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康世昌課題組與瑞典斯特哥爾摩大學合作研究論文Sources of black carbon to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glaciers。該論文通過對跨越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兩條監測斷面及青藏高原的8個臺站氣溶膠樣品和8條冰川雪坑樣品的黑碳同位素組成分析,給出了該地區黑碳來源的最新證據。 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燒產生。由于強烈的吸光性,黑碳是僅次于CO2的最重要的大氣升溫因子;同時,黑碳沉降到冰凍圈表面(如冰川、積雪、海冰等),可以降低雪冰表面反照率,進而導致雪冰的加速消融。由此,黑碳的研究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熱點問題。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的“第三極”,是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是亞洲大......閱讀全文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對亞洲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化負有直接責任——這是來自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一個研究組的結論。這篇題為《棕色云增暖南亞》(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論文曾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科學家近年對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進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科學研究中心環境安全與健康分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霧霾健康效應與防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汞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等主辦的“2019汞等大氣污染物監測與評估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隆重舉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課題組與合作者一起,在藏東南地區冰川雪冰中左旋葡聚糖的含量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相關論文發表在《大氣科學進展》上。 青藏高原地區冰川雪冰中左旋葡聚糖含量主要受到了生物質燃燒排放源、煙塵氣溶膠傳輸過程中的沉降和降解
——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 環境和健康,是當前從國家到每個人都關注的問題。環境科學家究竟在研究什么?他們的研究又如何在國家政策及人民生活中施加影響和發揮作用?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分析測試百科網采訪到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作為研究大氣污染問題的專家,他長期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報道了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第三極環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計劃”,科學家們聚集一堂,準備通過開展這一國際研究計劃來理解和減輕“第三極地區”的環境變化。以下是全文譯文。 環境變化與冰川變
“第三極”是地球上僅次于北極和南極的冰雪儲地。這片區域包括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青藏高原,擁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山峰和約10萬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積和冰島相當)。其中的融水灌溉了十條大江,包括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恒河、黃河和長江,供養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尼泊爾的Tsho Rolpa山谷,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8月1日凌晨,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詳細名單),共181人入選,其中地學部共27人入選,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就是這27個入選候選人之一。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朱彤教授 去年9月,分析測試百科網小編有幸
冰川退縮后,在珠峰北坡形成的越來越高的戈壁灘。科學家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東絨布冰川區埡口建起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氣象觀測站 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這是氣候學的“蝴蝶效應”理論。而
近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印發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6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國務院 2016年11月
一項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的研究顯示,被認為導致了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冰川加速融化的碳黑粒子,主要來自印度次大陸北部和中國的化石燃料燃燒。研究人員指出,發現這些粒子的來源有助于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污染緩解措施。 目前,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許多冰川正在變薄,因此幾十億依賴季節性冰川融水的人可能受
有機氣溶膠對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大氣能見度、光化學煙霧和人體健康等方面產生顯著影響。素稱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毗鄰南亞、東亞等大氣污染嚴重的區域,受到大氣污染物跨境傳輸的影響。而目前對南亞地區有機氣溶膠的基本特征和來源尚未明晰。生物分子標志物因具備特有的示蹤作用而成為來
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合作交流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瑞典科研與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STINT)的雙邊合作協議,雙方在2015年共同資助中國與瑞典科研人員之間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開展的合作交流項目。2015年7月,我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環境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康世昌團隊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中山大學等合作,系統研究了第三極及其周邊區域碳質氣溶膠的含量水平、時空變化和來源,并重點分析了黑碳(EC或BC)的吸光特性及其影響因素。 碳質氣溶
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喜馬拉雅山脈與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它是向大氣排放CO2的“碳源”,還是大量吸收CO2的“碳匯”? 近年來,國際上一些學者認為喜馬拉雅山脈是“碳源”,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可能導致了全球變暖。 然而,在日前于武漢召開的“全國地質構造與地球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檢測方法二次離子質譜技術簡述 摘要:海洋有機地球化學是通過研究與還原性碳相關的物質來揭示海洋生態系的 結構、功能與演化的一門科學。由于其中的有機組分通常以痕量、復雜的混合物 形式存在,且是不同年齡、不同來源、不同反應歷史生源物質的集成產物,所以 總體分析困難較大。目前主要是從整體水平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青藏高原周邊廣泛分布著大氣污染嚴重區域,這些污染物可通過大氣環流進入高原,與冰凍圈聯系在一起,將對氣候和環境產生深刻影響。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叢志遠與合作者對該傳輸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Atmospheric Chemi
青藏高原及周邊山地儲存了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大部分冰川資源,也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近年來,由于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其水汽的來源及影響因子等問題受到科學界的普遍關注。 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以及西昆侖發育有許多大型冰川(如慕士塔格-公格爾冰川等)。近十年到百年
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不完全燃燒產生、僅次于CO2的大氣升溫因子,具有強烈吸光性。當黑碳氣溶膠沉降到冰川、積雪、海冰等冰凍圈表面后,將降低雪冰表面的反照率,加大雪冰對太陽輻射的吸收,進一步加速冰凍圈消融,對區域氣候和水循環帶來影響。 青藏高原毗鄰南亞黑碳高排放區,已有研究發現,南亞黑碳氣溶膠
20世紀以來,全球多數山地冰川出現退縮,且近期呈現加劇趨勢,尤其在我國青藏高原更為明顯。山地冰川特別是其消融區表面往往存在大量暗色吸光雜質(圖1),即冰塵(Cryoconite)。冰塵組成相對復雜,包括礦物沙塵顆粒、黑碳、有機質及微生物等。冰塵能夠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吸收更多太陽輻射,從而成為影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9月7日,第一屆原子光譜應用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原子熒光交流會在云南昆明開幕。會議由中國質量檢驗協會檢驗檢測設備分會原子光譜應用與技術專業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昆明理工大學分析測試研究中心、《中國無機分析化學》、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辦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編 號 論文題目 作 者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站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批項目,共400項,每項批準金額130萬元。具體如下: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批項目序號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依托單
河流是連接陸地、大氣和海洋碳庫之間的重要界面和通道,對于碳在各個碳庫之間的交換過程有重要作用。多年凍土的碳儲量巨大,隨著氣候變暖和多年凍土退化,這些凍土碳會在凍土消融后隨產流過程進入到河流中,影響河流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區域碳收支。然而,目前對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流域河流碳輸移規律的認識還不夠清楚
“你肉眼看到的是藍天,但實際上種種導致氣溶膠顆粒污染物生成的氣體都已存在了,它們可能正在醞釀下一波灰霾。”1月9日,北京城連續十余天的灰霾終于消散,但李占清從北京師范大學科技大廈5層的走廊看著窗外,卻是一臉的感慨。 這位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北師大“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剛參加完一個大氣研究項目的中
生物質燃燒是大氣碳質氣溶膠和溫室氣體等的最主要來源之一,能夠顯著影響區域乃至全球尺度的大氣化學組成。青藏高原毗鄰的南亞、東南亞和中亞等地區是北半球生物質燃燒最強烈的區域之一。生物質燃燒不僅對當地氣候、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干擾,還可以通過大氣環流對青藏高原冰凍圈產生深刻影響。由于缺乏系統的觀測,南亞
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西北核技術研究所承辦的2011年第31屆中國質譜學會年會,將于2011年8月6日至8月10日在西安未央湖大酒店召開,會期五天。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前沿質譜新方法、新技術及其應用的最新進展。本次年會將邀請知名質譜專家,做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