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委托,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環境領域“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驗收會,驗收專家組審閱了項目的驗收材料,在聽取項目匯報和質詢討論的基礎上,對項目完成情況和經費使用情況進行了審核評價,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由寧夏科技廳組織實施,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共同完成。經過4年的攻關,項目研發了適合我國河套鹽堿土、濱海鹽堿土等不同類型區域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形成了鹽堿地高效植被構建方面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研制出一批鹽堿地土壤調理與培肥新產品、研發出了脫硫石膏改良堿化土壤施用機械,提出了濱海鹽堿地“四階段”滴灌原土水鹽調控和河套鹽堿化土壤“平、硫、肥、種、灌、排”脫硫石膏施用綜合改良技術理論與方法;篩選出與濱海鹽......閱讀全文
近日,“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研究成果得到驗收組專家高度評價。 為了實現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的示范與應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考察采煤塌陷地整治情況時,夸贊賈汪區轉型轉得好,現在是“真旺”。這夸贊背后,是百年煤城賈汪生態修復蝶變的故事——將采煤塌陷區治理打造成湖闊景美的濕地公園,讓“一城青山半城湖”成為現實。而促成賈汪“破繭化蝶”的神來之筆,是江蘇正在探索實踐的“礦地融合”
國家發布“土十條”,土壤安全再引關注。“中國土壤環境促進平臺”開會,決定2018首屆全國土壤大會將于7月在北京召開,中國網消息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首屆全國土壤大會暨中國土壤環境促進平臺啟動大會上獲悉,由甘肅臨澤縣人民政府、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等20多家企事業單位聯合發起的“中國土壤環境促進平臺”在此
十三五”規劃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戰略,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而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糧食產能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注重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積極部署中低產田改造,加強新型生物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研發了適宜的農作物新品種和共性關鍵技術。近日,《中國科學
基于土壤鹽堿化問題的全球性,其治理與農業利用技術研發、應用和產業推進被推上了新臺階,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分別前往我國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參加鹽堿地改良技術試驗田測產活動后了解到,我國目前已形成諸多如水利工程、生物、農藝、化學等鹽堿地改良技術,呈現“百家爭鳴”的姿態
第八章 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以環保督察巡視、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落實地方環境保護責任,以環境司法、排污許可、損害賠償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信息公開,推進
國發〔2016〕3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5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美麗中國
為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積極響應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各項指示精神,全面獲得影響生態環境的各項因素及情報,及時掌握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發展動態,推進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發展。按《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6)31號文件]及相關實施意見要求,在中國化工企業管理協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工作時專門召開座談會,聽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并在講話中明確指出,要確保糧食安全,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保障糧食安全,增強農民致富能力。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一年來,山東省科技系統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重
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糧食連續11年增長,是令人欣慰的,但今后的糧食生產如何保持增長勢頭?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改造中低產田?在確保“第一糧倉”三大平原區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規劃,保障
江蘇省常州市人,生前長期從事熱能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中國專利局頒發的發明創造金獎,于1995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教學方面,開創國內《燃燒學》教學,對我國幾十年來的燃燒理論與技術教學有重要影響;主持或參與編寫的著作和教
編者按: 為全面掌握“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有關生態保護項目的實施進展情況,科技部社會發展司不久前組織專家開展了“生態保護科技創新專家行”活動。活動主要針對“十一五”部署的課題進行現場驗收和檢查,系統總結了生態保護科技創新成果,并邀請專家就各生態項目示范區長效機制的建設提出
“項目取得的成績遠超過項目啟動之初的任務目標。”日前,渤海糧倉項目一期結題,項目負責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小京表示,該項目2017年帶動95個縣市區3110.9萬畝中低產田糧食增產增效,5年累計增糧209.5億斤。 5年來,科研人員在該項目的支持下,圍繞環渤海中低產區擴面
編者按: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發展和保護并舉,重在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相信三個不同地區和行業踐行綠色發展的經驗,對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會有所啟迪。 黑色油田的“綠色希望” 近年來,大慶油田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探索出一條生產和
潮汐濕地觀測場韓廣軒攝 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地海岸帶所供圖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中所指奔流到海就是東營的黃河入海口,它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黃河千年的流淌與沉淀,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國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 黃河三角洲濕地是東北亞
