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黃膠質母細胞瘤新藥在中國啟動臨床研究
Hutchison China MediTech(簡稱Chi-Med,和黃中國醫藥科技)宣布在中國啟動epitinib的1b/2期概念驗證研究,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擴增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最具侵襲性的神經膠質瘤,是由中樞神經系統(CNS)內的神經膠質細胞或其前體產生的腫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CNS腫瘤的分級標準,膠質母細胞瘤被列為IV級,是最常見的腦和CNS惡性腫瘤,占該類腫瘤的47%。根據美國中央腦腫瘤登記處(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的數據,2017年美國約有12,000例新發膠質母細胞瘤。2015年,中國約有101,600例新發腦癌或CNS癌癥病例。針對這類癌癥的標準治療方法是手術,然后是放療和化療。中位生存期約為15個月,五年生存率僅為5.5%。而對于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治療選擇更是有限。這些......閱讀全文
和黃膠質母細胞瘤新藥在中國啟動臨床研究
Hutchison China MediTech(簡稱Chi-Med,和黃中國醫藥科技)宣布在中國啟動epitinib的1b/2期概念驗證研究,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擴增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最具侵襲性的神經膠質瘤,是由中樞神經系統(CNS)內的神經膠質細胞或其
Oncotarget:-膠質母細胞瘤新聯合療法
在人類的癌癥治療方法中,特異性地靶向突變療法引得了大肆贊揚,然而腫瘤細胞常常會對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研究清楚這個問題,來自加州大學圣迭戈醫學院和Moores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們發現了一種很有前景的聯合療法,來治療最常見的大腦原發腫瘤-膠質母細胞瘤。 這項發表在5月5號Oncotarget
分析膠質母細胞瘤
在我的實驗室中,我們正在研究星形膠質細胞的日常節律,這是在健康的大腦中發現的一種細胞類型。”“我們發現健康細胞中的某些細胞事件隨一天的時間而變化。與魯賓博士合作,我們詢問膠質母細胞瘤細胞是否也有日常節律。如果是的話,這是否會使它們在某些時候對治療更敏感?臨床上很少盡管試驗針對的是一個生物過程,但該過
EGFR基因擴增與EGFR基因突變有何區別
肺癌是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全部肺癌的80%左右。目前,晚期NSCLC的標準治療為含鉑的雙藥聯合化療。但化療藥物對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方面作用有限。在非小細胞肺腺癌里,EGFR基因的突變頻率非常高,尤其是亞裔非吸煙的女性患者。針對EGFR
癌基因的關鍵——染色體外環狀DNA(eccDNA)
實驗方法:環狀DNA-seq,?RNA-seq(云序生物提供以上服務)1.?ecDNA是環狀結構為了了解ecDNA的結構,作者通過環狀DNA-seq(云序生物提供以上服務)方法研究了三種人類癌細胞系和來自于TCGA的臨床腫瘤樣品。通過這種方法檢測到了GBM39細胞中的圓形擴增子游離于染色體之外,并且
腦膠質瘤精準治療——標志物及信號通路盤點
腦膠質瘤(Glioma)是成人最常見的顱內原發惡性腫瘤,年發病率約 10/10萬,大多生長在腦中央溝區、丘腦或腦干等重要區域,生長呈侵襲性、無限制性與周圍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因此,手術治療一方面切除范圍受限,另一方面難以徹底切除腫瘤,造成手術切除后復發率高。 目前,化療仍是治療神經膠質瘤的
西南大學特聘教授揭示癌癥新機制
CSN6是組成型光形態發生因子9信號復合體的一個關鍵亞基。CSN6可以通過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癌癥相關蛋白(比如p53、c-myc和c-Jun)的降解,因此受到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 西南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Oncogene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CSN6在膠質母細胞瘤(GBM)中的生物學功能
研究人員揭示抗體mAb806抗體如何作用于突變的EGFR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無法治愈的腦腫瘤,通常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突變有關。在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的主要EGFR突變,稱為EGFRvIII,用大約20年前由路德維希癌癥研究所(美國)開發的抗體mAb806進行治療,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與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美國)合
egfr基因突變陽性
說明EGFR基因的第19外顯子有缺失。這通常意味著這是導致癌癥的原因,可以適用于EGFR-TKI類靶向藥治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
