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環素可助多發性硬化癥受損神經再生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和大阪大學宣布,大阪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罹患多發性硬化癥的小鼠血管釋放的前列環素(prostacyclin)可提高因病受損的腦和脊髓部位神經的再生能力,并在實驗中通過增強前列環素的作用改善了小鼠的癥狀。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和大阪大學日前聯合發表的新聞公報介紹說,多發性硬化癥是腦和脊髓炎癥導致中樞神經受損引發的一種疑難病癥,臨床表現為手腳麻痹、視力下降等癥狀。 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一旦受損便難以恢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神經軸突再生能力較低。但近年的一些研究發現,實驗動物因脊髓損傷和腦血管障礙受損的神經細胞軸突會少許地自然再生。研究人員推測神經的這種再生會使多發性硬化癥好轉,但其中的詳細機制不明。 大阪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研究科助教村松里衣子等人培育出了罹患與多發性硬化癥相似的腦脊髓炎的小鼠,這些小鼠控制手腳運動功能的神經回路受損。他們定......閱讀全文
研究人員揭示神經元如何構建我們神經系統的微妙回路
我們的神經由小電纜組成,負責將信息傳遞到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例如,允許我們移動。這些電纜實際上是稱為神經元的細胞,具有稱為“軸突”的長末梢。 蒙特利爾臨床研究所(IRCM)的研究員,蒙特利爾大學的分子生物學教授FrédéricCharron及其團隊最近揭示了一個系統,該系統告訴我們的神經元如何
前列環素可助多發性硬化癥受損神經再生
???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和大阪大學宣布,大阪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罹患多發性硬化癥的小鼠血管釋放的前列環素(prostacyclin)可提高因病受損的腦和脊髓部位神經的再生能力,并在實驗中通過增強前列環素的作用改善了小鼠的癥狀。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和大阪大學日前聯合發表的新聞公報介紹說,多發
什么是多發性硬化?
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多在20-40歲之間發病,很少在10歲以下(3%)及50歲以上(5%)發病者,女性多于男性。多有緩解與復發病史,多有復視,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肢體的感覺異常,錐體束受損可出現痙攣性肢體癱,可表現為截癱、四肢癱三肢癱、偏癱或單癱,腱反射亢進,Ba
多發性硬化臨床路徑
?? 一、多發性硬化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多發性硬化復發期(ICD-10:G35? 01)(首次發作的臨床孤立綜合征不包括在內)??? (二)診斷依據。??? 根據《中國多發性硬化及相關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的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草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神經髓鞘定位染色在檢測多發性硬化癥(MS)的應用
人們進行的所有活動(例如步行,交談和進食)都由大腦控制的,大腦通過五種感官接收信息,對其進行處理,然后指導肌肉完成相應的動作。傳遞到大腦的信號和從大腦傳遞出的所有信號能夠快速,協調地進行傳輸,這是通過神經系統傳遞來實現的,如果說神經纖維是傳遞電流的電線,髓磷脂是一種鞘狀材料,在神經纖維周圍形成絕緣和
一例多發性硬化和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病例報告
概述多發性硬化(MS)是一類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癥性疾病,以中樞神經系統的脫髓鞘和軸突變性為主要特點。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病變則是通常發生在膝狀神經節水平,不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同樣可以由于同側面神經核水平或腦橋部位面神經的病變導致。過去的幾十年中,已有一些關于外周脫髓鞘疾病和MS之間存在相關性的報道。然
日研究人員開發出判斷多發性硬化癥療效的新方法
日本大阪大學和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血液檢測方法,能夠提前判斷常用治療藥物培他干擾素對多發性硬化癥患者是否有效。 多發性硬化癥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細胞會錯誤攻擊神經元髓鞘,造成患者出現視覺障礙、肌肉無力等癥狀。通常對多發性硬化癥患者都采用注射培他
多發性硬化的疾病病理
特征性病理改變是中樞神經系統白質內多發性脫髓鞘斑塊,多位于側腦室周圍,伴反應性膠質增生,也可有軸突損傷。病變可累及大腦白質、脊髓、腦干、小腦和視神經。腦和脊髓冠狀切面肉眼可見較多粉灰色分散的形態各異的脫髓鞘病灶,大小不一,直徑1~20mm,以半卵圓中心和腦室周圍,尤其是側腦室前角最多見。鏡下可見
如何診斷小兒多發性硬化?
