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媒體追蹤報道,江蘇鎮江延陵鎮大呂村瓜農劉明鎖種的40多畝西瓜,還沒成熟,就一個個“炸裂”了。這樣的瓜“爆炸”,不止劉明鎖一家,當地700多畝示范園里,已有三分之二西瓜未熟開裂。經查,原因是用了一種叫“西甜瓜膨大增甜劑”的激素藥。 有專家指出,膨大劑,化學名稱叫細胞集動素,屬于激素類化學物質,對植物可產生助長、速長作用,濫用膨大劑對人體神經系統有危害。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隨后又有專家在媒體稱,目前膨大劑在我國使用很廣泛,實踐證明長期使用對人體無害。都是專家,各執其辭,誰是誰非,著實讓我們這些非專家的老百姓有點暈頭轉向。不過,無論如何總有一方于理不通。 當然,最急的還是種瓜的人。瓜農劉明鎖找來指導他用藥的當地技術員分析原因,技術員半天說了一句話:“反正我的藥(膨大劑)沒問題。”接下來劉明鎖又求助于農科所的專家,對方說的一句話更加讓人不可思議——“這種藥要在西瓜雞蛋大時用,這種時候用這種藥不合適。”換句話說,專家只......閱讀全文
昨日上午,北京市副市長吉林向調整后的北京市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頒發證書。羅云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劉清珺: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主任 5月25日上午,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調整專家成員,常務副市長、市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吉林在會上表示,“城鄉接合部成
膨大劑風波剛過,催熟劑又來襲,食品安全仿佛一個鏈條,似乎每一個環節都暴露出了問題。在經歷了"膨大劑"傷農事件之后,催熟劑又會產生何種影響?在膨大劑、催熟劑之后,我們又該反思些什么? 膨大劑、催熟劑一直在用 ""膨大劑"俺們也用,但沒出現爆炸的情況。不過,今年的西瓜很不好賣。"瓜農老
從昨天(13日)開始,2011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正式啟動,如今說到食品安全,絕對是一個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此前的染色饅頭、瘦肉精、牛肉膏、西瓜膨大劑等等余波未平;近期“臺灣塑化劑”、歐洲“大腸桿菌疫情”引發的風波又起,頻頻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考驗著老百姓的心里承受能力。 一提到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元
三易其稿、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升級版”,作出了哪些主要修改?將為“舌尖上的安全”帶來哪些新的保障? 農產品:劇毒高毒農藥禁用于蔬菜瓜果 【背景】利用劇毒農藥、化肥、膨大劑等對蔬菜瓜果進行病蟲害防治、催肥,是百姓最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 2013年,山東濰坊市被曝出有農戶
今年10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下稱新食安法)將正式實施。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監管體系、手段和制度等不能完全適應食品安全需要,食品安全問題仍然令人堪憂。新食安法即將走馬上任,消費者應該關注哪些要點呢? 消費者看這里 嬰幼兒奶粉管理
種瓜新手劉明鎖怎么也沒有想到,將膨大劑投入西瓜大棚,會引爆一場全國性反思——中國應該發展怎樣的高效農業以保障食品安全。 劉明鎖2011年在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大呂村現代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園投資26萬元種植了47個大棚的西瓜,為了增產增甜,5月6日下午他使用西甜瓜膨大增甜劑對進入膨大期的西瓜進行葉面
2011年8月30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主辦的“第22屆多國儀器儀表學術會議暨展覽會(Miconex 2011)”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隆重開幕。本屆Miconex展會有500余家國內外公司參展,近萬個品種的儀器儀表新型產品集中展出。 Miconex展會同期還組織召開了主題為“科學儀器
西瓜“爆裂”為哪般? 日前,江蘇省鎮江市延陵鎮大呂村大棚西瓜基地的某新品種西瓜豐收在望,不料竟接連上演未熟西瓜“爆裂”現象。其中使用“西瓜膨大劑”的30畝西瓜“爆裂”嚴重。但部分沒有使用“西瓜膨大劑”的西瓜也出現幼瓜“爆裂”現象。 該事件一時成為各大媒體、市民關注和熱議的焦點。這種疑
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膨大劑、塑化劑……近年來,各種非法食品添加劑問題層出不窮,讓公眾對其產生了較大的恐慌感。 食品安全是關乎民生的大事,日前,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上,四位國內食品領域內的專家,圍繞社會普遍關注的食品添加劑與公眾健康問題,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切
2006年8月28日,寧波,帶有殘液的各種農藥瓶散落在農田。 2011年5月,“爆炸西瓜”、“絕育黃瓜”、“激素韭菜”,在中國食品安全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波瀾。這些新名詞的出現,讓大多城里人把目光投向了他們久違的農田。盡管專家一再解釋,膨大劑、催熟劑等植物激素的運用,在
美國知名雜志《紐約客》日前發表文章《中國政府能否扭轉民眾反對轉基因的態度?》,稱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巨大的困擾,公眾對于轉基因食品一直持謹慎的態度,而即便是像北京這樣強力的政府也不能強迫警惕的人們接受轉基因食品。 中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卻只有7%的可耕種面積,這樣食品安全問題成了一個
