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將統一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12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中央已批準相關改革方案,規定院士統一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干勇表示,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已經制定了相關的實施細則。“考慮到當前我國兩院院士中年齡75歲以上院士所占比例較大,凡是達到新政策規定退休年齡的院士可在2017年12月31日之前辦理退休手續。其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70歲以上院士可經有關部門批準,將退休年齡延長到75歲。” 在此之前,我國沒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規定,一些單位在院士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后,會根據院士身體狀況和個人意愿讓其本人自由選擇是否退休,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單位和地區從自身利益出發,如通過院士爭取更多的國家科研項目和經費資源而拒絕院士的退休申請,此種做法曾引發社會爭議。 2013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其中“院士退休”是指院士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后在其工作單位辦理退休......閱讀全文
人民日報:院士退休為何難
院士退休難,表面原因是我國一直沒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規定,深層原因則是院士頭銜的嚴重利益化 備受關注的院士退休問題,終于有了明確的說法。據媒體日前報道,中央已批準院士退休的改革方案,除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可延長到75歲外,其余院士一律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消息一出,立即在科技界引發熱烈反響。許多
完善院士遴選評審機制 實行院士“退休退出機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9月6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關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副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退休 從醫70年
97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近日院士退休,從醫70年,救治1.6萬肝膽病人,他說:“只要病人需要,我隨時可以投入戰斗!” “現在看來,回國,學醫,參軍,入黨,這四條路的正確選擇才讓我能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慶幸自己的選擇,也永遠感激黨和國家,感謝部隊這個大家庭對我的教育培養。”
院士稱年老院士不在科研一線實行退休制合情合理
“實行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將有利于促進院士制度更合理發展”,三中全會發布的《決定》,要“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引起院士和各界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說,他非常支持和擁護這個規定,年齡大的院士一般不會在科研第一線,跟不上最新的科研發展,院士實行退
院士將統一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12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中央已批準相關改革方案,規定院士統一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 干勇表示,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已經制定了相關的實施細則。“考慮到當前我國兩院院士中年齡75歲以上院士所占比例較大,凡是達到新政策規定退休年齡的院士可在2017年12月31日
高福院士:不妨鼓勵退休科學家向中西部流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制定促進科研人員流動政策,改革科技評價、職稱評定和國家獎勵制度,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并指出要“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 “科技人員流動是搞活科技創新非常關鍵的一環,只有流動起來,科技評價體系才不會變成一潭死水。”中科院院士高
退休人員幸福竅門
一,退休人員什么是幸福?我有自已"標準″,以下兩條即可: 1,身體健康,一切如常; (這很容易做到噢!) 2,每天上午1.5小時聽飛利浦(我去年換了新的型號,1000多元)CD1.5h: 曲目: 梁祝(重放半小時), 二泉映月(重放半小時) 廣東音樂~平湖秋月,漢宮秋月(重放半小時
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就院士退休相關問題開展調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88.shtm2017年8月31日,中國工程院樊代明副院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院士退休相關問題向醫藥衛生學部的院士征求了意見。郭應祿、盧世璧、肖培根、秦伯益、李連達等院士參加座談。樊代明副院長介紹了調
煤球灰痛說退休
一、事由 昨天,(2012年11月13日)北京電視臺《理財》節目,推出新的鑒寶形式,即電視臺與鑒寶專家到你家里去鑒寶。到其中一位持寶人家里,看到寶貝堆滿房間……經鑒定,都是假貨……令持寶人狼狽…… 原來,持寶人是當官的,退休后極度失落,在攝像機面前訴說了如何如何心里不舒服!
學校院士當做招牌 領頭進行科研經費分配
目前,我國的院士年齡主要集中于70至89歲。中國工程院秦伯益院士開風氣之先,自己申請,并于2005年獲準退休。今年80歲的工程院院士沈國舫申請退休,不料所在學校以“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為由婉拒。(據12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院士隊伍應該建立有進有出的正常機制,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