1.臨床確診多發性硬化標準 (1)2次或2次以上發作,每次持續時間24小時以上。臨床癥狀和體征提示有2個或2個以上病變部位。 (2)有2次發作,臨床表現有1個病變部位,另一個為亞臨床病變證據,每次持續時間24小時以上。臨床確診多發性硬化病程大于1個月,發作間期即緩解期必須大于1個月。 2.
多發性硬化的治療原則
多發性硬化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炎性脫髓鞘病變進展,防止急性期病變惡化及緩解期復發,晚期采取對癥和支持療法,減輕神經功能障礙帶來的痛苦。其主要治療原則如下: 1.疾病復發,損傷嚴重者應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靜脈滴注; 2.所有RR型MS患者都應長期給予免疫調節治療; 3.SP型MS患者需早期給
多發性硬化的疾病檢查
腦脊液檢查、誘發電位和磁共振成像三項檢查對多發性硬化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腦脊液(CSF)檢查可為MS臨床診斷提供重要證據。 (1)CSF單個核細胞(mononuclear cell,MNC)數:輕度增高或正常,一般在15×10∧6/L以內,約1/3急性起病或惡化的病例可輕至中度增高,通
多發性硬化病的基本介紹
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樞神經系統白質炎性脫髓鞘病變為主要特點的自身免疫病。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為腦室周圍白質、視神經、脊髓、腦干和小腦,主要臨床特點為中樞神經系統白質散在分布的多病灶與病程中呈現的緩解復發,癥狀和體征的空間多發性和病程的時間多發性。
小兒多發性硬化的基本介紹
多發性硬化為一種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白質的自身免疫性脫髓鞘性疾病,以病灶播散、多發,病程常有緩解與復發為特征。多見于青壯年,但近年來也有兒童病例的報告。由于腦和脊髓內存在著多灶的脫髓鞘斑塊,臨床常表現為神經系統多部位的功能障礙。
多發性硬化的臨床表現
1.年齡和性別起病年齡多在20~40歲,10歲以下和50歲以上患者少見,男女患病之比約為1∶2。 2.起病形式以亞急性起病多見,急性和隱匿起病僅見于少數病例。 3.臨床特征絕大多數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空間和時間多發性。空間多發性是指病變部位的多發,時間多發性是指緩解-復發的病程。少數病例在整個
關于多發性硬化的病理分析
特征性病理改變是中樞神經系統白質內多發性脫髓鞘斑塊,多位于側腦室周圍,伴反應性膠質增生,也可有軸突損傷。病變可累及大腦白質、脊髓、腦干、小腦和視神經。腦和脊髓冠狀切面肉眼可見較多粉灰色分散的形態各異的脫髓鞘病灶,大小不一,直徑1~20mm,以半卵圓中心和腦室周圍,尤其是側腦室前角最多見。鏡下可見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特洛伊木馬”治療多發性硬化癥
我們經常認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認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將保護我們免受疾病和病原體入侵我們的身體。同樣地,我們假設我們的神經系統會從環境中獲取信息,將其傳遞給我們的大腦,然后讓我們的大腦移動肌肉。 但是當免疫系統認為你的神經系統是敵人并攻擊你的身體時會發生什么呢?這種自身免疫反
研究揭示斑馬魚“自我定位”神經回路
斑馬魚幼魚能夠弄清它們在哪里,去過哪里,以及如何回到原來的位置。幼體斑馬魚在被洋流推離航道后如何追蹤自己的位置并導航呢?科學家發現,這與一種多區域的大腦回路有關。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 “我們研究了一種行為,在這種行為中,斑馬魚幼魚必須記住過去的位移,以準確地保持它們的位置,因為水流可能把
研究人員發現與飲食沖動相關的大腦回路
近日,美國佐治亞大學等高校的科研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Hypothalamus-hippocampus circuitry regulates impulsivity via 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的文章,發現了大腦中
JNNP:食物過敏竟與多發性硬化有關!
