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海洋環境監測與能力升級改造》項目工作計劃,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8-20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的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并開展試運行,相關工作得到了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國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鼎力協助。該系統位于南沙群島,其建設標準參考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監測網(WMO/GAW)相應觀測規范,同時,充分考慮到海洋大氣高濕度高鹽度等特征,采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可實現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高精度連續觀測。南沙群島位于我國海域的最南端,南沙群島及毗鄰海域是中國唯一位于珊瑚礁核心分布區的海域,是我國最大的熱帶漁場。特殊的氣候、地理和生態環境條件使得南海群島及周邊海域成為海洋碳循環和海洋酸化的敏感區域。本次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工作由重點實驗室派出夏冬冬副主任和溫室氣體監測項目負責人......閱讀全文
根據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海洋環境監測與能力升級改造》項目工作計劃,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8-20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的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并開展試運行,相關工作得到了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國家海洋局海口海洋
近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并開展試運行。該系統的建成可彌補中國南海南部海域上空大氣溫室氣體濃度高精度連續監測的空白,對開展南海海域海洋碳循環、海洋酸化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南沙群島位于我國海域的最南端
湖泊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湖泊的沿岸地帶更是潛在的溫室氣體釋放的重點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分布著我國最大面積的湖泊群,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康世昌團隊及其合作者對青藏高原18個湖泊近岸水體中溫室氣體(二氧化
近日,兩個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分析了南極冰塊中年代久遠的空氣泡,得出結論認為,今天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要比過去80萬年間的任何時候都要高。相關兩篇論文發表在5月15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圖片說明:歐洲南極冰芯計劃已接近尾聲。(圖片來源:Jon Lawrence, UNSW) 在
12月17日,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研制的“二氧化碳拉曼激光雷達”通過了中科院組織的專家組驗收。這是我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測大氣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時空分布的激光雷達系統,該系統能夠探測水平方向大于2km,垂直方向大于3km,探測分辨率30m,探測精度
空氣污染數值時時牽動著人們的目光,干凈的水、潔凈的空氣成為生活品的一部分。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民眾對綠色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面對我國空氣污染的嚴峻形勢,環保相關部門采取新措施,推行新環保法,利用高科技的網格化監測系統治理大氣污染。 網格化監測是何物? 網格化監測系統,
生態環境部召開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9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為支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進行部署。記者注意到,《方案》聚焦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三個層面,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到20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目前,南海現有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科研以及海上航行安全等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不足,為此,國家海洋局著手制定規劃,加強南沙島礁及其附近海域的保護、開發利用以及相關管理活動,提升南海地區海上公共服務能力。 南沙海區遠離大陸,航線密集,漁業資源豐富。由于過度捕撈生物資源現
“霧霾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陸地生態系統,但也并非一無是處。”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教授李衛軍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員時宗波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霧霾顆粒物有可能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從而部分延緩全球變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進展》雜志上。 李衛軍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科學家們
世界氣象組織今天發布的《2009年溫室氣體公報》指出,地球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持續增加,今年達到自工業革命時期以來的最高水平。自1750年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了38%,甲烷濃度增加了158%,氧化亞氮的濃度則增加了19%。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盡管全球經濟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