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中科院智能所研究員劉錦淮課題組在新型納米敏感材料和納米傳感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近期發表在Nanotechnology的成果更是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關注,不僅被選為該雜志的封面,而且英國物理學會(IOP)還在其網站作了特別報道,“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通過煅燒硫化物前驅體的方法制備了一種具有多孔結構的單晶半導體氧化物納米材料。……這種多孔單晶納米材料有望成為制作高靈敏度和長期穩定傳感器的新一代材料。” 國外大量研究報道也都指出:多晶結構敏感材料的靈敏度高而長期穩定性差而單晶結構材料穩定性高靈敏度卻大大降低。由此,如何平衡靈敏度與穩定性二者之間的關系,獲得高靈敏度的同時又保證其具有良好的長期穩定性,成為半導體敏感材料研究領域一大挑戰。 劉錦淮課題組前期曾對高粗糙度的三元復合敏感薄膜開展研究,結果顯示比表面積對于敏感材料的靈敏度具有關鍵性影響,比表面越大靈敏度越高,且響應......閱讀全文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機理研究進展 非晶形成的機理以及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對非晶形成能力的影響是材料科學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也是非晶材料和物理領域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物理所汪衛華小組與美國North Carolina大學Wu Yue研究小組合作,采用核磁共振NMR 27Al 方法系統研究了微量元
劉錦淮 博士,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以來主要從事納米材料與器件、檢測技術的研究。 人類能否發明某種裝置,像魚兒一樣敏銳感知水中的細微擾動?或者學習蝴蝶,隨著空氣中化學成分的變化更改翅膀的色彩? 歷經幾十億年的進化,生物界與自然的融合趨于完美。而模仿生物的
隨著2018年的即將到來,2017已離我們越來越遠。回顧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啟示,瞻望美好未來,謀劃創新思路,是對來年的提前布局、未雨綢繆,也是對來年太赫茲科技帶給我們更多驚喜和突破、迎來更為廣闊發展前景的期待。回首2017,太赫茲科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太赫茲產業應用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展望20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5月7日,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和中國化學會(CCS)主辦的2017 年國際分析科學大會(ICAS 2017)光譜分析分會場的報告繼續進行。分析測試百科網注意到,本屆光譜分析分會場的報告從數量上來說,主體為拉曼及相關技術。光譜分析分會場主持人,韓國漢
原題目: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在我國的特需性及其主流技術的進展 蔣士強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儀器儀表學會) 一、 觧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必需實現二個根本性的轉變 1、監管的環節上應從目前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4月19日,2016國際熒光前沿技術高端論壇(2016 FluoroFest)在北京大學開幕。FluoroFest 是一個全球性的熒光學術論壇,旨在促進相關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交流最新熒光技術,推動跨學科及領域的經驗分享與合作。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的微納氣體傳感器研究團隊在高性能氣敏器件的宏量制作及其生化戰劑檢測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化學通訊》和《科學報告》上 。 半導體氧化物電阻型薄膜氣體傳感器,由于其成本低廉、制作簡單及使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天,科技部發布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詳情如下。 附1:申報相關要求和規定 附2:“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為
“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李克強總理在9月2日主持召開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剛才幾位代表都在發言中都提到‘卡脖子’問題。‘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不是就事論事就能夠解決的。”李克強說,“基礎研究站得穩不穩,站得
2015年5月8日-11日,第十二屆全國分析化學年會在美麗的武漢洪山大禮堂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學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華中師范大學承辦,會議每三年一次,旨在交流與探討分析化學學科的新成就、新進展和新技術。本次會議吸引到分析化學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2000余人。 5
沾筆納米光刻工藝示意圖 你或許沒有想過將堅硬的金屬或半導體與柔軟的有機物或生物產品結合起來會是何種情景,不過美國科學家可以告訴你的是,他們獲得了自然界從沒有見過的混合材料,而這些混合材料在醫學和制造業中將具有驚人的應用前景。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綜合納米研究所(INSI)的科學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建年 改革開放30年來,與國內各行各業一樣,我國的化學科學研究獲得了全方位發展,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無論在基礎、應用基礎研究還是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
2010年8月22日上午,連續三天的“第三屆全國生命分析化學學術報告與研討會”接近尾聲。本屆大會期間共舉辦院士論壇、技術論壇、青年論壇、生物納米技術論壇、前沿論壇等多個專業論壇,使得每位與會專家都能夠得到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22日上午11點30分,第三屆全國生命分析化學學術報告與研討會
不僅要發揮物理所基礎和前沿研究方面的綜合優勢,對那些具有明顯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還要注意盡可能早地就把企業請進來,與那些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合作,把我們的知識與技術轉移擴散出去,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的競爭力!” 12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
①白春禮訪烏茲別克斯坦,參觀中亞藥物研發中心。②技術轉讓簽約現場③新疆理化所 一路走來,經過“美麗的蛻變”,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理化所)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完成了“一二四”任務。在中科院的驗收評估中,新疆理化所2項重點培育方向獲優秀。 “十二五”收官 多項歷史最優 “全所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11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分析測試百科網聯合主辦,海南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協辦的第二屆原子光譜應用與技術學術研討會在海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如期舉辦。會議特別邀請到國內知名原子光譜專家、學者作主題報告,分析討論原子光譜研究、應用及相關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此次
三、發展智能綠色服務制造技術圍繞建設制造強國,大力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發展網絡協同制造技術,重點研究基于“互聯網+”的創新設計、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工廠、制造資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務等關鍵技術;發展綠色制造技術與產品,重點研究再設計、再制造與再資源化等關鍵技術,推動制造業
編者按 “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是中國工程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09年設立聯合基金開展的重大咨詢項目,其宗旨是著眼于滿足2030年前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對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影響國家競爭力、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 6月8日,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與傳感器件研究中心劉錦淮研究員、黃行九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檢測電學納米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指人類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環境中、通過生物食物鏈(網)累積、并對人類健康產生危害的
隨著柔性電子學、材料科學及微納加工技術發展,柔性/可穿戴電子技術近年來成為電子器件研究的重要領域。其中,能夠實現對外界信號精確感知的高性能柔性可延展傳感器是其中的基礎性核心元器件之一。由于具有良好曲面共形特征及輕、柔、韌等特性,柔性傳感器在人機交互、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醫療監測及運
據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近幾年,“超材料”逐漸成為科學家們爭相研究的前沿領域。他們表示,經過工程學方法處理的具有新奇光學屬性的“超材料”在不久的將來,會揭開自己“神秘面紗”,從實驗室大步邁入市場。 “超材料”:生活中不可或缺 如果湯姆·德里斯科爾從來沒有聽說過“哈利·波特式的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9月21日 北京市科委正式對外發布了2018年度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入選人員名單 領軍人才工程 領軍人才工程是《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十二項重點人才工程之一,是針對50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帶頭人,突出對領軍人才自身發展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推動實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導和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按照《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的有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