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是地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因子。粉塵的產生與傳輸受到區域氣候的影響,同時粉塵也會對區域與全球氣候造成反饋作用。晚新生代亞洲內陸干旱區就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粉塵源區,通過西風和冬季風環流向下風方向輸送大量粉塵物質,在合適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下可以形成厚且連續的風塵堆積。風塵沉積物對粉塵源區和沉降區氣候變化敏感,是記錄區域古環境變化的理想載體(如黃土高原800萬年以來經典的風成紅粘土-黃土古土壤序列)。然而,晚新生代構造活動強烈的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由于缺乏合適的沉積條件,限制了純風塵沉積的形成和保存,嚴重阻礙了人們對該區域古環境演化的認識。風力搬運的粉塵物質溶解可以改變區域水化學組成,因此通過分析過去時期區域水化學組成變化是重建區域粉塵輸入歷史的另一有效途徑。陸相盆地沉積物中的自生碳酸鹽礦物是記錄古水體化學信息的重要媒介;研究河湖相沉積物中自生碳酸鹽的地球化學或可反映區域地質歷史時期水化學組成,提供粉塵輸入的線索。 鑒于這一思路,......閱讀全文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輕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據對流層的1/3。青藏高原隆升對大氣環流施加了強大的動力和熱力效應,在晚新生代時期不僅是改變全球氣候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對亞洲季風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對青藏高原古高度的重建能夠增進我們對地質構造和長尺度氣候變化之間聯系的認識。然而,因為與古高度直接相關的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不僅僅在杜甫筆下,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里,馬都是英雄的象征。更具體地說,馬的馴化直接促進了農牧業、交通運輸以及戰爭方式的改變,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 但實際上,馬在沒有人類的時代就已經存續了很久。只是,那時的馬,沒有英俊威猛的外表,也
阿爾金左行走滑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北部的邊界斷裂,是高原北部應力消耗與傳遞和地貌形態變化的重要場所。阿爾金斷裂帶的構造運動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應力傳遞到高原北部的表現。盡管GPS觀測和河流階地研究顯示,阿爾金斷裂帶在晚更新世到現在都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斷裂帶,但目前對于阿爾金
亞洲季風在第四紀及之前的變化特征是什么?亞洲內陸粉塵的傳輸和沉積規律是什么?這些,我們都能利用黃土高原的第四紀黃土作為研究對象,一一為公眾解答。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的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黃土室),就是這樣一個以黃土等多種地質生物載體為研究對象,擁有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勢高峻,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亞洲板塊碰撞(約5千萬年前)所導致,然而對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規模,隆升過程中西藏地區環境曾如何演變,科學家們的認識分歧很大。關于隆起的時間,有觀點認為高原在印度-亞洲板塊碰撞的早期就已經形成,并在漸新世(約3千萬年前)
開展大洋勘探對拓展戰略資源及推動海洋科學研究有不言而喻的意義,但其影響卻不僅限于此。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原院長李廷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洋勘探還有一項重大意義容易被忽視,即以大洋研究推動大陸研究,特別是通過大洋礦產資源勘探及其成果,推動陸地成礦地質理論
冰川退縮后,在珠峰北坡形成的越來越高的戈壁灘。科學家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東絨布冰川區埡口建起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氣象觀測站 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這是氣候學的“蝴蝶效應”理論。而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李強副研究員、王曉鳴客座研究員等人于2006至2012年間對青藏高原喜馬拉雅西部札達晚新生代盆地開展的生物地層工作進行了系統總結,共發現了200多個化石地點和數以千計的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目前鑒定出的動物化石共計33種,包括1種鯉科(裂腹魚類)、1種鴕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對亞洲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化負有直接責任——這是來自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一個研究組的結論。這篇題為《棕色云增暖南亞》(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論文曾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科學家近年對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進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4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共計141個項目。 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年立項137個項目、2012年立項2個項目和2013年立項2個項目。驗收結果顯示: 1.“主要農作物核心種質重要農藝性狀單元型區段及互作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中國西南地區組成青藏高原的東南緣,是地質地貌和氣候特征極其復雜多樣的地區。該地區新生代以來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和東亞季風加強的影響,發生了劇烈的氣候變化,這種氣候改變可能為西南生物多樣性演變提供重要的環境背景。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古氣候變遷與物種演變研究組的黃永江在研究員周浙昆的指導下,與T
編者按 在7月剛剛公布的中國“科技十 二五”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這些過去只能在科幻書籍中研讀的領域,正吸引著中國科學 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指出的,“空間、海洋和地球深
