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的考古、歷史和分子研究指出,近東地區的新月沃土是栽培大麥起源和馴化的中心地帶。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栽培大麥的起源地可能不只一個。 浙江大學和Haifa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RNA測序和基因組相似性分析,對大麥的馴化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西藏高原及其附近的地區也是栽培大麥馴化的中心,進一步證實了栽培大麥的多元化起源。這一成果發表在九月二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浙江大學農學院的張國平教授和Haifa大學的Eviatar Nevo。 栽培大麥的馴化被人們當作模式系統來研究農耕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傳播。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栽培大麥和野生大麥的轉錄組圖譜,了解大麥馴化的發生地。他們在12個鈍稃野大麥(Hordeum spontaneum)和9個栽培大麥(Hordeum vulgare)中生成了大約48-Gb的轉錄本序列,從頭裝配了這21個樣本的12,530個轉錄本。 種群結構分析顯......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經院主席團審定的521名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名單詳細列舉了有效候選人的姓名、年齡、專業、工作單位和提名渠道,提名渠道分別是院士提名和中國科協提名。 據了解,有效候選人大多數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少部分來自企業和軍隊等。為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中
中國學者無論在什么期刊上發表論文,都能得到——這是國外學術圈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國外學者一些對此嗤之以鼻:如果科研是對真理的探求,應當和私欲撇清關系。然而當我們面對現實——中國科研論文的數量近年來飛速躥升,其中不乏高質量成果,難免提出疑問:“有獎科研”具體是怎么進行的,現金獎勵對學術發展到底起了
⑵小麥基因組研究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的穩產和增產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舉足輕重。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的影響,小麥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對于小麥的育種和品種改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生物通報道:蟲害是全球范圍內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一個主要限制。寄主植物抗性通常是控制害蟲的一個關鍵策略,但是經常被新出現的昆蟲種群所克服。在自然界中,植物已經發展出了各種策略用于可持續的防御。近期,來自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分離出了一個抗褐飛虱基因BPH9,并表明該基因位點的等位基
來自國際大麥測序聯盟(IBSC)的研究人員公布了大麥基因組精細圖譜研究重大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大麥麥芽品質相關基因,明確了大麥麥芽品質相關基因的結構變異,為高品質大麥育種指明了方向,這項研究對大麥種質資源利用及相關基因的克隆和鑒定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6日的Nature雜
小桐子計劃繁華難現? “小桐子是一種可以在干旱條件下茂盛生長的灌木,其種子可以生產類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們將其當做綠色金子的期望正在減退——許多人曾把小桐子當做邊際土地上最有潛力的拯救者,一種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并將其帶入一個可持續的、油料供應充足的未來能源植物。” 這段話,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上海烈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利用一種光照控制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粉碳饑餓突變體(Carbon Starved Anther,CSA)的突變,可生成用于雜交水稻制種的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藥物研究專家有個擔心:在現有的導向下,中國再也不會有年輕人愿意去跟天麻和黃連打交道。 楊世林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這里是世界上五大藥用植物專業研究機構之一。該所的老科學家被藥農尊稱為“天麻之父”和“黃連之圣”。 經過多年在藥材產區的研究,徐錦堂改變了300多年來人們
在科學界,“鬼稻”叫雜草稻,它們直接導致稻田減產,品質下降,并被定性為田間的惡性雜草。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樊龍江教授團隊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及其群體遺傳學分析,揭示了其中最基本的問題,鬼稻從何而來,它們“鬼”在何處。 相關成果論文《雜草稻通過基因組變異
科技創新驅動改革發展,創新成果改變你我生活。2018年上半年,我國在科學領域取得不少新突破和新發現,這些新成果不斷刷新公眾的科技感知力,也正在改變你我的生活。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我國誕生 重大腦疾病治療有了新前景
鄭州師范學院的科研工作立足于學科發展、專業發展、特色發展,圍繞中原經濟區和鄭州都市區建設,堅持科研工作的重心地位和先導作用,依靠科學研究,真正提升教學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打造核心競爭力,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科研道路,撐起一片美麗的科研星空。■史俊庭 河南鄭州黃河南岸灘地有一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根據《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我部組織開展了201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評審工作。經評審委員會評審、獎勵委員會審定和教育部批準,決定授予“拓撲
作物育性是作物“傳宗接代”的能力,也是產生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的基礎。過去幾十年來,以作物育性為基礎的雜交育種為農作物產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進一步提高育種水平,確保我國糧食生產的長治久安,仍有賴于對作物育性形成分子機制的深入研究。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的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主糧之一。一粒優質大米,米粒形狀適宜、無堊白、透明度好、食味和口感佳。殊不知,稻米品質涉及碾磨品質、外觀品質、蒸煮與食味品質、營養品質等多個性狀,遺傳機制復雜,培育既好看又好吃的優質大米難度大。 20余年來,揚州大學農學院水稻遺傳育種團隊圍繞稻米品質遺傳改良系列問題展開研究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新加坡基因組研究員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繪出了甜橙(sweet orange)基因組草圖,為未來了解及改善許多重要的柑橘性狀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相關成果發布在11月2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
科教大省江蘇的科技創新再創輝煌!1月9日,“新鮮出爐”的2008年度國家各項科技獎中,江蘇省一批具有領先水平的項目喜登榜端。 “金釘子”確立地質年代“國際權威” 此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彭善池研究員為首的“
上世紀70年代,催產素廣受科學家的關注。當時研究表明,催產素不僅促進母親行為的形成,對一系列社會行為也有所調節。這些社會行為包括:田鼠的一夫一妻制,羊的母嬰聯系,甚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催產素由腦垂體后葉分泌。通常,人們認為催產素的作用就是為孕婦催產和刺激乳房泌乳。催產素實際上還有一種男女
作為一個擁有深厚飲食文化的民族,中國人一向十分講究“吃與喝”。近日,中美科研人員的一項研究報告,再次證明了我們的“吃貨”本色。 5月23日,中美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他們在西安市米家崖遺址發現了5000年前中國人釀制啤酒的證據,這是迄今在中國發現的最早釀酒證據。這一發現說明,古代中國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云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良藥苦口由此而來。最近,國內研究團隊揭開了這類“苦口良藥”的神秘面紗,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Genetics(2013)、Science(2014)和Nature Plants(2016)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在實驗室指導研究生開展工作。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在育種試驗田工作。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在辦公中。 1987年8月5日,一批水稻和青椒等農作物種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年2月,國際植物科學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MtDMI2-MtPUB2 negative feedback loop plays a role in nodulation homeostasis”的學術論文,中 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
【科研人員發表論文其實就是自己本職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為了把自己的發現、結果、理論、假說、思維,甚至工作經歷和科研過程告訴世人。】 現在,中國科研人員似乎習慣了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獲得單位給予的數額高低不同的獎勵。7月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Wei Quan、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陳必坤
來自深圳大學醫學部腫瘤研究中心,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報道了靈菌紅素和其類似物奧巴克拉,能在微量濃度下抑制Wnt信號通路,阻斷腫瘤的生長,這為靈菌紅素及其類似物在治療癌癥方面的研究邁出了新的一步。這一研究成果在線公布在10月3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這項研究所有工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國立浙江大學畢業。1953年進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現任有機所研究員、有機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顧問、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化學化工學會名譽理事長。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