EGFR信號通路研究背景
EGF(表皮生長因子)是EGF蛋白質家族的創始成員,該家族還包括雙調蛋白(AREG)、β-乙酰球蛋白(BTC)、表調節素(EPR)、HB-EGF、神經調節蛋白等。表皮生長因子家族成員具有高度相似的結構和功能特征。它們至少有一個共同的結構基序,即EGF結構域,由六個保守的半胱氨酸殘基組成,形成三個二硫
膠質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膠質母細胞瘤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腫瘤位于皮質下,多數生長于幕上大腦半球各處。呈浸潤性生長,常侵犯幾個腦葉,并侵犯深部結構,還可經胼胝體波及對側大腦半球。發生部位以額葉最多見。 有研究發現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與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發生機制不同。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改變以表
膠質母細胞瘤的發病機制
癌癥干細胞假說,黃色的細胞是一種干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的特征是由退化了的細胞包圍的壞死組織。這個特征以及增生血管是它與三級星形細胞瘤的區別。膠質母細胞瘤有四個亞種。97%的“經典”亞種腫瘤攜帶特別多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這個基因的表現比一般情況要強。在這個亞種中在其它膠質母細胞瘤一般變異的P53基因
怎樣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以手術、放療、化療、腫瘤電場治療及其他綜合治療為主。 1.手術治療 手術應做到在不加重神經功能障礙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擴大腫瘤切除范圍既可以有效地內減壓,又能減輕術后腦水腫,減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率。如果腫瘤位于重要功能區(語言中樞或運動中樞),為了不加重腦功能的障礙,
腺樣型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是中樞神經系統常見惡性腫瘤,通常具有典型影像學表現和組織病理學特征。隨著對膠質母細胞瘤異質性認識的不斷深入,發現數種膠質母細胞瘤少見亞型,包括橫紋肌樣型、腺樣型、上皮樣型、富于脂質上皮樣型、真上皮分化型、脂質化型、脂肪化生型、顆粒細胞型和伴原始神經元成分的膠質
膠質母細胞瘤的病狀治療
輔助性的治療目的主要在于減輕癥狀,提高病人的神經功能。最主要的輔助藥物是抗痙攣藥物和皮質甾類。歷史上90%的膠質母細胞瘤病人獲得抗痙攣藥物治療,雖然估計只有約40%的病人需要這個治療。最近有人開始建議醫生不要預防性地給病人用藥,而是等到病人出現痙攣后再開始用藥。與放射療法同時服用苯妥英鈉的病人可能產
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癥狀
男子患膠質母細胞瘤的比例比女子高,其原因還不清楚。大多數膠質母細胞瘤偶然發生,沒有任何遺傳因素。膠質母細胞瘤與吸煙、飲食、移動電話或電磁場沒有關系。最近有發現它可能和一種病毒,可能SV40或者巨細胞病毒有關。膠質母細胞瘤似乎與游離輻射有輕微關系。有人認為它與建筑中常用的聚氯乙烯有關。最近《柳葉刀》上
早期膠質母細胞瘤病例報告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占原發性顱內神經系統腫瘤的15%~20%。早期快速診斷非常重要,這使完全切除腫瘤成為一種可能。多模式MRI有利于鑒別早期膠質母細胞瘤和其他腦部疾病。然而有關早期膠質母細胞瘤臨床和影像學表現的描述比較少見。本研究報道1例61歲罹患膠質母細胞瘤的女性患者,闡述了其早期臨床
CD44s對癌細胞EGFR信號通路的決策性調控
貝勒醫學院分子人類遺傳學和分子細胞生物學副教授、本文通訊作者Chonghui Cheng博士說:“EGFR信號與多數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預后不良有關,厄洛替尼能通過抑制EGFR信號殺死癌細胞,但臨床顯示EGFR抑制劑受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有限。” 厄洛替尼能抑制EGFR信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癌細
組蛋白修飾與膠質瘤發生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以及環境因素的變化,腦腫瘤已成為危害國人健康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并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占全部顱內腫瘤的40%~50%,患者1年生存率約為30%,5年生存率不足5%。圖片來源于網絡 膠質瘤呈浸潤性生長,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發生突變中發現新型的“決策性開關”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人類癌癥中會經常發生突變,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性靶點;EGFR抑制劑往往能成功治療肺癌,其中細胞內酪氨酸激酶結構域的突變會激活受體的表達;但該抑制劑卻不能有效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因為GBM中的突變僅 發生在細胞外區域。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
