于哺乳動物及咸水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2常存于淡水魚的肝臟中。由于維生素A2的活性比較低,所以通常所
The Scientist雜志2014年的十大創新產品終于揭曉了,除了Illumina、Leica等常客之外,今年的榜單上也涌現出了不少新面孔。 上接:The Scientist 發布2014十大創新產品 基因測序包攬前五 Top 6:TCS SP8 STED
我成為科學家并不讓人意外。我在離這里很遠的地方長大,我小時候非常有好奇心,對所有的生物都好奇。我以前會撿起有致命劇毒會螫人的水母,然后對它們唱歌。所以,開始我的職業生涯時,我非常好奇,想解開最根本的謎題,想知道構成生命的基礎積木是什么,很幸運,我所在的社會很重視好奇心。 Now, it was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本年度生物領域獲獎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諾獎風向標”榜單揭曉 4名科學家榮獲2018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醫學類獎項之一,也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這是因為在諸多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8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人為什么會衰老? 在最近發表在《細胞》上的一篇綜述文章中,對近年來延緩衰老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 ,文中介紹了一些得到實驗驗證的、能有效延緩衰老的方法。 科學家們們的工作通常以“為什么“作為開始。那么,讀者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么要延緩衰老呢?難道科學家也想”長生不老“嗎?好奇心是研究的一大動力,
雷帕霉素是一種新型大環內酯類免疫抑制劑,其是從一種生存在拉帕努伊島上的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最早期被研究作為低毒性的抗真菌藥物,1977年研究人員發現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開始把雷帕霉素作為治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的新藥進行試用。 如今隨著科學家們對雷帕霉素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這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