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氣象衛星遙感測溫有了精準“刻度尺”
經過歷時兩年的科研攻關,中國計量院解決了我國氣象觀測量值溯源難題,使風云氣象衛星紅外遙感測溫有了精準的“刻度尺”。 該科研項目“風云氣象衛星紅外遙感亮度溫度溯源標準研究”近日通過了專家驗收。 17日,項目負責人、中國計量院熱工所郝小鵬博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氣象衛星通過紅外遙感器對地球及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獲得亮度溫度值(簡稱亮溫)。其測量準確度直接影響著氣象衛星的觀測“效果”。我國氣象衛星經過多年的發展,實現了業務化應用。然而由于我國氣象衛星遙感亮溫標準一直未能建立,因此衛星上的紅外載荷缺乏精準“刻度尺”。“這就好比,我們平時若想知道一件東西的長度,可以用刻度尺去測量。而測溫載荷作為‘刻度尺’需要亮溫國家標準才能精確刻度。”為了便于理解,郝小鵬打了個比喻。 據介紹,項目組研制的標準裝置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準確的溫標,即亮溫標準黑體輻射源,不確定度達到0.015攝氏度;二是用于傳遞該量值的裝置,不確定度達......閱讀全文
我氣象衛星遙感測溫有了精準“刻度尺”
經過歷時兩年的科研攻關,中國計量院解決了我國氣象觀測量值溯源難題,使風云氣象衛星紅外遙感測溫有了精準的“刻度尺”。 該科研項目“風云氣象衛星紅外遙感亮度溫度溯源標準研究”近日通過了專家驗收。 17日,項目負責人、中國計量院熱工所郝小鵬博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氣象衛星通過紅外遙感器對
中國計量院科技成果成功解決氣象測量準確性問題
日前,“風云氣象衛星紅外遙感亮度溫度溯源標準研究”項目驗收會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召開。由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副所長丁雷研究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張勇副研究員等組成的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報告,認真審閱了項目相關技術資料,并實地核查了項目完成情況。經評議,驗收組專家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驗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氣象衛星資料應用水平待提高
日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在2012年全國衛星應用技術交流會上表示,我國氣象衛星資料應用水平與我國氣象衛星快速發展形勢還不相適應,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要加快提升我國氣象衛星資料應用水平。 目前,我國氣象衛星已實現業務化、系列化的發展,實現了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矯
歐洲計劃發射空間氣象衛星
歐洲空間局(ESA)日前表示計劃發射一枚新的空間氣象衛星,從而有望徹底改進對于影響地球的太陽風暴的預測水平。 ESA希望在2023年將探測器發送至拉格朗日點5(L5),在這里,探測器將提供一個獨特的、關于朝向地球的帶電粒子流的側向視角。被稱為日冕物質拋射(CME)的最猛烈太陽風暴能夠影響導航和
為國鑄就璀璨群星-一百顆衛星背后的故事
11月15日,璀璨火焰劃破蒼穹,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03星送入太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而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509所(以下簡稱“509所”)而言,這顆星還有一個特殊意義——這是該所研制發射的第100顆衛星,見證了從昔日“上海衛星零起步”到今天“百星
風云三號A衛星在軌運行兩周年
風云三號A衛星于2008年5月12日發射入軌以來,至今已在軌穩定運行滿兩年。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掃描輻射計、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紅外分光計及地球輻射探測儀是衛星的主要載荷儀器。在軌工作兩年以來,獲得了大量清晰的衛星圖像數據,衛星整體探測技術已接近并部分超過歐美極軌氣象衛星
風云“七星在天”,都在“忙”什么
“風云三號E星、風云四號B星兩顆風云氣象‘新星’的主要數據產品將向全球用戶開放共享。”近日,在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75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宣布。 能夠服務全球,這兩顆衛星有哪般武藝? 據介紹,風云三號E星是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業務衛星,填補了全球數值天氣預報
我國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 至此,我國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國家之一。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后,該星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
我國成功發射“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
風云三號地面應用系統通過業務驗收
2月2日,依靠我國自主力量設計與建設的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地面應用系統在京通過業務驗收。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等出席驗收會。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敬良,副組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 專家一致認為,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首次利用海內外接
風云三號攜探測儀器為災區提供氣象服務
27號上午11時0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送入太空。記者昨天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這顆衛星可直接為汶川地震災區提供氣象服務。 ??? 火箭攜星騰空飛行后,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組織所屬測控站的嚴密跟蹤、測量與控制下,衛星相繼
風云衛星的紅外遙感亮度溫度國家計量標準裝置
摘要:綜述了國際上美國、德國、俄羅斯的典型紅外遙感亮度溫度標準裝置的研究現狀,著重介紹了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制的用于風云衛星紅外載荷黑體定標的紅外遙感亮度溫度國家計量標準裝置(VRTSF)。給出了VRTSF的設計方案, 描述了它的結構和光路。設計了滿足風云衛星紅外載荷定標黑體工作環境的真空
混凝土測溫線配測溫探頭
混凝土測溫線配測溫探頭:測溫探頭由插頭、導線、手柄和外徑為φ5mmX220mm的金屬管制成,管內前端封裝溫度傳感器,適宜測量材料和熟料溫度。相關設備全自動水泥抗折抗壓試驗機?混凝土測溫線構成:預埋式測溫線由插頭、導線和溫度傳感器制成,適宜測量混凝土內部溫度,每支測溫線可測一點溫度,在施工中可任意布置
未來十年我國將發射13顆氣象衛星
