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發表論文其實就是自己本職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為了把自己的發現、結果、理論、假說、思維,甚至工作經歷和科研過程告訴世人。】 現在,中國科研人員似乎習慣了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獲得單位給予的數額高低不同的獎勵。7月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Wei Quan、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陳必坤以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信息學院博士生候選人Fei Shu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更是全面揭示和分析了中國近20年論文現金獎勵的現狀。 在中國三個層級的高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非“985工程”又非“211工程”高校)中,第三層級大學平均向每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提供63187美元的獎金,第一和第二層級的大學分別平均提供38846美元和53823美元。有的高校對發表于英國《自然》或美國《科學》雜志論文的第一作者最高獎勵16.5萬美元獎金。 研究人員發表論文該不該給予獎金,見仁見智。正面的評價是,對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給予獎金......閱讀全文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用于指導和服務各項科研工作。科研經費管理政策上的種種“松綁”受到科技界的熱烈歡迎與響應。然而,一個敏感問題也再次浮出水面:學者到底該不該、能不能從科研經費中獲利? 當有學
我國現行的科技體制機制尚不健全,還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導致很多科研人員心浮氣躁,不能踏踏實實工作,難以發揚工匠精神。雖然近年來這些問題已經得到廣泛關注,各級政府部門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嘗試,但是總體而言效果還是差強人意。 評價體系重數量、輕質量。在評價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時,過于強調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科研誠信是
2008年5月16日,湯姆森科學論文檢索的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的SCI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首次超過日本位居第四,而且只比位居第二的英國少將近4000篇,比位居第三的德國少400篇。這一數據說明中國的科學實力已經位居世界第四了嗎? “不能!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SCI論文
科技評價是對科技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的一種評價,對于激勵和引導科技創新、改進政府科技管理工作以至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在科技評價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
科技評價是對科技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和影響的一種評價,對于激勵和引導科技創新、改進政府科技管理工作以至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在科技評價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
近年來,對學術違規、學術腐敗的揭批多聚焦于學人的急功近利。對科研評價尤其是以論文或成果評獎為核心的量化評價方法的詬病,也多認為是因論文或成果量化的評價指標與科研人員的職級晉升、學位申請、榮譽地位、獎金待遇等掛鉤,刺激了科研人員急功近利、學術浮躁,致使與論文發表或項目評獎相關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如“一
6月30日,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陳學偉團隊因為一篇發表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的論文,被重獎1350萬元。7月1日,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推送了文章《一篇Cell論文重獎1350萬,你怎么看?》,引發網友熱議。 7月3日,論文作者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教授,于個人博客發
6月30日,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陳學偉團隊因為一篇發表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的論文,被重獎1350萬元。7月1日,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推送了文章《一篇Cell論文重獎1350萬,你怎么看?》,引發網友熱議。 7月3日,論文作者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教授,于個人博客發
6月30日,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陳學偉團隊因為一篇發表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的論文,被重獎1350萬元。7月1日,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推送了文章《一篇Cell論文重獎1350萬,你怎么看?》,引發網友熱議。7月3日,論文作者之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教授,于個人博客發文回顧了
美國大學對教授的聘任是“個性化”的,每個人在教學/指導、研究、服務三方面約定的工作量是不同的而且適時調整的。譬如,某年某教授的工作量是教學15% / 指導12% / 研究68% / 服務5%,之后逐年調整,幾年后成為教學44% / 指導11% / 研究40% / 服務5%。當然也有只教
——四川農業大學“重獎論文”事件調查 日前,四川農業大學官網上一則題為《學校獎助陳學偉研究團隊1350萬》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其中對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布論文的陳學偉和李偉滔研究團隊進行表彰,給予共計1350萬元的獎勵和支持經費等內容,引發了輿論對“一篇論文值不值1350萬”的討論。
2月24日,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法治國情調研組發布《中國學術評價機制調研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目前的學術評價體系存在重大問題,學術成果重數量、輕質量,抄襲、買賣論文成風,滋生了嚴重的學術腐敗問題。近半數受訪者承認曾向核心期刊付費發表論文。 眼下,又是一年臨近畢業時,記者的同鄉上海某大學法
