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表面抗體介紹: HBV感染和免疫注射HBV疫苗都可產生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BsAb)。HBsAb有IgM和IgG兩型,前者發生在感染早期,后者發生稍后,它是一種保護性抗體,有良好的中和作用,并能在血清中長期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正常值: 陰性。乙型肝炎表面抗體臨床意義: 抗HBs是HBV感染后主要的保護性抗體,一般出現于HBsAg消失后,在乙肝恢復期緩慢上升,可持續多年。抗HBs陽性表示急性乙肝或隱性感染已經恢復,并具有對HBV的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后,血清中出現抗HBs是免疫成功的標志。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注意事項: (1)、試劑使用前應搖勻,并棄去l-2滴后垂直滴加,注意均勻用力。 (2)、從冷藏環境中取出的試劑盒應室溫平衡30min再進行測試,余者應及時封存,置冰箱內儲藏備用。 (3)、冷藏的待查標本需置室溫平衡30min,再可檢測。 (4)、待檢標本不可用NaN3防腐。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檢查過程: 暫無......閱讀全文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介紹: HBV感染和免疫注射HBV疫苗都可產生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BsAb)。HBsAb有IgM和IgG兩型,前者發生在感染早期,后者發生稍后,它是一種保護性抗體,有良好的中和作用,并能在血清中長期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正常值: 陰性。乙型肝炎表面抗體臨床意義: 抗HBs是HB
乙型肝炎e抗體介紹: 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HBeAb)是機體內對應HBeAg的抗體,它的出現證明機體對HBeAg有一定的免疫清除能力。乙型肝炎e抗體正常值: Cutoff值計算COV=陰性對照OD值×0.3。 樣品OD值≥COV為陰性,樣品OD值小于COV為陽性。乙型肝炎e抗體臨床意義: 當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介紹: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殼,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中,一般與HBV同時存在,是判斷HBV感染的中重要血清學標志物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正常值: 正常為陰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臨床意義: 我國正常人群HBsAg攜帶率10%。 血
乙型肝炎病毒抗-前S2抗體介紹: 急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前S2抗原,在病毒清除前誘導產生前S2抗體(Anti-PreS2),而在趨向慢性過程中無此種特殊轉換,提示這種抗體可能預示HBV感染的恢復,與抗-HBe一樣,是病毒復制水平降低的標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抗-前S2抗體正常值: 陰性。乙型肝炎病毒抗
乙型肝炎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M介紹: 乙肝核心抗體-IgM(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IgM,抗-HBc-IgM)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異性的血清學標志。機體受病毒感染后,體液免疫反應首先產生以IgM為主的免疫球蛋白,隨后IgM抗體滴度下降,而IgG效價迅速上升。因此,高滴度
乙型肝炎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G介紹: HBcAb-IgG出現較晚,不是保護性抗體。急性感染恢復期和慢性持續性感染以抗HBc-IgG為主,可持續數年,檢測HBcAb-IgG有流行病學調查意義。乙型肝炎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G正常值: 陰性。乙型肝炎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G臨床意義: 抗-HBcIgG單獨陽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HBsAb)介紹: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HBsAb)是病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以后,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蛋白質所產生的一種免疫反應性抗體(保護性抗體)。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HBsAb)在初次感染乙肝后6-23周出現,可持續數年,HBsAb陽性表示已經獲得免疫,在我國正常人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介紹: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是單一多肽,分子量18848u。HBcAg在HBV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能反映血清中:Dane顆粒的存在及肝內HBV的復制,并可與其他的HBV血清學標志物起互相配合和互相補充的作用。只是由于其抗
乙型肝炎e抗原介紹: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是HBV核心抗原的成分,HBeAg是乙肝病毒復制的指標,其陽性提示乙肝病毒復制活躍,病毒載量高。當HBeAg轉為陰性或同時伴有抗-HBe轉陽時,往往伴有病毒載量的下降和肝功能的好轉。但也有一些病人在出現HBeAg轉陰后仍然保持病毒的活躍復制,病
腺病毒抗體介紹: 腺病毒(adenovirus)是20面體立體對稱無囊膜的雙鏈DNA病毒。病毒衣殼由252個殼微粒組成,其中240個為六鄰體,12個五鄰體。六鄰體分布在20個三角面上和邊緣,五鄰體位于20面體的頂角上。每個五鄰體由一個基底和1根纖維組成,纖維頂端有一小結。纖維的長度不一,其中段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