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丨2016年逝去的生物學家
BioArt按:2016圣誕的狂歡已過,2017元旦又將到來,在大雪紛飛的季節讓我們用文字記錄2016年去世的多位生物學家,以表達對他們的懷念與無限哀思,他們創造的科研成果曾經走在時代和科技的最前沿,未來終將照亮人類,感謝他們為科研探索做出的貢獻,同時也應該感謝他們的家人對科學的支持和付出!生命科學研究,我們砥礪前行,逝去的前輩,我們會銘記! 錢永健(Roger Tsien ,1952-2016) 美國當地時間8月24日,64歲的錢永健如往常一樣騎自行車外出,沒想到這一去就是永別,據此前的消息,錢永健的去世原因可能是中風。錢永健生前為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醫學院教授,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Martin Chalfie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因為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這一工作點亮了整個生命科學。 Susan Lindquist (1949-2016) 10月28日,美國Whitehead ......閱讀全文
生物學家“意外”培養迷你器官
生物學家Hans Clevers坦言自己從未預料到其成果能惠及廣大病患。圖片來源:SANDER HEEZEN 50歲生日時,Els van der Heijden感覺身體更差了。她患有遺傳性囊胞性纖維化(CF),van der Heijden一直在努力與疾病作斗爭。但這位生活在一個荷蘭小鎮的
印度生物學家成為新科學顧問
Krishnaswamy VijayRaghavan 圖片來源:BRITISH HIGH COMMISSION doi:10.1126/science.aat7274 印度有了一位新科學顧問。印度總理莫迪政府近日任命分子生物學家、印度生物技術部主任Krishnaswamy Vi
聽生物學家Martin Nowak說未來
想象未來 傳統的司機、搬運工、乃至翻譯都將會逐步消失,Frost & Sullivan在對未來的預測里甚至預言,將來沒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將不允許進城,甚至不允許上路; 有借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動的金融資本市場的革命,股權眾籌平臺正在沖擊傳統風險投資,P2P貸款正在沖擊傳統銀行,智能的資本管
這些生物學家,稱得上“xx之父”
作為一個平凡的小卒,對于行業中大神級別的人物總是充滿了膜拜之情。這些大神中更有出類拔萃者,在領域內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人們通常會給他們冠以"……之父"的名號,以此來形容其獨一無二的江湖地位。在生物領域里面,也有這樣一些令人崇敬的"爸爸"們,他們的大名和科研成就,你都知道嗎? 微生物學之父--路
中國生物學家:不怕食用轉基因食品
中新網上海四月四日電 主題為“轉基因,讓我歡喜讓我憂”的“上海科普大講壇”第二講昨在上海科技館開講。講座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院長陳曉亞院士、復旦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主任盧寶榮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生物科學技術系主任張大兵教授分別就基因與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生物安全及其評價和轉基因生物檢測進行了
美生物學家打造出“細胞黑客”
預設基因線路可指示人體細胞按需分化 據《自然》網站11月25日報道,美國生物學家研究出一種基因線路,可以按照需要編制程序,指示細胞對想要的信號作出響應。這項技術有著廣泛用途,比如誘導干細胞分化成體內的不同組織,或在營養不良時激活植物的防御機制等。相關研究發表在11月26日出版的
生物學家反對將銫掃地出門
自從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檢查后,所有想在Margaret Goodell免疫學實驗室進行小鼠研究的人都必須提交一堆安全措施計劃。原因是得克薩斯州貝勒醫學院研究員Goodell使用一種銫基輻照器破壞小鼠的骨髓,以便進行干細胞移植手術。但美國政府擔心,這種放射性銫可能會被有心人偷去制造“臟”彈。 目
《自然》稱仿生學呼喚生物學家
上世紀40年代末,瑞士工程師George de Mestral在清理狗毛上粘的毛刺后受到啟發,發明了維可牢。50年后,熱衷于觀鳥的日本工程師Eiji Nakatsu設計出一種車頭形似翠鳥鳥喙、符合空氣動力學特征的高速列車。 過去10年間,對此類生物靈感和仿生學的興趣陡然增加。生物靈感和仿生學
生物學家借助數據科學破解生命奧秘
自2000年人類基因組圖譜繪制后,生物學研究邁入全新的“組學”時代,科學家們爭先恐后地測序各種有機生物的基因組或蛋白質組。 現在,即使一些簡單的實驗都會產生大量數據,而從“背景噪音”中獲得想要的結果則成為了一大挑戰。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指出,計算機技術正幫助科學家們征服這些數據大山,甚至提
緬懷丨2016年逝去的生物學家
BioArt按:2016圣誕的狂歡已過,2017元旦又將到來,在大雪紛飛的季節讓我們用文字記錄2016年去世的多位生物學家,以表達對他們的懷念與無限哀思,他們創造的科研成果曾經走在時代和科技的最前沿,未來終將照亮人類,感謝他們為科研探索做出的貢獻,同時也應該感謝他們的家人對科學的支持和付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