中國學者無論在什么期刊上發表論文,都能得到——這是國外學術圈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國外學者一些對此嗤之以鼻:如果科研是對真理的探求,應當和私欲撇清關系。然而當我們面對現實——中國科研論文的數量近年來飛速躥升,其中不乏高質量成果,難免提出疑問:“有獎科研”具體是怎么進行的,現金獎勵對學術發展到底起了
沒有爭取經費的壓力,考核也不與任何利益掛鉤。在評價體系中,國內其他研究單位和大學廣泛依據的經費、文章,這里幾乎不提。不會按照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所在期刊的影響因子來兌現獎金,也不會根據獲得經費的多寡來發放什么提成。而只關注代表性研究工作的原創性及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日前,在沈
6月28日,本報刊發《SCI刷屏背后的隱憂:打不破的影響因子“神話”》后引發科技界熱議。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以類似問卷的形式設置了七個關于SCI的問題,并廣泛發出采訪提綱,與多位科研人熱聊SCI。 下面,我們摘選出他們的精彩回答。 Q1:會根據SCI期刊熱門文章定選題嗎? A:會參
6月28日,本報刊發《》后引發科技界熱議。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以類似問卷的形式設置了七個關于SCI的問題,并廣泛發出采訪提綱,與多位科研人熱聊SCI。 下面,我們摘選出他們的精彩回答。Q1:會根據SCI期刊熱門文章定選題嗎?A:會參考 需帶著一種批判性的觀點評估熱門文章。熱門文章之所以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材料科學很關鍵。在四川,有這樣一群人,在國際材料科學界“領跑”,他們的科研成果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衣食住行變得更方便。他們就是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 4月24日,記者走進這個頂尖實驗室。 A 實驗室里的“最前沿” 高分子材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材料科學很關鍵。在四川,有這樣一群人,在國際材料科學界“領跑”,他們的科研成果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衣食住行變得更方便。他們就是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 4月24日,四川在線記者走進這個頂尖實驗室。 制圖/朱
日前,中國的科研機構已被告知,停止向在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人員支付獎金,這是一項新的國家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減少鼓勵科學家發表大量論文、而不是專注于高影響力工作的不正當激勵。 在上周發布的一項命令中,中國科技部和教育部還表示,科研機構不得僅僅根據論文發表數量或論文引用量來提拔或招募科研人員。研
日前,中國的科研機構已被告知,停止向在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人員支付獎金,這是一項新的國家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減少鼓勵科學家發表大量論文、而不是專注于高影響力工作的不正當激勵。 在上周發布的一項命令中,中國科技部和教育部還表示,科研機構不得僅僅根據論文發表數量或論文引用量來提拔或招募科研人員。研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了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的相關措施。如何理解文件出臺的背景和目標?各項具體措施怎樣落實到位?就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科技部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負責人。 問:出臺《若干措施》基于什
忙著跑關系、搶項目,忙于寫文章,片面追求SCI、影響因子,學術造假等不端行為曝光……針對當前科研領域的不良現象,前來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開出處方,呼吁從課題立項、成果評審、評價方式、經費分配等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使我國科研體系強身祛病,遠離功利和浮躁。處方一:科學立項,
近來,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信息學院研究人員合作的一項針對中國近20年自然科學論文現金獎勵政策的統計報告,一經公開就引來了不少媒體的關注。就在上個月,四川農大也因為給予一篇Cell論文的作者高達1350萬元的獎勵在學術圈引起了熱議。 發表科研論文要
Karl Deisseroth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發明的新技術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發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Karl Deisseroth在2004年有了第一個完全屬于他的實驗室,后來他發現那間實驗室的前主人竟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我搬
近年來,隨著對科研評價的日益重視和量化評價方法的普遍運用,學術論文數量和質量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由于論文數量和質量作為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大都與科研人員的職級晉升、學位申請、榮譽地位、獎金待遇等掛鉤,與論文發表相關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也較普遍地存在,致使以論文數量衡量學術績效的評價制度也飽受詬病
論文引用的頻次并不因發表期刊的不同而產生較大差異 不久前,中科院院士王鼎盛請中科院物理所辦公室的同事們作了一項統計。 在2000年~2004年間,中科院物理所畢業的研究生一共是250人,他們在SCI上共發表了993篇論文。截至2009年,引用300次以上的還沒有;引用超100次的有10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一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雜志(IF=30.41)發表的一篇文章,獲得了獎金1350萬元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輿論關注。而對此事件,Nature也有著自己的解讀與看法。 論文發頂級期刊獲千萬重獎 究竟這篇文章有何特殊之處,引得學校如此重賞?據了解,稻瘟病被稱為水稻
筆者非常喜愛音樂和樂器,最近看了一些中央電視臺的民族器樂大獎比賽的節目。在觀看過程中,筆者不僅為參賽者的精湛技藝和才藝所折服,而且也為大賽評委的公正感到十分欣慰。顯然,這樣的比賽為我國民族音樂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和基礎。可以看出,中國音樂界和中央電視臺對這次比賽做了充分的準備。毫無疑問,
近日,中國學術界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治理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并出臺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的10條意見和措施,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