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診斷有時較困難,必須詳細追問病史,家族史,進行細致的全身和眼部檢查,此外,還應行鞏膜透照,超聲波,FFA,CT及MRI等檢查,以期作出診斷。必要時需要取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組織病理:黑素細胞異常增生,在表皮內或表皮-真皮界處形成一些細胞巢。這些細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巢內黑素細胞的大小與形狀,以及核的形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變異。有絲分裂(包括異常的有絲分裂)較良性色素痣更為常見,腫瘤細胞胞質中有色素顆粒。在侵襲性惡性黑素瘤中,腫瘤細胞向真皮或皮下組織浸潤生長。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腫瘤細胞S100陽性、HMB45陽性及MelanA陽性。......閱讀全文
早期診斷有時較困難,必須詳細追問病史,家族史,進行細致的全身和眼部檢查,此外,還應行鞏膜透照,超聲波,FFA,CT及MRI等檢查,以期作出診斷。必要時需要取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組織病理:黑素細胞異常增生,在表皮內或表皮-真皮界處形成一些細胞巢。這些細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
病例摘要?3月17日收到1例腎內科門診腹透液標本,外觀清晰,并無異樣。先計數后離心沉淀推片作瑞-吉染色,瀏覽全片。從頭開始往尾部移動,淋巴細胞較多,以為像絕大多數腹透液一樣準備使用常規模式報告的時候,在片尾處散在的一些大細胞引起了我的注意,該細胞上皮細胞樣大小,但是胞漿的著色及胞核的改變明顯不一樣,
盡量避免日曬,使用遮陽屏是重要的一級預防措施,特別是對那些高危人群,加強對一般群眾和專業人員的教育,提高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更為重要。 (一)腫瘤浸潤深度 腫瘤厚度與預后密切相關,Balch等(1982)報道的1442例惡性黑色素瘤療效分析,其中357例原發灶≤0.75mm者的5
為了仔細詳查皮膚的病變,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鏡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損有下列改變者常提示有早期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①顏色:大多數惡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紅,白或藍混雜不勻,遇皮痣出現顏色改變,應特別提高警惕。 ②邊緣:常參差不齊呈鋸齒狀改變,為腫瘤向四周蔓延擴展或自行性退變所致。 ③表面:不光
病理分級: 1.侵襲深度分級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襲深度與預后的關系后,根據侵襲深度將黑瘤分為5級。分級越高預后越差。 Ⅰ級:瘤細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內。 Ⅱ級:瘤細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頭層。 Ⅲ級:瘤細胞充滿真皮乳頭層,并進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網狀層。 Ⅳ級:
惡性黑色素瘤占所有癌癥患者的1%~3%,是指有惡性變化的色素斑痣,但并非所有黑色素瘤一定由斑痣惡變而來,亦可自然發生,在惡性黑色素瘤病人中,約有20%的黑色素瘤無色素出現,故色素多少與惡性程度無關。創傷、局部長期**和不恰當的治療對斑痣(交界痣及混合痣)轉變為惡性黑色素瘤有顯著的關系。 惡性黑色素
如腫瘤位于黃斑區,于舉兵早期患者即可有視物變形或視力減退,如位于眼底的周邊部則無自覺癥狀,根據腫瘤生長情況,表現為局限性及彌漫性兩種,前者居多,局限性者表現為凸向玻璃體腔的球形隆起物,周圍常有滲出性視網膜脫離;彌漫性者沿脈絡膜水平發展,呈普通性增后而隆起不明顯,易被漏診或誤診,并易發生眼外和全身
患者,女性,44歲。6個月前發現左側臀部腫物,無明顯疼痛,未行診治。半月前自覺腫塊增大并局部略有疼痛。查體:全身皮膚及黏膜無復合痣及黑色素沉著。左側臀部可見明顯腫脹,表面皮膚無色素沉著,可觸及大小約10 cm×10 cm腫塊,質軟,邊界不清,活動度差,局部有壓痛,皮溫無明顯增高。?術前MRI示:
1.尿常規 持續性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2.腎功能檢查 血肌酐持續增高,尿素氮增高;CO CP降低。 3.血鉀 血鉀濃度增高提示預后差。 4.眼底 視網膜出血,滲出,視盤水腫;K-W眼底分級程度常為Ⅲ~Ⅳ者多預后不良。 5.血壓監測 常持續在26.6/17.3kpa(200/
患者男,67歲,反復頭暈、胸悶1.5月余,排黑便1周。查體:腹軟,左中腹部稍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平掃CT示胃大彎胃壁局部明顯增厚,呈不規則腫塊狀突入胃腔,CT值約24~36HU(圖1A);增強動脈期病灶呈輕至中度強化,CT值約53~69HU,內見血管走行(圖1B);靜脈期病灶持續強化,CT值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