9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持的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灌區鹽漬化土壤改良技術集成與‘鹽土農業’建設示范”課題通過專家驗收。 該課題源于“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荒漠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產業發展的技術開發與示范”,于2007年10月立項。課題組成員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
“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是面向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由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聯合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針對環渤海低平原4000萬畝中低產田、1000萬畝鹽堿荒地淡水資源匱乏、土壤貧瘠鹽堿制約糧食生產問題實施的農業科技示范工程。2013年,科技部設立“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專
12月19日至22日,由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寧夏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共同主辦的“寧夏農業綜合開發創新與實踐戰略研討暨技術合作對接會”在寧夏銀川市召開。 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會見中科院專家及出席會議時指出,寧夏農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發展特色農業,走優良品種全覆蓋、
糧食安全問題是每年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但今年普遍角度有所不同,在“十三五”期間,如何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成為焦點。這其中,如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更是糧食產能問題的核心要義。朱保成委員聯合牛盾、劉身利、劉平均等委員共同提出“實施健康土壤戰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萬物土中
①專家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調研考察枸杞、葡萄發展情況 ②陜西灃東新區的智慧農業園區張行勇攝 專家在改良的渭河灘萬畝鹽堿地考察牧草收獲情況,研究制定利用牧草產業改良鹽堿地提升方案。張行勇攝■楊星科 馬 齊 陳志杰 張立新 張行勇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和必然過程,是一個國家現代化
“沒有安全優質的土壤,哪有放心的‘菜籃子’、‘米袋子’、‘水缸子’?‘毒地’上建起來的房子,再漂亮也不是安全的家。” 長期關注土壤環境保護和修復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周建民在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再次呼吁保護土壤環境。 據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點位總超標率為16.1%,其中
啟動儀式現場 9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曹妃甸濱海鹽堿地綠化技術研究與示范”(以下簡稱曹妃甸項目)啟動儀式在唐山召開。 唐山市委常委、副市長兼農工委書記王久宗出席啟動儀式并致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黨委副書記高星宣布項目啟動。項目首席科學家
1月20日,南京土壤所主持的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鹽堿地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在北京舉行了2010年度項目工作總結交流會。來自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科學
1月20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鹽堿地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在北京舉行了2010年度項目工作總結交流會。來自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德州鹽堿
“不能不相信科學,你不相信,長起苗來了,你沒話說。”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東不拉村老書記白永禮老漢樂呵呵地說。在他身后的這片綠油油的玉米地原本是一大片不長莊稼的鹽堿地,這些鹽堿地在經過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改良后,不僅可以種植玉米,還可以種植甜菜、水稻、苜蓿、向日葵等多種作物。 “習
禹城站扎根基層,將科學院與地方結合創造出的模式、技術、經驗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通過基層的實際工作,提出新模式、新技術,最后推動國家和區域的農業發展。 山東禹城縣,中科院禹城綜合試驗站的主樓里,李振聲院士書寫的“黃淮海精神”五個大字醒目地掛在墻上。 如今,已過耄耋之年的李振聲仍堅持身體好的時候就
近日,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 ——“長江下游農業面源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控技術示范”項目組與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在無錫簽署合作備忘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施衛明,安利大中華研究開發副總裁陳佳出席發布會。 據了解,“長江下游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防控技術示范”是“十三
11月17日,天津市國土局張鋒主任及天津工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蔡為民主任等專家一行六人,到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就環渤海地區鹽堿地綜合治理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劉金銅研究員進行了全程陪同。 環渤海地區鹽堿地及可治理灘涂面積約70萬公頃,因此該區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關系到國
一、2006年生物產業發展呈現“四快”特征 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06年醫藥工業實現總產值5536億元,同比增長17.9%。其中,生物制品制造業實現總產值418億元,增長21.7%;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業產值448億元,增長27.42%。隨著國家對生物農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轉基因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林學會,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中國林學會各分會、專業委員會,各有關單位: 近年來,全國林業和草原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林業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