今年是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周年。在今天的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介紹說,根據新制定的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發展規劃,未來10年我國將發射13顆氣象衛星,除了對現有風云系列氣象衛星進行更新換代外,還將發射包括降水測量雷達衛星、微波探測實驗衛星等新研制的專業氣象衛
風云三號氣象衛星D星升空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觀風云知天象,老型號新本領:風云三號氣象衛星D星升空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胡喆、余曉潔 15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的風云三號D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的第4顆衛星,也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16顆風
專家:風云三號0一衛星部分性能超越歐美
5月27日11時02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中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成功送入太空。 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 中新社廣州五月二十九日電 (唐貴江 楊綺薇)今天上午十時十六分,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第一幅風云三號0一星的HRPT(甚高分辨率)云圖,據
我國發布新一輪氣象衛星發展規劃
中國氣象局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通報會。到2020年,我國將投入約217億元,用于新型氣象衛星研制、氣象衛星地面系統建設和氣象衛星資料綜合應用能力建設等。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在會上介紹,2011年到2020年,我國計劃發射
乘風追夢風云星-一代慧眼一代人
2021年,我國計劃發射風云四號B星和風云三號E星,并在“十四五”時期計劃共發射7顆風云氣象衛星。隨著“風云”衛星家族的不斷壯大,我國天氣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的能力都會有進一步提升。 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并于1970年親自批準下達氣象衛星研制任務。我國風
多光譜掃描儀的技術特點
多光譜掃描儀的優點是:①工作波段寬,從近紫外、可見光到熱紅外波段,波長范圍達0.35~20微米;②各波段的數據容易配準。這兩個特點非其他遙感器所能具有,因而多光譜掃描儀是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的主要遙感器。
多光譜掃描儀的技術特點
多光譜掃描儀的優點是:①工作波段寬,從近紫外、可見光到熱紅外波段,波長范圍達0.35~20微米;②各波段的數據容易配準。這兩個特點非其他遙感器所能具有,因而多光譜掃描儀是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的主要遙感器。
風云四號衛星將于2015年左右發射
國家氣象局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5月20日與網友在線交流時透露說,目前,中國下一個靜止氣象衛星風云四號正在發展,將于2015年左右發射,今年爭取進入立項。 5月19日下午,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北京組織舉行“風云二號E”氣象衛星在軌交付儀式,該顆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衛
“風云”之戰現彩虹
“風云”之戰現彩虹——我國首顆“風云三號”極軌氣象衛星發射側記 北京時間今天11時0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風云三號”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約19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已成功進入高度為807公里、傾角為98.8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接觸測溫
對于一些高溫的物體,它的表面溫度就不能依靠人體感應來測量了。需要用專門的表面溫度計才可以。通過熱電偶跟被測量面的接觸,顯示出來的溫度值不但準確還可以避免危險。因為高溫作業的環境都需要配備一個表面溫度計。新款口袋系列儀器,帶可旋轉的顯示屏,易于讀數。?帶彈性電熱偶探頭,直徑1mm。響應快、精度高!?技
日本氣象衛星捕獲到參宿四變暗
日本科學家通過葵花8號衛星捕捉到明亮紅巨星參宿四人稱“大變暗”的事件。這項觀察表明,變暗是由恒星冷卻和塵埃凝聚結合所致。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天文學》。 參宿四是獵戶座的一顆紅巨星,在2019年末至2020年初肉眼可見地變暗,達到了歷史最低亮度,使人們預期它可能即將超新星爆發。 許多最為
2022年我國將推進氣象衛星、雷達建設
全國氣象工作會議今天(30日)在京舉行,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2年,氣象部門將實現風云四號B星和風云三號E星業務運行,再完成2顆衛星的研制,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雷達覆蓋率超過50%,充分發揮雷達、衛星在強對流天氣監測預報預警中的作用,提升暴雨、局地突發強對流預警準確率、提前量和精細化水平。預計暴雨預
“十二五”完成氣象衛星更新換代
“‘十二五’期間,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將進入關鍵階段。”日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已經完成更新換代的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系列將從試驗階段進入業務應用階段,其第一顆業務星將在2012年發射。而靜止氣象衛星也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更新換代,新一代靜止氣象
上海造衛星主力軍:52年100顆
遙感三十四號03星15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衛星乃“上海造”,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簡稱:八院,地處上海)的衛星研制主力軍——509所造的第100顆衛星。 八院方面透露,站在下一個百星的新起點,509所作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及衛星研制生產的主力軍,在氣象衛星領域,將全力推進風云五號
遙感監測介紹
遙感測技術用于環境空氣的監測有以下方法。 (一)車載式的遙感監測 在監測車上裝有激光光譜監測儀,或多光譜監測儀,可對該點位幾公里至數十公里范圍內空氣一顆粒物、SO2、NO2、O3等作水平方向和垂直高度的監測,可獲得污染物三維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及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也可以將遙感測儀器安裝在一固定的
地球光譜遙感
地物光譜測量是依據地球表面物體對可見光和近紅外的反射率測量。地物光譜測量可以直接地或者輔助其他方法對物體做定性或定量分析。典型的地物光譜測量任務 典型的任務:獲取某一地區的作物的分布圖。最終制成的地圖中標出作物的類別,例如:甜菜、未成熟玉米、成熟玉米、剛收割的苜蓿、成熟的苜蓿、裸露地、草地、房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