因被種植者加入過量“膨大劑”導致西瓜接連“爆炸”的“爆炸瓜”事件,繼“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豬肉、“染色饅頭”等事件之后再次觸及到了中國公眾對食品安全信任的底線,并成為中國政府必須將“餐桌保衛戰”進行到底的一個最新證據。 各種跡象顯示,中南海已將食品安全問題上升到了新的執政高度。
余姚荸薺種烏梅深受市民喜愛。 浙江在線06月11日訊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余姚、慈溪兩地的楊梅就要上市了。 此時,網絡上卻突然傳出了一則消息:余慈兩地梅農在種植過程中,給楊梅打了膨大劑。 消息一經發出,就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驚慌和質疑。 昨天,余姚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微
不斷曝光的農產品農藥殘留日漸成為食品安全的主角,如高毒農藥茶葉、甲醛大白菜等,令公眾幾至談藥色變,“藥你命”也成了無奈的調侃。近日山東“藥袋紅富士”和浙江“膨大劑楊梅”再次將農藥殘留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6月11日,有媒體報道借用農業部官員的話稱,農藥殘留不等于農藥超標,食用含有農藥殘
據《東方早報》報道,由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研究中心編寫的《食品藥品安全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2012卷》即“食品藥品藍皮書”昨日正式發布。書中涵蓋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三大監管板塊的產業發展和監管狀況報告,較為系統地分析了“十一五”期間產業發展狀況、政策法規、安全形勢等問題,突出反映了食品藥品
2月初,在媒體和業內翹首等待中,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終于出臺了。果然不出大多數人所料,今年的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這已經是自1994年關注“三農”問題以來的第12個年頭了。 細心者看到,今年一號文件中5個方面的措施,彰顯了中央的細心為民,尤其是在消費者最關心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得力舉措。
品相好的草莓賣得貴 3月25日,筆者在貴州省貴陽市某酒店參加朋友婚禮,在婚禮現場筆者看到,主辦方用上千個草莓制作而成的草莓宴讓現場嘉賓驚嘆不已,而且每位嘉賓在餐前、餐中和餐后食用的草莓均是個頭碩大、色澤鮮艷,菜單上有西芹百合草莓炒臘肉、草莓鑲餅干、紅酒草莓沙拉等十幾種。在品嘗美味草莓宴的同
“科學認識植物生長調節劑”、“規范使用無害健康”、“已納入農藥嚴格監管”…… 無論專家如何解釋和安撫,近日“裂瓜”事件中的“膨大劑”三個字,已讓不少消費者今夏吃西瓜“望大生畏”。但令人不安的又何止一個什么“劑”? “不管有沒有害,為什么要用它?”這句頗有代表性的疑問,實際上是在指向一個根本性
四月杭城氣溫上躥下跳,上周氣溫一度飆升到30攝氏度以上,恍如夏季的感覺讓人特別想吃冰鎮食物,比如冰鎮西瓜。但是,最近山東等地出現十多人因食用西瓜“黑美人”而出現頭暈、嘔吐等中毒情況,引起許多市民關注。 吃西瓜也會中毒?西瓜還能吃嗎?農殘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危害?日前,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多方了解
人們還是希望吃上沒有沾過化學制劑的新鮮水果。 個別果農為了讓水果賣相漂亮,有可能會使用諸如催熟劑之類的化學制劑。 黃澄澄的芒果、紅彤彤的西瓜、粉嫩嫩的桃子……炎炎夏日,五彩繽紛又清甜多汁的水果,總是讓人萬分期待。然而,伴隨著水果進入到公眾視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2011上半年我國食品安全亂象頻出,從“瘦肉精”到“染色饅頭”,從“毒血旺”到最近的“黑心烤鴨”,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我們的神經,更拷問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為保障食品安全,中國政府積極應對重拳頻出,出臺了一系列整治措施,打響了史上最為嚴厲
近來圍繞食品安全的種種爭議,爭出了一個共識:需要“多專家討論”。 對同一個具體問題,化學、醫學、公共衛生、農業等不同行業的專家,都有話可說,但因為專業局限和這樣那樣的“利益瓜葛”,都不可能“把話說全”,有時還彼此針鋒相對。種種說法分散地出現在媒體上,老百姓就感覺“今
最近,一場名為“我們身邊的食品安全與營養系列講座”上,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馬志英和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秘書長姜培珍和市民共同通過實驗和問答互動,解答了“打針西瓜”、“塑料紫菜、粉絲”等等謠言,并提示大家一條合理飲食的口訣:食物品種多一點、每餐用量少一點! 紫薯粥變藍屬正常
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現在,食客們除了品嘗季節性蔬菜外還可全年享受夏季水果。蔣高明指出,為滿足消費者對反季節農產品的需求,中國在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 雪花飄飄的冬天,北方人的餐桌上有了西紅柿、黃瓜、西瓜這些本來夏天才能夠生長的蔬菜水果;在城鄉超市里,一
堿水浸泡法儲存法加熱法浸泡水洗法去皮法 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隨著溫度升高分解加快,對芹菜、菠菜、小白菜、豆角等蔬菜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將蔬菜在沸水中煮2至5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 農藥會緩慢地分解為對人體無害的物質,對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以存放一定時間以減少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