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研究七大最新進展
1. MIT與哈佛大學“多基因風險評分”技術可預測5種嚴重疾病的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篩查工具,它可以預測乳腺癌,2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心房顫動和炎癥性腸病的風險。識別這些高風險人群,有利于提供個體化的預防性護理。Broad團隊與麻省總醫院(MGH)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基于已有的五種病癥和基因突變的數據來評估疾病風險的方法。對于每種疾病,他們使用算法將所有相關的基因突變組合成一個單一風險評分。然后,他們從英國生物銀行存儲的超過400,000人中獲取基因組數據,并使用這些算法預測每個人患這些疾病的風險。這項名為“多基因風險評分”的技術發現,在英國生物銀行庫中,8%的人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比其他人高三倍。它還發現,生物庫中1.5%的人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了三倍。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 2. GeneNews和Life......閱讀全文
基因檢測研究七大最新進展
1. MIT與哈佛大學“多基因風險評分”技術可預測5種嚴重疾病的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篩查工具,它可以預測乳腺癌,2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心房顫動和炎癥性腸病的風險。識別這些高風險人群,有利于提供個體化的預防性護理。Broad團隊與麻省總
一文看懂基因編輯和基因療法七大最新進展
1、緩解率達97%!血友病基因療法效果顯著 Spark Therapeutics宣布,12名甲型血友病患者在接受基因療法SPK-8011治療后,緩解率達到97%。Spark研發的SPK-8011是一種使用Spark200衣殼且含有密碼子優化的人源因子VIII基因的新型生物工程腺相關病毒(A
企鵝基因組研究最新進展
科學界首次對兩種企鵝(阿德利企鵝和帝企鵝)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和數據分析,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和開放數據期刊GigaScience上。正值隆冬,此項研究揭示了這兩種鳥類能夠適應南極寒冷惡劣環境的原因。 南極企鵝需要面對極端低溫、強風及日照大幅度變化等諸多惡劣的自然條件,為此,它們已經進化出一套
基因檢測領域六大最新進展
MIT與哈佛大學“多基因風險評分”技術可預測5種嚴重疾病的風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篩查工具,它可以預測乳腺癌,2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心房顫動和炎癥性腸病的風險。識別這些高風險人群,有利于提供個體化的預防性護理。Broad團隊與麻省總醫院(M
最新進展:基因編輯和基因療法
1、打造5種新基因療法,Axovant達成新合作 Axovant Sciences近日宣布,已獲得Benitec Biopharma公司的在研“沉默和替換基因療法(Silence-and-Replace gene therapy)”項目的獨家全球授權,該療法用于治療眼咽肌營養不良癥(OPMD)
一文看懂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領域最新進展
1. 美國NCCN發布罕見妊娠癌癥的首個指南 2018年8月9日,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針對一組影響孕婦的罕見癌癥發布了新的治療指南。妊娠滋養細胞腫瘤(GTN)也稱為妊娠滋養細胞疾病(GTD),在妊娠期間通常發生在形成胎盤的細胞上。它在美國的發生率是每1000次懷孕中大約有一次,但在
肺細胞再生研究最新進展
就像所有器官那樣,人肺部剛開始時是作為未分化的干細胞團塊存在的。但是在幾個月后,這些細胞形成有序的結構。它們聚集在一起,一些細胞形成肺部氣道,其他的細胞形成肺泡。肺泡是我們的人體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地方。在理想的情形下,最終的結果是形成兩個健康的會呼吸的肺部。 近年來,自從科學家們首次發現
HPV病毒檢測的七大誤區
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發生的重要原因。高危型HPV檢測有效提高了宮頸癌前病變檢測的靈敏度,顯著降低了漏診率,已成為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方法。目前,國際上HPV檢測主要有三大策略:21歲以上細胞學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的分流管理、25歲以上初篩、30歲以上與細胞學聯合篩查。此
HPV病毒檢測的七大誤區
?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發生的重要原因。高危型HPV檢測有效提高了宮頸癌前病變檢測的靈敏度,顯著降低了漏診率,已成為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方法。目前,國際上HPV檢測主要有三大策略:21歲以上細胞學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的分流管理、25歲以上初篩、30歲以上與細胞學聯合篩查。
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于5月11日~14日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來自中、美、日、韓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80余位科研人員參會。 此次會議主題涵蓋遺傳進化、發育機制、信號轉導、生理與代謝、干細胞研究和神經生物學等領域,并設立中國會議專場。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