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垃圾分類成麻煩九成市民支持垃圾分類
新聞背景:“深圳市垃圾分類現狀調查”顯示,深圳市九成以上市民支持垃圾分類,但八成家庭沒有進行垃圾分類,設置在戶外場所的分類垃圾桶并未起到分類效果。 九成市民支持垃圾分類,說明低碳理念、環保意識不斷深入人心,讓人欣慰。然而,八成家庭沒有進行垃圾分類,也可理解為:或是工作忙碌,沒時間分;或是認識有限,不知道怎么分;或是懷疑效果,不知現在該不該分。筆者就經常看見,清潔工整理分類垃圾桶時,并沒有分裝,而是一股腦扔到同一個垃圾車中。 從認識到行動,總有一段距離,這就需要加強引導、打消懷疑、提供條件,讓人能更好做、更樂做。在實行垃圾分類之前,先有“細則”,普通垃圾、資源垃圾、塑料垃圾、金屬垃圾等,都包括什么、應該如何分裝、什么時候回收,都需要明確告知;一些商品的包裝上也應注明,產品應該如何按分類的要求丟棄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有章可循,不至于讓垃圾分類成為“麻煩事”。 ......閱讀全文
廣州派發分類垃圾桶推進農村垃圾分類
城市人垃圾分類派垃圾袋,農村則選擇挨家挨戶發垃圾桶。本報“垃圾分類廣州范本”試點增城東洞村,昨天開始入戶發放分類垃圾桶,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廣州市委宣傳部派駐東洞村的扶貧干部李永恒解釋,垃圾桶符合農村實際,發垃圾袋反而制造更多垃圾。 有別于其他地方以獎勵
別讓垃圾分類成"麻煩" 九成市民支持垃圾分類
新聞背景:“深圳市垃圾分類現狀調查”顯示,深圳市九成以上市民支持垃圾分類,但八成家庭沒有進行垃圾分類,設置在戶外場所的分類垃圾桶并未起到分類效果。 九成市民支持垃圾分類,說明低碳理念、環保意識不斷深入人心,讓人欣慰。然而,八成家庭沒有進行垃圾分類,也可理解為:
前端垃圾分類后端大雜燴 垃圾分類終端存問題
“前端垃圾分類,后端大雜燴”的現象,在深圳試行垃圾減量分類后時有發生。深圳市城管局環衛處副處長羅向東日前和網友進行在線訪談時表示,發現該現象的市民可以撥打投訴電話12319,深圳也將探討居民自治模式,在住宅小區成立居民志愿者監督隊伍。 “現在提倡垃圾分類,到了清運環節,分好的垃圾又被重新混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任重道遠 各國如何破解垃圾分類難題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大約有4億噸,由此帶來的“垃圾圍城”、“垃圾上山下鄉”問題也日益突出。為更好地解決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我國早在2000年就開始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并在一些城市進行了試點,遺憾
分類垃圾應真正分類處理
談到垃圾處理,必提焚燒填埋,即使在推進垃圾分類的城市也是如此。一邊大張旗鼓地宣傳垃圾分類,一邊卻在加速建設焚燒填埋設施,似乎把分類處理拋到了腦后。源頭分,后面混,分類垃圾得不到分類處理,分類豈能持久推進?扭轉這一局面,需要全面認識垃圾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屬性,并據此正確看待垃圾處理的要求、目的與方
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等政策推進垃圾分類
《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近日出臺。發改委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價格司副司長周伴學在會上介紹,《意見》提出,積極推進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改革,對配套設施完備、已經具備條件的用戶,推行垃圾計量收費,并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等政策。具體來說,就是對分類投放垃
垃圾分類難在哪?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垃圾數量不斷增加。單一靠填埋和焚燒不能跟上垃圾增長的速度,垃圾分類處理、回收利用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最好途徑。 目前,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并不順利,原因如下: 居民缺乏垃圾分類意識。據調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時沒有分類投放的意識和想法。居民對于垃圾桶
垃圾分類四原則
垃圾分類處理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北京、廣州、上海近3年的混合垃圾焚燒填埋處理量都得到了控制,甚至逐年有所減少。垃圾處理方式也在多樣化,尤其是廚余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在大幅加速。但是,垃圾分類工作的效果仍不如預期。主要表現在分類排放實效不大、分類收運體系不完善和后續處理設施不能勝
增設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生活垃圾分類將有法可依
據悉,修訂草案共六章102條,其中修改50條(不包括僅修改“環境保護”為“生態環境”的條款),新增14條,刪除4條。主要修改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統籌把握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關系 ——突出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無害化底線要求。在污染防治原則層面,明確“無害化”是“資源化”的前提;提出
垃圾堆肥難在分類回收 需增加垃圾分類意識
近年來,在德國、荷蘭、西班牙等國的家庭、大學和社區,相繼開始使用一種特殊的垃圾桶,人們利用它對部分垃圾就近進行堆肥處理。 垃圾“圍城”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以往,處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焚燒發電兩種。這些傳統的方法既存在二次污染的問題,也存在資源浪費的弊端。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發達國家開始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