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后由于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閱讀全文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后由于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1、體格檢查 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2、運動功能障礙檢查 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作屈伸手腕,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痹。
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干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后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
預后 完成聯合化療的患者應監測至活動性癥狀完全消失,且皮膚涂片查菌陽性者待陰轉后3個月查菌一次,連繼2次陰性者,皮膚涂片查菌陰性者待活動性癥狀完全消失皮膚涂片查菌仍為陰性者,才為臨床治愈。 預防 1、及早發現病人。 2、用聯合化療治療病人。 3、化學預防。 4、卡介苗接種。 5、麻
麻風病的皮內試驗介紹:?麻風病的皮內試驗檢查方法:采用1:20試麻風菌素0.1ml注射于受試者前臂掌側皮內。麻風病的皮內試驗正常值:?陰性。麻風病的皮內試驗臨床意義:?異常結果:48h后注射局部出現紅斑直徑>10mm為早期陽性反應,3周后出現直徑3-5mm硬結為晚期陽性反應。此反應與機體抗麻風免疫力
1、需要鑒別的皮膚病 瘤型麻風應與皮膚黑熱病、神經纖維瘤、斑禿、結節性黃色瘤、魚鱗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結節性紅斑、皮肌炎等鑒別:結核樣型麻風應與肉樣瘤、環狀紅斑、持久隆起性紅斑、皮膚黑熱病淺色斑型、環狀肉芽腫、尋常性狼瘡、體癬、遠心性紅斑等鑒別;未定類麻風應與白癜風、貧血痣、皮膚黑熱病淺色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離體后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
麻風病的間接熒光抗體吸收試驗(FLA-ABS試驗)介紹: 近年來,隨著免疫學的進展,在麻風病的診斷方面也引進了一些新方法,主要有熒光麻風抗體吸收試驗(簡稱FLA-ABS試驗) 這是一種間接免疫熒光技術,其基本原理和熒光梅毒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是一致的。它以麻風桿菌為抗原,檢測人體血清中是否存在抗麻風
DNA拓撲異構酶在DNA解鏈時在將要打結或已打結處作切口。下游的DNA穿越切口并作一定程度的旋轉,把結打開或解松,然后旋轉復位連結。這樣解鏈就不因打結的阻絆而繼續下去。即使出現打結現象,雙鏈的局部打開,也會導致DNA超螺旋的其他部分過度擰轉,形成正超螺旋。拓撲酶通過切斷、旋轉和再連接的作用,實現DN
腎臟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謝產物及調節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分泌多種活性物質,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腎炎是由免疫介導的、炎癥介質(如補體、細胞因子、活性氧等)參與的,最后導致腎固有組織發生炎性改變,引起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的一組腎臟疾病,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在慢性過程中也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