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后間隙膿腫的基本介紹
直腸后間隙膿腫屬于肛提肌以上深部膿腫,較為少見。多由肛腺膿腫向后穿破進入直腸后隙引起,也可由直腸炎、直腸潰瘍、直腸外傷引起。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桿菌,常是由多種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閱讀全文
直腸后間隙膿腫的基本介紹
直腸后間隙膿腫屬于肛提肌以上深部膿腫,較為少見。多由肛腺膿腫向后穿破進入直腸后隙引起,也可由直腸炎、直腸潰瘍、直腸外傷引起。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桿菌,常是由多種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治療直腸后間隙膿腫的介紹
1.非手術治療 ①抗生素治療:可聯合選用2~3種對革蘭陰性桿菌有效的抗生素;②溫水坐浴;③局部理療;④口服緩瀉劑或石蠟油以減輕排便時疼痛。 2.手術治療 膿腫切開引流是治療直腸后間隙膿腫的主要方法,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切開引流。需做肛門后深部引流,內口多位于后正中。低位切開高位掛線+膠管引
關于直腸后間隙膿腫的預后介紹
1.一期愈合 發病后應及早切除、通暢引流;準確尋找并處理肛隱窩(即內口)的感染,可達到一期愈合,不形成肛瘺者,無需再次手術。 2.多次手術 肛瘺分次手術切開排膿后,或一次性根治術未能徹底處理內口,最終形成高位肛瘺者,需再次進行手術。 3.全身性感染 4.其他 如直腸后間隙膿腫導致的全
直腸后間隙膿腫的病因分析
多由肛腺膿腫向后穿破進入直腸后間隙引起,也可由直腸炎、直腸潰瘍、直腸外傷引起。 中醫稱為肛癰,其病因為過食辛辣肥甘、醇酒等物,損傷脾胃,濕熱內生,下注大腸,蘊阻肛門;或肛門破損染毒,致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而成;或肺腎陰虛,濕熱痰濁下注,凝聚肛門,郁久熱勝肉腐,發為本病。
直腸后間隙膿腫的臨床表現和檢查介紹
臨床表現 癥狀類似骨盆直腸間隙膿腫,但直腸內有明顯直腸墜脹感,骶尾部可產生鈍痛,并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與肛門之間有明顯的深部壓痛。可伴有全身中毒癥狀,如發熱、寒戰、全身疲倦不適。 檢查 在尾骨與肛門之間有明顯的深部壓痛,肛門指診時直腸后方腸壁處有觸痛、隆起和波動感。必要時做直腸超聲檢查或C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分類介紹
1.按感染病菌分類 (1)非特異性肛周膿腫 由大腸埃希桿菌、厭氧菌等混合感染引起。 (2)特異性感染 臨床較為少見,以結核性膿腫為主。 2.按膿腫部位分類 (1)肛提肌下膿腫(低位膿腫) 包括肛周皮下膿腫、坐骨直腸間隙膿腫、低位馬蹄形膿腫等。 (2)肛提肌上膿腫(高位膿腫) 包括骨盆直
治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相關介紹
大多數肛周膿腫起源于肛腺導管的阻塞伴細菌繁殖和膿腫形成,缺乏波動感時不應延遲引流。治療目的應包括膿腫的切開引流和防止切口假愈合而導致急性復發。切口宜適當,置管引流或掛線。肛瘺術前常用掛線控制局部感染。盡管很多肛周膿腫在門診容易治療,復雜性感染需在麻醉下檢查以確保適當的引流。重癥感染,尤其是免疫力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檢查診斷介紹
檢查 1.局部檢查肛門周圍有硬結或腫塊,局部溫度增高、壓痛或有波動。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膿腫,直腸指檢可觸及壓痛性腫塊,直腸內穿刺可抽出膿液。 2.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多。 3.B超或CT檢查可測及膿腔。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可確診。
肺膿腫的基本介紹
肺膿腫是由于多種病因所引起的肺組織化膿性病變。早期為化膿性炎癥,繼而壞死形成膿腫。多發生于壯年,男多于女。根據發病原因有經氣管感染、血源性感染和多發膿腫及肺癌等堵塞所致的感染。肺膿腫也可以根據相關的病原進行歸類,如葡萄球菌性、厭氧菌性或曲霉菌性肺膿腫。自抗生素廣泛應用以來,肺膿腫的發生率已大為減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臨床表現介紹
根據膿腫的病變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 1.肛門周圍膿腫 肛門周圍皮下膿腫最常見,常位于肛門后方或側方皮下部,一般不大。疼痛、腫脹和局部壓痛為主要表現。全身感染性癥狀不明顯。 2.坐骨肛管間隙膿腫 又稱坐骨直腸窩膿腫,由于坐骨直腸間隙較大,形成的膿腫亦較大而深。發病時患側出現待續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