根據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食物過敏與多發性硬化癥(MS)患者的疾病活動水平升高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過敏患者MS復發率更高,MRI掃描可見更多神經損傷的可能性更大。 遺傳和環境因素被認為在MS的
多發性硬化易被誤診為腦瘤
在5月28日第六個世界多發性硬化日(World MS Day)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多發性硬化癥和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北京開展了主題為“沒有障礙的世界”系列活動。 國際多發性硬化聯盟于2009年開始,將每個5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三定為“世界多發性硬化日”,全球目前大約有230萬多發性硬化患
治療小兒多發性硬化的相關介紹
主要為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如皮質類固醇、環磷酰胺或血漿交換療法等。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加口服潑尼松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可減少由視神經炎轉變為多發性硬化的發生率。大劑量丙種球蛋白也可試用,但價格較貴。 同時應做好生活護理,避免感染、發熱、外傷、過度疲勞,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減少精神緊張。恢復期可進
關于小兒多發性硬化的病因分析
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本病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誘發的T淋巴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功能喪失或免疫平衡失調是多發性硬化的主要發病機制。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在本病的發病中也起著某些作用。
JNNP:食物過敏竟與多發性硬化有關!
根據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食物過敏與多發性硬化癥(MS)患者的疾病活動水平升高有關。 研究結果表明,過敏患者MS復發率更高,MRI掃描可見更多神經損傷的可能性更大。 遺傳和環境因素被認為在M
干細胞移植可阻止多發性硬化
最新研究對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多發性硬化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該研究基于對患者采用干細胞移植治療五年跟蹤研究。多發性硬化(MS)是一 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其發病機制與免疫、遺傳等多因素相關。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傳統的藥物治療,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 情。近年的研究證
多發性硬化癥的基本介紹
多發性硬化癥(MS)是最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本病急性活動期中樞神經白質有多發性炎性脫髓鞘斑,陳舊病變則由于膠質纖維增生而形成鈣化斑,以多發病灶、緩解、復發病程為特點,好發于視神經、脊髓和腦干,多發病于青、中年,女性較男性多見。
多發性硬化病的臨床表現
1.年齡和性別起病年齡多在20~40歲,10歲以下和50歲以上患者少見,男女患病之比約為1∶2。 2.起病形式以亞急性起病多見,急性和隱匿起病僅見于少數病例。 3.臨床特征絕大多數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空間和時間多發性。空間多發性是指病變部位的多發,時間多發性是指緩解-復發的病程。少數病例在整個
檢查多發性硬化癥的簡介
頭顱CT檢查,磁共振成像檢查(MRI),而MR是檢測多發性硬化最有效的輔助診斷手段,陽性率可達62%~94%。腦脊液檢查,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等。 眼部檢查:視誘發電位(VEP)檢查有異常;視野檢查可出現中心暗點,偏盲和其他缺損等異常。
多發性硬化脫髓鞘疾病的介紹
是以中樞神經系統白質多發病灶及病程有緩解、復發為特點的脫髓鞘疾病。在急性活動期中樞神經白質有多發性炎癥脫髓鞘斑,陳舊病變則由于膠質纖維增生而形成硬化斑。本病在北歐、北美高加索人種中是常見、多發的神經系統疾患,患病率一般在40/10萬以上。中國人中患病率遠較西方低而與日本相近,約為2~3/10萬。
Cell-reports:細胞壞死引起多發性硬化
多發性硬化是一類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伴隨著少突膠質細胞的減少以及脫髓鞘作用。雖然目前對于多發性硬化的研究有很多,但少突膠質細胞的減少的機制目前依然不清楚。由于少突膠質細胞的死亡會引起髓磷脂的減少以及神經軸突的退化,從而造成不可避免的神經退化,從而對少突膠質細胞死亡機制的探索有助于我
關于多發性硬化的輔助檢查介紹
腦脊液檢查、誘發電位和磁共振成像三項檢查對多發性硬化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腦脊液(CSF)檢查可為MS臨床診斷提供重要證據。 (1)CSF單個核細胞(mononuclear cell,MNC)數:輕度增高或正常,一般在15×10∧6/L以內,約1/3急性起病或惡化的病例可輕至中度增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