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以手術、放療、化療、腫瘤電場治療及其他綜合治療為主。 1.手術治療 手術應做到在不加重神經功能障礙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擴大腫瘤切除范圍既可以有效地內減壓,又能減輕術后腦水腫,減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率。如果腫瘤位于重要功能區(語言中樞或運動中樞),為了不加重腦功能的障礙,多數僅能做部分切除,對位于腦干、基底神經節及丘腦的腫瘤可在顯微鏡下嚴格做到切除腫瘤,手術結束時可做外減壓術。 2.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 應行術后常規放療,也可合并應用化療或免疫治療。近來有文獻報道手術后即進行放療,在放療后每隔2個月化療1次,同時予以免疫治療,可使部分患者獲得較長時間的緩解期。 膠質母細胞瘤表現有一定的放療耐受性,對于殘余的腫瘤多采用高劑量分割照射、腫瘤間質內放療和立體定向放射外科來實現,HFRT能將傳統外放射劑量提高到70.2~72Gy,而不產生放射性壞死,增強了抑制腫瘤復發的能力。125I質粒的立體定向植入(......閱讀全文
怎樣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以手術、放療、化療、腫瘤電場治療及其他綜合治療為主。 1.手術治療 手術應做到在不加重神經功能障礙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擴大腫瘤切除范圍既可以有效地內減壓,又能減輕術后腦水腫,減低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率。如果腫瘤位于重要功能區(語言中樞或運動中樞),為了不加重腦功能的障礙,
分析膠質母細胞瘤
在我的實驗室中,我們正在研究星形膠質細胞的日常節律,這是在健康的大腦中發現的一種細胞類型。”“我們發現健康細胞中的某些細胞事件隨一天的時間而變化。與魯賓博士合作,我們詢問膠質母細胞瘤細胞是否也有日常節律。如果是的話,這是否會使它們在某些時候對治療更敏感?臨床上很少盡管試驗針對的是一個生物過程,但該過
新型癌癥疫苗來了 可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腦部腫瘤,盡管標準療法在不斷改進,但是患者的生存中值仍然僅為大約15個月,如果不進行治療患者的生存中值只為4個月;近日,來自托馬斯杰斐遜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癌癥疫苗,其可以通過激活患者機體免疫系統抵御腦瘤來延長患者的壽命,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Cancer
膠質母細胞瘤治療新突破 溶瘤病毒療法顯現潛力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中常見的癌癥。通常情況下,包括化療、手術、放療等傳統療法在內的多種治療手段并不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由于腫瘤的侵襲性很強,而且腫瘤所在的大腦其功能對人體非常重要,從而對局部療法產生了很大的限制。而且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以及該類腫瘤細胞本身難
腺樣型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是中樞神經系統常見惡性腫瘤,通常具有典型影像學表現和組織病理學特征。隨著對膠質母細胞瘤異質性認識的不斷深入,發現數種膠質母細胞瘤少見亞型,包括橫紋肌樣型、腺樣型、上皮樣型、富于脂質上皮樣型、真上皮分化型、脂質化型、脂肪化生型、顆粒細胞型和伴原始神經元成分的膠質
膠質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膠質母細胞瘤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腫瘤位于皮質下,多數生長于幕上大腦半球各處。呈浸潤性生長,常侵犯幾個腦葉,并侵犯深部結構,還可經胼胝體波及對側大腦半球。發生部位以額葉最多見。 有研究發現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與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發生機制不同。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改變以表
早期膠質母細胞瘤病例報告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占原發性顱內神經系統腫瘤的15%~20%。早期快速診斷非常重要,這使完全切除腫瘤成為一種可能。多模式MRI有利于鑒別早期膠質母細胞瘤和其他腦部疾病。然而有關早期膠質母細胞瘤臨床和影像學表現的描述比較少見。本研究報道1例61歲罹患膠質母細胞瘤的女性患者,闡述了其早期臨床
Oncotarget: 膠質母細胞瘤新聯合療法
在人類的癌癥治療方法中,特異性地靶向突變療法引得了大肆贊揚,然而腫瘤細胞常常會對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研究清楚這個問題,來自加州大學圣迭戈醫學院和Moores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們發現了一種很有前景的聯合療法,來治療最常見的大腦原發腫瘤-膠質母細胞瘤。 這項發表在5月5號Oncotarget
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膠質母細胞瘤生長速度快,70%~80%患者病程在3~6個月,病程超過1年者僅10%。病程較長者可能由惡性程度低的星形細胞瘤演變而來。由于腫瘤生長迅速,腦水腫廣泛,顱內壓增高癥狀明顯,所有患者都有頭痛、嘔吐癥狀。視盤水腫有頭痛、精神改變、肢體無力、嘔吐、意識障礙與言語障礙。腫瘤浸潤性破壞腦組織,造
膠質母細胞瘤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腰穿多提示壓力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及計數增多,少數病例特殊染色有時可發現脫落的腫瘤細胞。 2.放射性核素檢查 診斷陽性率較星形細胞瘤為高,病變局部顯示放射性濃區。頭顱X線平片僅顯示顱內壓增高,偶見松果體鈣化后的移位,腦血管造影見血管受壓移位,約半數顯示病理血管,病變處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