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稱改善環境離不開公眾參與
經國務院批準,由全國人大環資委、全國政協人資環委、環保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團中央、解放軍環保綠化委員會七部委聯合主辦的“2014-2015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7月8日晚間在京揭曉。 10位來自環保NGO、學術理論界、文化藝術界、傳媒界的優秀環保人物,以堅守綠色理想的精神、感人至深的行動,在評選中贏得了廣大網民、評委的敬意,榮獲殊榮。 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頒獎儀式上說,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推動實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著力打擊偷排偷放、非法排污等違法行為,取得了初步成效。 他提出,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切實改善環境質量,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無論是開展環境保護活動,推動污染治理工作、監督舉報污染問題,還是從自身做起,推行文明、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公眾參與都將發揮......閱讀全文
環保部稱改善環境離不開公眾參與
經國務院批準,由全國人大環資委、全國政協人資環委、環保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團中央、解放軍環保綠化委員會七部委聯合主辦的“2014-2015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7月8日晚間在京揭曉。 10位來自環保NGO、學術理論界、文化藝術界、傳媒界的優秀環保人物,以堅守綠色理想的精神
推動環保公眾參與 創新環境治理模式
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了《關于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自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通過以來,首個對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內容做出具體規定的政府性文件。 為深入了解《意見》出臺的背景、亮點及對推動公眾參與工作發揮的作用,本報采訪了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對《意見》內容進行
環境立法應如何給公眾參與下定義?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為了發揮社會組織和公眾的作用,推動環境共治,促進環境保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設立第五章“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這一創新開啟了部門和地方環境保護公眾立法的序幕。環境保護部正在制定《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2014年11月28日,河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河北省環境保
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將邀公眾參與調查
近日,《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試行)》開始征求公眾意見和建議,截止時間為2015年4月20日。公開的意見稿顯示,在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調查處理中,將邀請公眾參與,同時,制定了環境特約監察員和環境保護監督員制度,并要求環保部門為環保組織的公益訴訟提供便利。 將確定公眾參與環保的原則
常州民事公益訴訟探索新路 環境修復引入公眾參與
最高人民法院近期發布的環境侵權十大典型案例中,江蘇省常州市環境公益協會訴儲衛清、常州市博世爾物資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土壤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位列其中。 最高人民法院給出的入選理由是,受案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很好地發揮了技術專家和專業機構的輔助與支持作用。 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這起案件過程中,邀
四川著力改善環境質量 提高公眾環境滿意度
“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期待,為建設美麗四川作出環保部門的貢獻。”今日,四川省環保廳廳長姜曉亭在全省環保工作會議上提出這一要求。 據悉,2013年,四川環保工作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導向,以環境影響評價為調控手段,突出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境安全三大重點,著力
推進信息公開 促進公眾參與
怎樣推進執法信息公開? 明確責任主體,完善監管執法信息 十八屆四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0號)提出,要公開市場監管執法信息,
浙江省副省長陳加元動員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 浙江省副省長陳加元日前在嘉興召開的浙江省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現場推進會暨中歐環境治理公眾參與項目啟動會上要求,全省要進一步創造條件、提供保障,重點在環境信息公開、環境決策民主、公眾環境監督、環境公益訴訟等方面下功夫,加強宣傳引導,整體推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陳加元在會上指出,浙江省在生態省建
中國環保公眾參與向縱深發展
根據2007年召開的第六次中國信訪工作會議公布的數據:2006年中國信訪總量較上年下降15.5%,但環境信訪和群體事件近幾年來卻以年均30%的速度上升,成為中國信訪的“五個重點”之一。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公眾環境意識、權利意識的大幅提升構成了強烈的反差。公眾參與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事實,并展現出越
鼓勵公眾參與治污要多出實招
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題中應有之義。要想讓有獎舉報違法違規行為、環境信息公開、環保設施開放等舉措取得良好效果,還需要多想辦法,多出實招、硬招。 前不久,一位熱心市民通過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有獎舉報平臺,反映通州區潞城鎮某村內一無名作坊排放廢水。經生態環境部門現場調查核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