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方法,用特殊的熒光素標記核酸探針,在細胞或組織切片標本上進行雜交,以檢測細胞內 DNA 或 RNA 特定序列存在與否。FISH 實驗操作與用非熒光標記探針的原位雜交基本相似。在組織準備方面,新鮮組織、冷凍組織樣本、細胞涂片、培養細胞爬片等材料均可以用于進行FISH 實驗檢測。以下談談用細胞爬片進行 RNA FISH 檢測的一些總結。一、實驗流程1. 細胞在蓋玻片上進行培養,細胞長好后用 CSK 緩沖液簡單洗滌。2. 細胞爬片用 4% 多聚甲醛在 4℃ 固定 10 min。3. 用含有 0.5% TritonX-100,,10 mM VRC 的 CSKBuffer 溶液在 4℃ 處理 10-12 min。4. 用 70% 酒精,4℃,孵育 10 min。5. 在-20℃, 分別用 70%,85% 和 100% ......閱讀全文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方法,用特殊的熒光素標記核酸探針,在細胞或組織切片標本上進行雜交,以檢測細胞內 DNA 或 RNA 特定序列存在與否。FISH 實驗操作與用非熒光標記探針的原位雜交基本相似。在組
熒光原位雜交可應用于:(1)動植物基因組結構研究;(2)染色體精細結構變異分析;(3)病毒感染分析;(4)腫瘤遺傳學和基因組進化研究。實驗方法原理用已知的標記單鏈核酸為探針,按照堿基互補的原則,與待檢材料中未知的單鏈核酸進行異性結合,形成可被檢測的雜交雙鏈核酸。由于DNA分子在染色體上是沿著染色體縱
銳賽小課堂1221-157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方法,用特殊的熒光素標記核酸探針,在細胞或組織切片標本上進行雜交,以檢測細胞內 DNA 或 RNA 特定序列存在與否。 FISH 實驗
1. 實驗目的 通過實驗了解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在生物學、醫學領域的應用。掌握原位雜交技術的操作方法,熟練掌握熒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2. 實驗原理 &
實驗方法原理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動植物基因組結構研究、染色體精細結構變
實驗原理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動植物基因組結構研究、染色體精細結構
實驗方法原理 用已知的標記單鏈核酸為探針,按照堿基互補的原則,與待檢材料中未知的單鏈核酸進行異性結合,形成可被檢測的雜交雙鏈核酸。由于DNA分子在染色體上是沿著染色體縱軸呈線性排列
一、原位雜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是用標記的核酸探針,使用非放射檢測系統或放射自顯影系統,在組織切片、細胞涂片及染色體制片上等對核酸進行定性、定位和相對定量研究的一種分子生物學方法,具有靈敏、特異、直觀等優點。已逐漸成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病理學
一、原位雜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是用標記的核酸探針,使用非放射檢測系統或放射自顯影系統,在組織切片、細胞涂片及染色體制片上等對核酸進行定性、定位和相對定量研究的一種分子生物學方法,具有靈敏、特異、直觀等優點。已逐漸成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病理學
一、原位雜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是用標記的核酸探針,使用非放射檢測系統或放射自顯影系統,在組織切片、細胞涂片及染色體制片上等對核酸進行定性、定位和相對定量研究的一種分子生物學方法,具有靈敏、特異、直觀等優點。已逐漸成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病理學的常見技術之一,廣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