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節水抗旱稻實現資源節約
根據 “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綠色理念和《綠色超級稻品種認定辦法》,經863計劃 《綠色超級稻新品種選育》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認證,節水抗旱稻“旱優549”、“旱優73”、“旱優983”獲綠色超級稻品種認定證書。 節水抗旱稻是指既具有水稻的高產優質特性,又具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的栽培稻新類型,具有三個基本特點:(1)在有水灌溉的高產田種植,產量和米質與水稻相當,但可節水50%,大量減少農藥化肥施用和碳排放;(2)在沒有灌溉條件的中低產田種植,可實現旱直播旱管,增產穩產;(3)栽培上簡單易行,節能環保。2016年《節水抗旱稻 術語》和《節水抗旱稻抗旱性鑒定技術規范》行業標準頒布實施,2018年國家審定委員會批準設立“國家節水抗旱稻品種區域試驗”,2019年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定抗旱鑒定中心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CMA)。 發展節水抗旱稻,可改變傳統水稻種植方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閱讀全文
發展節水抗旱稻 實現資源節約
根據 “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綠色理念和《綠色超級稻品種認定辦法》,經863計劃 《綠色超級稻新品種選育》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認證,節水抗旱稻“旱優549”、“旱優73”、“旱優983”獲綠色超級稻品種認定證書。 節水抗旱稻是指既具有水稻的高產優質特性,又具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
上海節水抗旱稻 在新疆克拉瑪依試種成功
11月19日,記者從新疆克拉瑪依市科技局獲悉,日前克拉瑪依市對引種試驗的上海節水抗旱稻“滬旱6220”進行收割和檢測,畝產近千斤。該品種是在上海援克指揮部和克拉瑪依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專家的指導幫助下,引進的新品種旱稻。 今年5月中旬,在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專家的指導幫
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額超90億元
11月19日,記者從新疆克拉瑪依市科技局獲悉,日前克拉瑪依市對引種試驗的上海節水抗旱稻“滬旱6220”進行收割和檢測,畝產近千斤。該品種是在上海援克指揮部和克拉瑪依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專家的指導幫助下,引進的新品種旱稻。 今年5月中旬,在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專家的指導幫
羅利軍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榮獲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羅利軍在節水抗旱稻方面的科技創新,推動了農業向優質、低碳發展,為全球農業繪就“藍色”農業圖景。 2022年,是羅利軍扎根上海后,專注種質資源
水稻種植另辟節水蹊徑
以“超級稻”為代表的我國水稻“高產路線”,有力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目前,國內水稻專家另辟蹊徑,從節水抗旱的角度入手,探索一條與“高產”路線并行不悖的“綠色生態”路線。 作為項目主持方的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負責人新近宣布,育成的節水抗旱稻已在全國推廣,并在亞非貧水國家示范推
國內外科研人員研究節水水稻獲得新進展
水稻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現在,來自中國節水抗旱雜交稻研究繼續取得進展。上海科學家選育的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9月16日經過現場測產考評顯示:節水抗旱雜交稻比一般雜交水稻節水一半左右,少用農藥,生育期短,減少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而實際產量達到了每畝560公斤以上。 據研究主持單位——上海市
我國科學家選育出節水抗旱雜交稻 節水一半左右
中國節水抗旱雜交稻研究繼續取得進展。上海科學家選育的節水抗旱雜交稻“旱優3號”9月16日經過現場測產考評顯示:節水抗旱雜交稻比一般雜交水稻節水一半左右,少用農藥,生育期短,減少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而實際產量達到了每畝560公斤以上。?據研究主持單位——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負責人羅利軍研究員介紹,項
土壤水分不足對于旱稻米的口感以及品質的影響
干旱已成為限制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稻作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旱稻品種一般抗旱性較強,其早熟種全生育期需水量僅為294~335 mm,具有耐旱耐瘠、抗逆性強、節水節能、減少污染、省工和水陸兩棲等特點,雖然對于土壤水分的需求比較的低,但是在生長過程中土壤水分含量的變化對于旱稻的品質以及產量均會有很大的影響
無線墑情監測系統對土壤水分影響稻米質量原因分析
我國大部分農業區域,每年都會遭受旱災或者澇災等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巨大,甚至是致命的。中國西南地區、中國北方等區域,就是干旱頻發的地區。而干旱,不僅影響作物的產量,同時還影響作物的質量。干旱已成為限制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稻作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旱稻品種一般抗旱性較強,其早熟種全生育期需水
篩選優異種質資源 造就節水抗旱的“稻堅強”
視覺中國供圖 科技大獎中的“民生”關鍵詞① 編者按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日益增長,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升人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日前,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強調成果應用積淀是本年度獲獎項目的特點之一。這些獲獎項目中,不乏一批聚焦環保、衛生、農業等民生領域重要問題的成果。 本報今起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