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上值得學習的突破性研究
2016年6月3日至7日,來自各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齊聚美國芝加哥參加2016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會上科學家們相繼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生物谷也對相關研究報告進行了及時更新,那么今年的臨床腫瘤學會年上有哪些突破性研究進展值得一讀呢?小編對部分研究進行了匯總! 【1】ASCO2016:惡性癌癥患者在生命盡頭往往會接受積極性治療 報道: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receive aggressive care at high rates at the end of life 來自北卡羅萊納大學Lineberger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年輕癌癥患者生命的最后一個月里,他們還會繼續住院治療并且接受其它高比率的積極治療方法。研究人員對65歲以下的轉移性癌癥患者進行了一項全國性的健康功效分析,結果表明,在患者生命最后的30天里,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仍然會住院治療或者進入急診室治療,然而幾乎有三分之一的......閱讀全文
怎樣預防黑色素瘤?
盡量避免日光暴曬。夏天戶外運動時穿防曬服,戴防曬帽和太陽鏡,涂防曬霜。避免使用曬黑燈和曬黑床。 避免對原發性色素痣的長期慢性刺激。 原發色素痣發生慢性感染時,應積極治療。 對原發色素痣應密切觀察其大小、顏色、邊界或形態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應盡快就診。
黑色素瘤疫苗研發失敗
MAGE-A3第三期試驗失敗。 圖片來源: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近日,英國藥物巨頭——葛蘭素史克公司(GSK)宣布,一種正在進行第三期試驗的免疫療法失敗。 但是該公司依然對其抱有希望,因為它對一些有特定遺傳特性的患者有幫助,所以試驗仍在進行當中。
惡性黑色素瘤的簡介
惡性黑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腫瘤。皮膚黑素瘤表現為色素性皮損在數月或數年中發生明顯改變。雖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度高,轉移發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很重要。惡性黑素瘤大多發生于成人,巨大性先天性色素痣繼發癌變的病例多見于兒童。
怎樣診斷惡性黑色素瘤?
對于可疑皮損可采用ABCDE標準進行判斷。A(Asymmey)代表不對稱,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邊界不規則,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樣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徑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損隆起、進展
惡性黑色素瘤的檢查
早期診斷有時較困難,必須詳細追問病史,家族史,進行細致的全身和眼部檢查,此外,還應行鞏膜透照,超聲波,FFA,CT及MRI等檢查,以期作出診斷。必要時需要取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組織病理:黑素細胞異常增生,在表皮內或表皮-真皮界處形成一些細胞巢。這些細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
惡性黑色素瘤診治體會
惡性黑色素瘤占所有癌癥患者的1%~3%,是指有惡性變化的色素斑痣,但并非所有黑色素瘤一定由斑痣惡變而來,亦可自然發生,在惡性黑色素瘤病人中,約有20%的黑色素瘤無色素出現,故色素多少與惡性程度無關。創傷、局部長期**和不恰當的治療對斑痣(交界痣及混合痣)轉變為惡性黑色素瘤有顯著的關系。 惡性黑色素
黑色素瘤: “黑”誠勿擾
幾年前著名導演馮小剛的一部喜劇電影《非誠勿擾2》讓更多中國人認識了皮膚癌。片中由孫紅雷飾演的角色因為患上了黑色素瘤這種“不治之癥”而對生活放棄了希望。他拒絕積極的治療,而是給自己辦了場親自參加的活人追悼會,還留下了風行一時的“見或不見”體。 概率相當于被雷劈死 然而就像片中葛優等人扮
簡述黑色素瘤的定義
黑色素瘤,通常是指惡性黑色素瘤,由黑色素細胞惡變而來的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簡稱惡黑。 惡性黑色素瘤多發生于皮膚,也可發生于黏膜(包括內臟黏膜)、眼葡萄膜、軟腦膜等部位。 我國人群好發于肢端皮膚(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 惡性黑色素瘤不會傳染,但可能存在個別的家族性多發現象。
概述黑色素瘤的癥狀
惡性黑色素瘤好發于男性,且男性患者死亡率比女性患者高。女性患者的腫瘤好發部位是腿部(尤其是小腿),男性則為背部和頭頸部。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人群中,原發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約占50%,常見部位為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20%~30%的患者可原發于黏膜,如直腸、肛門、外陰、眼、口鼻咽等部位。
惡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分析
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一些研究資料提示,其發生與下列危險因素有關:基因、環境及基因/環境共同因素。比如不典型(發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導致色素沉著的皮膚、不容易曬黑皮膚、紅色頭發人種、強的間斷日光暴露、日曬傷、多發黑色素細胞痣等。基因/環境多種因素導致黑素瘤惡性轉化。惡性轉化的關鍵細胞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