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至立:中國正在研究起草應對氣候變化法
氣候變化立法者國際論壇6日在天津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在論壇開幕式上說,中國有關部門正在研究起草中國的應對氣候變化法,修改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 陳至立說,今年以來,各種極端性氣候事件在一些國家頻繁爆發,廣大發展中國家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尤為嚴重,并因為氣候變化而不能享受公平發展的權利。國際社會應該在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上對這些國家進行支持,以應對氣候變化,抵御氣候災害。這既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規定,也體現了人類公平、理性和博愛的精神。 陳至立說,中國政府和人民深刻感受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通過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陳至立指出,中國正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等多重壓力。盡管如此,中國還是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中國的實踐表明,只有堅定地履行......閱讀全文
陳至立:中國正在研究起草應對氣候變化法
氣候變化立法者國際論壇6日在天津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在論壇開幕式上說,中國有關部門正在研究起草中國的應對氣候變化法,修改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 陳至立說,今年以來,各種極端性氣候事件在一些國家頻繁爆發,廣大發展中國家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尤為
讓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13年年底公布的數據,截至2011年年底,全球仍然有12.58億人無電可用,約占全球人口的18%,他們主要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目前,已經有77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由世界銀行資助的《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倡議》,旨在改進全球的無電人口狀況。IEA預計到2
氣候變化是可持續發展最大的威脅
無論是“APEC藍”的火速躥紅,還是G20峰會對氣候議題的再次聚焦,氣候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未像今天這樣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神經。事實上,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氣候變化已不僅僅是科學層面的議題,它已真真切切地關乎到人類當下以及未來的生存狀態。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
全球可持續治理能走多遠?
雖然"里約+20"峰會所做的一些頂層設計,或能暫時彌合部分"碎片化",使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向合作、協同轉變,但可持續治理顯然仍整體處在"碎片化"之中,未來的路并不好走 "里約+20"峰會落下帷幕,作為繼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及2002年南非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之后全球
可持續化學領域受多國重視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2013年度NSFC―IUPAC合作研究項目征集指南,中、巴、美、德4國開始資助可持續化學領域的合作研究。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巴西FAPESP、美國NSF以及德國DFG等科研資助機構與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達成的開
中歐環境可持續項目正式啟動
7 月19日,在第五次中歐環境政策部長對話會后,中歐環境可持續項目啟動會在京召開。受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委托,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和歐盟環境委員波托奇尼克共同出席啟動會并致辭。 萬本太在致辭中表示,中歐環境可持續項目緊密結合中國當前環保重點工作,為中國實現環境可持續目標提供支持。他
量子耗散可產生持續穩定糾纏
量子耗散是指在量子開系統中,物體與環境發生能量交換或信息交流,導致相干性退失,因此,兩個物體要發生糾纏,一般要讓它們和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盡可能地小。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丹麥歌本哈根大學物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量子耗散能在兩個宏觀物體之間形成持續穩定的量子糾纏,該發現為制造量
交通可持續還需綠色低碳
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晚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與世界相交 與時代相通 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的主旨講話。 習近平指出,交通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從古絲綢之路的駝鈴帆影,到航海時代的劈波斬浪,再到現代交通網絡的四通八達,交通推動經濟融通、人文交流,
海鮮產品“可持續”標識或名不副實
一項研究稱,市場上銷售的貼有“可持續”標識的海鮮產品大約有1/4名不副實。該研究針對兩家海洋生物保護組織——漁場管理委員會(MSC)和海洋之友(FOS)而進行,這兩個組織負責對漁場進行“可持續”認證,并授予這個重要的標識。 在一篇在線發表于《海洋政策》雜志的論文,以及近日在英國愛
“診斷性皮膚”可持續監控患者體征
看醫生時,很多時候會對患者進行體溫測量,大部分人認為量體溫是過時且無用的診斷方法。但事實上,體溫的細微變化可能意味著患者出現潛在不良狀況,如頸縮、血管擴張或脫水。即便是精神活動的變化,如解答數學方程式時精神高度集中也伴隨著體溫的變化。 因此,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系列技術用于測量皮膚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