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啟動納米科技產業園建設
4月21日,北京市科委與懷柔區政府聯合啟動了納米科技產業園建設。納米產業園落戶于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將匯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科院化學所、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優勢項目,致力于納米科技在能源、電子、環境、生物醫藥等四大領域的應用,并以下游應用帶動上游納米材料、納米加工、納米器件等產業鏈各環節實現快速聚集發展。 據了解,北京市的納米科技研發實力和技術水平一直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北京市不斷加大對納米科技的研發投入,先后啟動研發、中試、產業化、示范應用、平臺建設等科技計劃項目近五十項,累計投入科技經費過億元,取得了碳納米管薄膜材料、非晶納米晶合金等多項重大成果,納米材料綠色制版、納米纖維動力鋰電池隔膜等成果已完成中試并著手產業化。 納米科技產業園規劃總面積1500畝,園區主要涵蓋納米領域共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孵化、成果落地轉化、產業化支撐服務等功能,將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納米科技創新中心......閱讀全文
北京啟動納米科技產業園建設
4月21日,北京市科委與懷柔區政府聯合啟動了納米科技產業園建設。納米產業園落戶于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將匯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科院化學所、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優勢項目,致力于納米科技在能源、電子、環境、生物醫藥等四大領域的應用,并以下游應用帶動上游納米材料、納米加工、納米器件等產業鏈各環節實現快速聚
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啟動孵化器建設
北京市納米科技產業園孵化器建設項目日前舉行開標儀式,標志著該項目正式啟動。 據介紹,孵化器項目由北京市科委重點支持,將通過探索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中小企業孵化模式和培育機制,搭建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孵化器,為入園中小創新、創業型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和全方位的指導。
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唱響“高精尖”主題曲
2014年APEC會議期間,由碧水源凈水公司提供的4款凈水產品,通過小小納米膜技術,堅守飲用水安全,為會議提供安全用水保障服務;由中科納通公司提供的智能門票,讓打印從此遠離污染,目前,該綠色工藝已成功應用在 “北京市綠色地鐵票”和“香港機場快線票”兩個項目中。 碧水源凈水公司和中科納通公司是兩
納米壓印重大項目入駐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
在北京市科委的積極推動下,8月16日,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周郁團隊納米壓印LED圖形襯底產業化項目與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簽訂意向入駐協議,這是繼納米綠色印刷、超順排碳納米管項目入園之后的又一重量級項目,為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建成全國納米科技創新高地書寫新的華章。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張繼紅
高純度碳納米管材料產業化項目落戶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
近日,清華大學魏飛教授團隊“高純度碳納米管材料產業化”項目正式簽約落戶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前期北京市科委支持該團隊開展“高純度單壁碳納米管制備及超級電容器研制”,此次簽約標志著又一重大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同時標志著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碳納米材料與應用板塊產業聚集優勢更加明顯。 魏飛
北京首個納米材料檢測中心落戶北京納米產業園
在北京市科委推動下,2月12日北京納米電子材料檢測服務中心(簡稱檢測中心)在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正式啟動運行。該中心的正式運行填補了北京地區缺乏納米電子材料專業檢測服務空白,標志著北京納米科技產業鏈日臻完善。 檢測中心由納米檢測領域優勢單位創新合作模式組建而成。其中中科納通負責提供場地、自有
聚光科技入駐杭州物聯網產業園
在“感知中國”的國家戰略背景下,杭州把物聯網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抓。“十二五”時期市政府將集中資源,扶持包括物聯網產業在內的十大產業發展。 日前,規劃總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杭州高新區(濱江)物聯網產業園啟動建設,首批包括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視頻監控智能系統軟件研
納米科技之父:Paul Alivisatos
Paul Alivisatos現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三星(Samsung)杰出教授”。美國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兩院院士,同時擔任國際納米領域頂刊Nano Letters創刊主編、Science的資深編委、已在Science、Nature等世界頂級期刊
北京科技周展示多項納米科技最新成果
5月19日,2013年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正式拉開帷幕。在本次科技周上,碳納米管觸摸屏、納米材料綠色印刷電子門票、納米阻燃抗熔滴面料、OLED照明、納米纖維太陽能電池等近十項北京納米領域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展示了納米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改變。 納米技術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新一代共性技術
“納米科技”重點專項指南解讀
納米科技匯聚了現代多學科領域在納米尺度的焦點科學問題,促進了多學科交叉融合,引領新的技術變革,是全球范圍內最大和最有競爭力的研究領域之一。納米科技是指在納米尺度(1-100納米)上研究物質在原子、分子水平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這些特性多學科交叉的科學和技術,目標是直接利用原子、分子及物質在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