Oncogene:-科學家發現膠質母細胞瘤抗藥的關鍵因素
美國國家癌癥研究基金會研究人員發現了或許可以解釋膠質母細胞瘤(GBM)耐藥性的關鍵因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 ,IGFBP2)。這篇文章發表在最新一期的Oncogene。 GBM是腦腫瘤中最常見和
癌癥、果蠅與EGFR的關系
癌癥和果蠅的腿有什么共同之處?你可能一時半會兒回答不上來。答案是它們都受到同一種分子的調控。這種蛋白質幾乎存在于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中,它就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如今,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確定了EGFR在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各種作用,從四肢發育到癌癥增殖。這項新成果發表在《PLO
什么是EGFR基因突變
做基因檢測的原因:1、基因檢測可以了解自身遺傳背景,檢測身體與疾病相關的基因,使人們能預測身體患疾病的風險。2、基因檢測可以做到疾病的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主動把握健康。3、基因檢測可以指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不良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4、基因檢測避免盲目補充保健品,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其實E
膠質母細胞瘤的跡象和癥狀
膠質母細胞瘤與其它腦癌一樣會導致癲癇、惡心、嘔吐、頭疼和輕偏癱。其中最重要的癥狀是不斷惡化的記憶、性格或者神經衰退。這些癥狀最主要是由于顳葉和額葉的破壞導致的。具體癥狀要由腫瘤出現的部位決定,而不是由腫瘤的種類決定。一般這些癥狀很快就會出現,但是偶然也有一些腫瘤要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后才會產生癥狀。
膠質母細胞瘤的基本信息
膠質母細胞瘤(拉丁語:glioblastoma),又稱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英語:glioblastoma multiforme,縮寫:GBM),是一種最常見也是最具侵襲性的腦癌。膠質母細胞瘤的體征和癥狀最初呈非特異性。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人格改變、覺得惡心、有類似中風等癥狀,且癥狀通常會快速加重,還
膠質母細胞瘤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腰穿多提示壓力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及計數增多,少數病例特殊染色有時可發現脫落的腫瘤細胞。 2.放射性核素檢查 診斷陽性率較星形細胞瘤為高,病變局部顯示放射性濃區。頭顱X線平片僅顯示顱內壓增高,偶見松果體鈣化后的移位,腦血管造影見血管受壓移位,約半數顯示病理血管,病變處血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GBM是由星形細胞瘤惡變而來,是星形細胞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類型。GBM一般被認為是星形細胞瘤、混合性星形少突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進行性間變的表現,為分化Ⅳ級的星形細胞瘤。這一變化時間長短不一,但可能相當短。伴有分化好的膠質瘤成分被稱為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不伴有分化好膠質瘤成分的被稱為原發性膠質
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膠質母細胞瘤生長速度快,70%~80%患者病程在3~6個月,病程超過1年者僅10%。病程較長者可能由惡性程度低的星形細胞瘤演變而來。由于腫瘤生長迅速,腦水腫廣泛,顱內壓增高癥狀明顯,所有患者都有頭痛、嘔吐癥狀。視盤水腫有頭痛、精神改變、肢體無力、嘔吐、意識障礙與言語障礙。腫瘤浸潤性破壞腦組織,造
Nature子刊揭示腦癌驅動基因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Herbert Irving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人員小組,確定了18個驅動最常見、最具侵襲性的成人腦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形成的新基因。這一研究發布在8月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論文的主要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
癌癥突變符合趨同進化理論-為后續治療提供新思路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目前無法治愈的腦腫瘤,是一種致命的腦癌,其背后有100多種蛋白質突變,然而由斯德哥爾摩KTH皇家理工學院的Laura Orellana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這些突變的共同之處。這項新研究可能導致對各種癌癥的更有效的治療。 這項研究揭示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與膠質母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