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法則的信息是從DNA到RNA,但是,謝平(2014)指出,從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歷史來看,信息的整合則必定是從mRNA到DNA 。 從RNA到DNA的演化之路 在細胞起源的早期,為了適應細胞的分裂行為,遺傳物質的有效傳遞成為必須,因此,細胞中儲存在各種m-RNA中的遺傳信息的整合必須成為選擇的方向,把所有m-RNA的信息連接起來,就是向DNA方向發展的啟航。也許可以認為,隨著蛋白質的增多,mRNA也相應增多,偶爾一個整合性的mRNA長鏈更好地匹配了細胞的分裂行為,這樣就會得到選擇。 但是,并不是把m-RNA拼接起來就是DNA,實際上,結構成份發生了兩個變化,其一,RNA分子中的尿嘧啶,在DNA中變成了胸腺嘧啶,雖然兩者僅有細微的差別,即后者多了一個甲基;其二,RNA分子中的核糖在DNA中變成了脫氧核糖。但是這兩個變化卻導致了兩種核酸在形態上的顯著差別:DNA形成雙螺旋的結構,而絕大部分RNA分子都是線狀單鏈,雖然RNA......閱讀全文
中心法則的信息是從DNA到RNA,但是,謝平(2014)指出,從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歷史來看,信息的整合則必定是從mRNA到DNA 。 從RNA到DNA的演化之路 在細胞起源的早期,為了適應細胞的分裂行為,遺傳物質的有效傳遞成為必須,因此,細胞中儲存在各種m-RNA中的遺傳信息的整合必須成為選擇
中心法則的信息是從DNA到RNA,但是,謝平(2014)指出,從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歷史來看,信息的整合則必定是從mRNA到DNA? 。從RNA到DNA的演化之路在細胞起源的早期,為了適應細胞的分裂行為,遺傳物質的有效傳遞成為必須,因此,細胞中儲存在各種m-RNA中的遺傳信息的整合必須成為選擇的方向,把
關系 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基因控制生物體;生物體性狀由蛋白質直接體現。 調控方法 a.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性狀; b.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控制蛋白質結構進而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DNA的復制是對那些堅持達爾文主義世界觀的的人們的一項基本挑戰。作為生物信息被復制并傳遞給后代的過程,這是一個對于細胞的自我復制過程必要的機制。細胞的自我復制對于任何選擇性的過程中都是必要的,比如自然選擇。因此,試圖用自然選擇來解釋這個機制巨大的復雜性需要人們先要假設他們想解釋的東西的客觀存在。
哺乳動物細胞里的基因編碼產生一種糖蛋白PrP。人的PrP基因位于20號染色體短臂,PrP由253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在氨基端有22個氨基酸組成的信號 肽。在正常腦組織中的PrP稱為PrPc,相對分子質量為33 000~35 000,對蛋白酶敏感。在病變腦組織中的PrP稱為PrPsc,相對分子質量為
一種有呼吸鏈的細菌能夠利用氫,將氫原子活化,形成NADH2,進入呼吸鏈,產生ATP。這是生命的很大的進步。因為,早先生物利用有機物質產生NADH2,現在是利用無機物質產生NADH2。這種細菌一開始利用氫是為了獲得ATP。 生命運動←ATP← 呼吸鏈 ← NADH2← 氫 這種細菌利用氫形成N
遺傳信息在細胞內的生物大分子間轉移的基本法則。包含在脫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分子中的具有功能意義的核苷酸順序稱為遺傳信息。遺傳信息的轉移包括核酸分子間的轉移、核酸和蛋白質分子間的轉移。 1957年F.H.C.克里克最初提出的中心法則是:DNA→RNA→蛋白質。它說明遺傳信息在
人類從很早的時候就已懂得,在較低的溫度下保存食品不容易腐敗。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公元前20世紀),西亞古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就已開始在坑內堆壘冰塊以冷藏肉類。中國在商代(公元前17世紀初一前11世紀)也已懂得用冰塊制冷保存食品了。在中世紀,許多國家都出現過把冰塊放在特
克里克在上述那篇1970年的文章中指出,中心法則雖然對指導實驗很有用,但不應該被當成教條: “雖然本文所提出的各類法則看來是可靠的,可是我們對分子生物學的認識,即使只是一個細胞—更不用說大自然里的整個生命體—仍然遠遠未完備到,足以讓我們把它當成教條一樣肯定正確的程度” ——克里克 自從克里
蓋得于1913年9月25日,在德國申請了一項專利。用水銀蒸汽流來產生高真空的裝置。他指出:高真空是通過擴散作用而得到的。因而,這種泵以擴散泵而聞名。據前蘇聯文獻報道:1912年俄羅斯學者巴洛維克在彼得堡物理研究所首先提出這種泵,而且在1913年俄羅斯學者巴甫洛夫,用這種泵進行過氣體分子碰撞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