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ARS、H5N1到手足口病毒EV71,中科院院士饒子和的名字總是和“病毒精細結構”聯系在一起。 這一次,這位病毒結構解析專家盯上了甲肝病毒。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組與牛津大學David Stuart 教授研究組、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軍志教授和胡忠玉教授以及北京科興控股生物有限公司尹衛東和高強等專家共同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甲型肝炎病毒(HAV)全顆粒晶體結構。相關論文日前在《自然》雜志上在線發表。 這項研究揭示了甲型肝炎病毒的“獨有的結構特性”和“特殊的脫衣殼機制”,而且從三維結構角度闡述了甲型肝炎病毒的進化關系。 意料之外的驚喜 11月初,記者來到清華大學生物新館,穿過結構生物所實驗室,來到了位于走廊盡頭的饒子和辦公室。 談起成功解析HAV,饒子和用了“意料之外的驚喜”來形容。“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們獲得了1毫克HAV病毒,這成為研究的起點。”饒子和說。 隨后,研究人員在實驗......閱讀全文
從SARS、H5N1到手足口病毒EV71,中科院院士饒子和的名字總是和“病毒精細結構”聯系在一起。 這一次,這位病毒結構解析專家盯上了甲肝病毒。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組與牛津大學David Stuart 教授研究組、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軍志教授和胡忠玉教授以及北京科興控股生
1月10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課題組和牛津大學David Stuart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Potent neutralization of Hepatitis A virus reveals a receptor mimic mechanis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高福(George Fu Gao)院士研究組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種間傳播機制與結構免疫學,尤其是有關T細胞識別、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機制、禽流感等動物源性病原跨種間傳遞的機制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組連發多篇Cell文章,報道病毒作用新機制。 5月16日高福團隊與北京大學魏文勝團隊,首都醫
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與北京大學魏文勝團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謝正德團隊聯合,在《細胞》(Cell)雜志上發表了題為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 Enterovir
【1】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doi:10.1016/j.cell.2019.04.035 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它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甲型病毒性肝炎(Type A viral hepatitis),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感染HAV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急性癥狀。現今全球每年仍有150萬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病例。甲型肝炎作為一種傳染病,其流行、爆發與該地區的收入狀況、衛生和生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經過1500位左右的讀者投票,最后iNature編輯部得到了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大進展,其中結構有2項,植物3項,生物機理研究4項,新方法/技術/動物模型6項,生物醫學5項。 結構:顏寧團隊Cav通道結構,這些結構為未來針對Cav通道病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
EV71成熟病毒顆粒及空病毒顆粒的晶體結構 3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課題組有關手足口病毒EV71的最新研究成果(DOI:doi:10.1038/nsmb.2255)。 2008年3月,安徽省阜陽市發生了嚴重的手足口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1月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我國科學家在Science期刊上解析出非洲豬瘟病毒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并揭示它的組裝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z1439 非洲豬瘟(A
11月2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Structures of Coxsackievirus A10 unvei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ceptor
11月2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Structures of Coxsackievirus A10 unvei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ceptor
11月2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Structures of Coxsackievirus A10 unvei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ceptor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團隊和牛津大學科研人員合作,解析了甲肝病毒與其中和性抗體Fab復合物精細三維結構,通過病毒學和細胞生物學實驗證明:該抗體不僅能夠阻斷HAV與其受體TIM-1分子的相互作用,還干擾了HAV病毒正常的脫衣殼過程,揭示了一種“受體模擬”的中和機制,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重要信息。相
近日,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牛津大學、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及北京科興控股生物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在甲型肝炎全病毒三維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甲型肝炎病毒的獨有的結構特性、極強的穩定性、特殊的脫衣殼機制,而且從三維結構角度闡述了甲型肝炎病毒的進化關系。相關論文近日在自然雜志
截至2019年10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52篇文章,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24篇,Nature 發表了70篇,Science 發表了58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68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2019年4月30日,《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研究員、饒子和院士和四川大學蘇丹教授合作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basis for neutralization of hepatitis A virus informs a rational d
2014年8月,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代表了國際生物物理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國際生物物理大會”如約而至。對于中國生命科學界來說,除了大會本身帶來的最新研究進展令人側目,另一個自南半球傳回的消息更加讓人振奮。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正式接任國際純粹與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可達100%。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2018年8月3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通報我國首例非洲豬瘟疫情,隨后病毒很快傳播到全國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牛津大學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獲得了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和空病毒顆粒的高分辨率X射線結構,并基于結構分析結果揭示出了現代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es)的起源。這些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10月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6-7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志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我國科學家揭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抑制肺癌轉移 doi:10.1038/s41586-019-1340-y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ucose, UDP-葡萄糖)是糖醛酸途徑(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牛津大學等單位的科學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緊密合作于2014年10月19日在Nature雜志上在線發表題為Hepatitis A virus and the origins of picornaviruses的論文,詳細闡述了甲型肝炎病毒的獨有的結構特性、極強的
已在我國造成巨大損失的非洲豬瘟病毒終于現出原形,真身酷似“俄羅斯套娃”。 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解析出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并揭示了病毒的裝配機制,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論文已于當日發表在《科學》(Scienc
已在我國造成巨大損失的非洲豬瘟病毒終于現出原形,真身酷似“俄羅斯套娃”。 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解析出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并揭示了病毒的裝配機制,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論文已于當日發表于《科學》。 中國農業
4月30日,Plos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中科院院士饒子和和四川大學教授蘇丹合作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basis for neutralization of hepatitis A virus informs a rational de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