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論壇啟示:科技創新如何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自全球40個國家及地區的2600多名嘉賓參會;征集梳理7000多個優秀技術成果參與交易板塊活動;200多個國內科創項目首次面向社會亮相……9月17日至20日,2020中關村論壇在京舉辦。 這是一場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科技創新高端國際論壇——論壇集全球智力研判科技創新動能,各創新主體“亮家底”展示科創硬實力,一系列最新成果折射著創新驅動發展的生機活力。 2020年,是創新型國家階段性目標實現之年。站在新起點眺望未來,科技如何繼續“賦能”高質量發展? 自主創新瞄準底層技術與基礎科學 防范竊聽的量子保密通信,受到金融商業、醫療隱私等領域廣泛期待。19日,在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兼聘研究員龍桂魯介紹在安全通信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 2019年,該團隊研制出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直接通信樣機,近期成功完成國際首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的全部設計功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檢測。 量子直接通信技術的進展,是......閱讀全文
中關村論壇啟示:科技創新如何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自全球40個國家及地區的2600多名嘉賓參會;征集梳理7000多個優秀技術成果參與交易板塊活動;200多個國內科創項目首次面向社會亮相……9月17日至20日,2020中關村論壇在京舉辦。 這是一場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科技創新高端國際論壇——論壇集全球智力研判科技創新動能,各創新主體“亮家
中關村論壇成為我國對外科技交流名片
“世界上很多國家像英國、法國、芬蘭、新加坡等,都有各自知名的國際科技交流品牌活動。自2021年中關村論壇升級成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以來,中關村論壇成為我國一個對外科技交流品牌的名片,提升了整個中國的國際科技創新氛圍。”9月13日,在2022中關村論壇宣傳預熱活動——“北京科技創新國
中關村成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2017中關村論壇側記
12月7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支持的主題為“創新·智能·新經濟”的2017年中關村論壇在京舉行。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準晶體發現者Dan Shechtman,歐洲科學院院士Hans Uszkoreit等嘉賓出席活動并演講。此外,中關村創新創業青年英豪榜單發布、新經濟
中關村發動科技創新引擎持續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①夢之墨液態金屬打印機和它打印出來的電路。②商湯科技人臉識別技術。③有著“新材料之王”稱譽的石墨烯。 北京,五四大街29號,在一片繁華鬧市之中,曾為北京大學舊址的紅樓傲然屹立。 90多年前,在國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時刻,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先驅們集聚在這里,高喊“德先生”與“賽先生”(民主與科
合作創新·共迎挑戰 2020中關村論壇開幕
9月17日,2020中關村論壇在北京中關村示范區展示中心開幕。200多位全球知名專家學者、400多位著名企業家和投資人、150多位國內外政府官員及駐華使節、40多位國際組織及頂級學術機構負責人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相聚中關村論壇。2020中關村論壇現場 鄭金武攝 在開幕式暨全體會議現場,十多
2021中關村前沿科技創新大賽落下帷幕
1月11日,2021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在中關村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行。23個總決賽項目通過路演的方式進行了激烈角逐,最終,腦膠質瘤精準診療創新團隊、北京與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際榮耀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獲得總決賽冠軍、亞軍及季軍,分享百萬獎金。 據了解,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作為
到2025年中關村示范區將率先建成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
新近印發的《“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關村示范區將率先建成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為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 《規劃》謀定了2025年和2035年兩步走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中關村示
高速列車科技創新國際論壇舉行
“高速列車科技創新國際論壇”今天在京舉行,來自日本、德國和我國的科技專家出席論壇。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詹文龍認為,盡管我國高鐵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遇到了坎坷,但我國科技進步促進了高鐵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在高鐵技術創新中,
中關村創新型企業參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座談會召開
7月27日下午,北京市科委在未來科學城組織召開“中關村創新型企業參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座談會”。北京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許強出席并講話。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市科委黨組成員、北京科技協作中心主任雷霆,市科委副巡視員劉暉、王建新、楊仁全,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張燕友,副區長周金星,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常
中關村報告:創新驅動構建科技高地 規模效益雙提升
2008年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至今仍然讓世界經濟陷入下行境地。 這股寒流無可避免地襲擊了中國。 在多元化并存的當下社會,一個國家的興盛,注定要完成由大到強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56個重點工業的布局,奠定了我國產業結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