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 Tait 和Banji Oyelaran-Oyeyinka說,新的生物燃料提供了一種可持續能源,但我們必須考慮其倫理和社會意義。 在汽車生產的早期就出現了生物燃料。廉價的化石燃料很快就取代了它們,成為了我們首選的燃料,但關于氣候變化的擔憂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物燃料的興趣——全球生物燃料產量在2000年到2007年間翻了一番,而且預計到2011年還將翻一番。 “第一代”生物燃料主要是用糧食作物生產的,它在最初曾被視為一種有潛力的可再生和可持續的能源。但是隨著科學家發現生物燃料與化石燃料相比在整個壽命周期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較少甚至是負減少之后,這種希望消失了。 與環境影響相關的問題正在出現。例如,在印度尼西亞,大片雨林被清伐,用于種植制造生物燃料的油棕櫚。如果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該國的總雨林面積將很快會減少到1990年的大約一半。也存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影響。 在積極方面,生物燃料生產幫助了一些......閱讀全文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一些環保人士呼吁摒棄生物燃料 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日前表示,歐盟的生物燃料目標不符合道德標準,因此,建議暫時取消歐洲生物燃料及出口目標,限制發展,直至新的保障措施到位。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報道稱,該委員會表示,新燃料技術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或與糧爭地為代價,因此應開發纖維素生物燃料技術。但新
我們也必須記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經存在的專家,她在創造可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并不一定會把我們帶到比現有技術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傷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聽不同的觀點,考慮對方的論點,最好找到共同點,至少要尊重不同觀點,然后作出決定。面對復雜問題各
從2008年到2010年1月,在歐盟的政治人物、科學家和高級公務員之間散發一些電子郵件,內容涉及歐洲最具爭議的環保領域,即號稱石油替代品的生物燃料使用問題。事實上,如果不是透明法律,歐洲的人們可能還不知道既得利益如何影響歐洲清潔能源政策及其背后的科學。 據路透社報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目前的氣候變化,全球科學家的共識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自己的責任,我們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會影響氣候變化的走向。 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日,我們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于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 我們何以制造了氣候變
南極BICEP2 射電望遠鏡發現引力波———或者是塵埃 2014年或許會因為科學的勝利迅速演變成失望甚至是悲劇而被銘記:干細胞研究和宇宙學研究進展很快受到質疑;商業飛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測器登陸彗星、追蹤人類起源以及協力了解大腦依然是值得慶祝的原因。 太空競賽 千帆競發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綠色的污泥在縱橫交錯的管道里安靜地冒著泡。它吸收著荒漠的陽光,吞噬著附近工廠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長著。每天,工人們刮掉一些污泥,將他們帶走轉化為石油。照這樣看,人們在一天內做著地質學上要4億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確實,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屬于一類神奇的“負碳”燃料,能
滬府發〔2011〕90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
2007年是歐盟解決制憲危機,一體化建設走出低谷,經濟社會改革步伐加快,經濟保持平穩,主要大國(德國、法國、英國)領導人更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入盟,對外積極進取,謀求發揮全球性作用的重要一年;是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計劃的開局之年;是歐盟大力開展能源、氣變外交,力圖借此打
利用棕櫚油生產生物柴油可能至多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達2000% 聯合國的一份對有爭議的生物燃料問題的報告得出結論說,生物燃料的總體影響是好是壞并沒有一個直接的答案。 但是該報告說,關鍵在于不要鼓勵農民使用富饒的農田種植生物燃料作物
編者按 “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是中國工程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09年設立聯合基金開展的重大咨詢項目,其宗旨是著眼于滿足2030年前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對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影響國家競爭力、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 6月8日,
近年來,生物燃料發展迅猛。所謂生物燃料一般是泛指由生物質組成或萃取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燃料。由于利用的是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生物,生物燃料被認為可以替代化石燃料,成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 有研究機構預計,到2018年,全球生物燃料(生物乙醇與
無論富裕國家怎么做,處于碳密集道路上的發展中國家都會面臨環境災難。大衛?惠勒、凱文?烏摩爾和羅賓?克拉夫特的研究得出了這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在這里,他們闡述了研究中的發現。 現在,國際社會把全球變暖視為一個主要威脅,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是當務之急。印度駐聯合國大使的一個談話,表達了南方國家(即發展中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迭,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
美國 深空探測異彩紛呈,宇宙探索發現不斷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2018年,“好奇號”“朱諾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等探測器持續提供著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帶天體的相關數據。“旅行者2號”朝星際空間進發;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黎明”號完成了探測任務,將在谷神星軌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爭議愈演愈烈。繼有關國際科學組織發表各種聲明以來,近日(5月7日)美國《科學》雜志又刊登255名美國科學院院士關于“氣候變化與科學公正性”的公開信。 氣候變化的科學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近百年氣候觀測事實證據的完備性、人類活動與自然因子作用的相對大小、氣候模
中儲糧:目前糧價上漲仍在可控范圍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談中國的糧食調控 三聯生活周刊:最近國際米價出現大的漲幅,表面看,由于我們國家在糧食問題上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而亞洲米價此番上漲幾乎沒有影響,但從一個相對更長的周期,它對國內稻谷供需市場是否仍然構成潛在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精辟論述,強調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順應時代特征、事關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
時間來到2100年,整個世界看上去和全球領導人在巴黎相聚并參加歷史性氣候峰會的2015年年末完全不同。此時,近88億人擠在這個星球上。能源消耗幾乎翻番,經濟規模則增加了7倍多。貧富差距依然很大,但各國政府實現了一個關鍵目標:將全球變暖控制在高出工業化前溫度水平2℃以內。 事實證明,在巴黎舉行
3月30日,美國政府發布《能源安全未來藍圖》,全面勾畫了國家能源政策,提出確保美國未來能源供應和安全的三大戰略。同一天,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在位于華盛頓特區的喬治城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實現能源目標的具體措施,要求在2025年前將美國的進口石油量削減1/3。他說:“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主要取
組建生態環境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是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具有歷史性、標志性和里程碑的意義。這次機構改革的突出亮點和特點,可以概括為“一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國發〔2012〕1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
在人們的印象中,生物燃料是一種可再生的綠色能源,而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則顛覆了人們的這一傳統印象。歐美研究人員發現,生物燃料可能因其未完全燃燒而轉化為乙醛,進而污染空氣。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的一份報告認為,這種污染在2020年之前會導致歐洲每年有1400人早亡。
一提到抵御氣候變化,樹木常被認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國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進展有限,許多政府和倡議人士力推植樹計劃,希望利用樹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緩解氣候變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樹木可能并不總像人們希望得那樣有用。馬來西亞的樟樹在生長過程中會避免樹冠重疊,因此從下往上看時,仿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