西藏亞東之南,是印度重兵駐守的大吉嶺基地。 一支幾百人上百輛車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喜馬拉雅山脊以南的亞東方向開去。時間是1992年5月。 車隊活動轟動了世界。當年英國入侵拉薩,以及中印兩國邊界戰爭,使得這一區域成為熱點。 這當然不是一次軍事行動,隊伍里幾乎是清一色的科學家,不過他
新生代以來,印度和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壯闊的青藏高原,印歐碰撞時限研究是熱點科學問題之一。但目前大多數碰撞年代的研究集中于藏南地區,且存在爭議。為避開爭議研究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靳春勝及其合作者選擇了遠離印歐碰撞縫合帶的可可西里盆地開展年代學研究,從沉積學角度限定印歐碰撞時限。
喜馬拉雅山是印度和亞洲大陸于65Ma碰撞以來的直接產物,它的高度變化是重建青藏高原隆升歷史的關鍵;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南亞季風演化與喜馬拉雅山密切相關。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利用希夏邦馬峰地區高山櫟植物化石研究喜馬拉雅的隆升過程;近年來在喜馬拉雅一系列的晚中新世盆地中如扎達、吉隆等,利用穩定同位素方
記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先后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培養人才,服務地方,蘭大在融入西部的發展中即將迎來百年校慶。 作為蘭州大學眾多科研
青藏高原及周邊山地儲存了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大部分冰川資源,也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近年來,由于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其水汽的來源及影響因子等問題受到科學界的普遍關注。 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以及西昆侖發育有許多大型冰川(如慕士塔格-公格爾冰川等)。近十年到百年
對于亞洲而言,新生代最為顯著的宏觀地貌演變就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新特提斯海的關閉。塔里木盆地緊鄰西構造結的帕米爾高原,雖然現今的塔里木盆地為極端干旱的“死亡之海”,3/4被塔克拉瑪干沙漠占據,帕米爾高原構成了分割塔吉克與塔里木盆地的地貌屏障,但在新生代早期,帕米爾與南天山之間在南北方向上至少存在3
10月23日,中國科學院機關最大的一間會議室里人挨著人,要是來晚幾分鐘,可能連座位都找不到。 會議室里坐著的,可能是中科院最為精銳的科研“部隊”——20個卓越創新中心的負責人,帶著各自中心的建設經驗和階段成果,在這里進行分享和交流。 卓越創新中心被譽為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中的“尖刀連”,
青藏高原東北緣蘭州盆地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較為豐富,這些哺乳動物化石群為建立蘭州盆地新生代年代框架和反演古環境演化信息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中新世泉頭溝動物群中含有大量小哺乳動物化石,但是其準確年代一直沒有得到較好的限定。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敖紅研究員和張鵬博士所在的研究團隊,一直在蘭州盆地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新近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院士系浙江嵊縣(今嵊州)人,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系統動物學家。她于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國家自然歷
貴州黔西南山區的布依族山民在趕墟喊山:順山橫山仰山山都應該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們,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們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里所后天練就——地勢的空曠和高海拔,就是為他們天造地設的排練場和演習廳。 陜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亞洲內陸地區不僅包括全球最大的非地帶性干旱區,還包括青藏高原及諸多高大山脈在內的劇烈地形起伏,同時緊鄰濕潤的東亞和南亞季風區,對比尤為強烈,成為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理環境景觀。這其中,亞洲內陸干旱區及其干旱化是對人類生存環境影響最為深刻、最為直接的問題,因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
當今地球是否處于一次前所未有的快速變暖過程當中?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是什么?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真的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嗎? 1月13日,在南京舉行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上,來自古生物學、地球生物學、地層學領域的26位院士、500余名專家對地球和生命
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在這個時代,擁有卓越的人才,就意味著在大國角力中擁有了最重的砝碼,尋找到了最強有力的支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尊重人才、造就人才”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正如習近平所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
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的青藏公路 估算結果系首次公布 甘肅蘭州凍土科學家一項歷經十多年的研究結果顯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的總儲量達9528立方公里。這個初步估算結果,是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向外公布的。 青藏高原是亞洲多條重要河流的發源孕育地,被科學家稱
隨著一串鞭炮燃響,在陜西省蒲城縣鹵陽湖的鹽堿灘上,隆隆鉆機日前開始轉動,標志著由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執行的“鹵陽湖科學鉆探項目”全面啟動實施。 中國目前現存的鹽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和青
西藏南部三疊系孢子、花粉及疑源類化石(圖版比例尺均為20 μm)。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4月2日電 (楊顏慈)4月2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發布消息稱:該所彭俊剛博士與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ViviVajda教授、SamM.Slater博士合作,在青藏高原南部三疊系最具代表性的土隆地區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