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病性蕁麻疹的檢查化驗
診斷血清病性蕁麻疹的檢查化驗: 實驗室檢查對本病的幫助不大,通常可有白細胞總數中等度升高,但嗜酸粒細胞增多少見。血清總補體與C3均可下降,有時血內并可找到免疫復合物,這些雖可幫助本病診斷,但特異性不強。 并發癥: 少有多發性神經炎、腎小球炎或/和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閱讀全文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檢查化驗
診斷血清病性蕁麻疹的檢查化驗: 實驗室檢查對本病的幫助不大,通常可有白細胞總數中等度升高,但嗜酸粒細胞增多少見。血清總補體與C3均可下降,有時血內并可找到免疫復合物,這些雖可幫助本病診斷,但特異性不強。 并發癥: 少有多發性神經炎、腎小球炎或/和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
簡述血清病性蕁麻疹的預防
在脫敏及注射血清時,必須準備好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以防誘發過敏的敏性休克。在脫敏過程中,隨時可酌情應用0.1%腎上腺素0.1~0.3ml皮下注射,以對抗可能發生的反應。脫敏完成一次注入余量后,仍應嚴密觀察1~3小時,以防遲發反應的出現。
概述血清病性蕁麻疹的治療方法
嚴重掌握藥品和血清免疫制品的使用指征,盡量少采取靜脈給藥的途徑,可用口服途徑。如必須應用異種血清制品時,應先仔細詢問有無過敏病史及既往血清應用史,然后必須作皮膚敏感試驗,方法如下: ① 先以未稀釋的血清一滴,置于前臂屈側,再以消毒針尖在血清滴內作劃良數條(以不出血為度); ② 觀察半小時如無
簡述血清病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
是一種典型的Ⅲ型變態反應。機體對進入體內的異種血清各抗原成分或作為半抗原的某些藥物與體內蛋白結合形成的抗原性復合蛋白,均可產生抗體。當形成的抗體量略少于體內尚未消失的抗原時,可形成沉積于血管壁上的免疫復合物,繼而激活補體系統,生成血管活性物質、嗜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造成局部充血與水腫。
關于血清病性蕁麻疹的癥狀介紹
血清病性蕁麻疹的癥狀 在注射部位或全身發生紅斑、瘙癢及風團等,亦有發生環狀紅斑、結節性紅斑等。特征性皮疹表現為大片水腫型紅斑與風團,相互融合成片,自覺瘙癢或燒灼感。 約有2.7%患者還可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肌痛、關節痛、紫癜、低補體血癥等血清病或血清病樣反應的癥狀。 其癥狀有自限性,逐漸
關于血清病性蕁麻疹的基本癥狀介紹
血清病性蕁麻疹是由于藥物(青霉素、痢特靈等)、疫苗或異體血引起。皮損以風團尤其是多環形風團最常見,還可有中毒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樣表現。患者還有發熱、關節疼痛、淋巴結病等血清病或血清病樣反應的癥狀。尚可有心腎損害。屬一種抗原抗體復合物反應。
關于血清病性蕁麻疹的基本癥狀介紹
血清病性蕁麻疹是由于藥物(青霉素、痢特靈等)、疫苗或異體血引起。皮損以風團尤其是多環形風團最常見,還可有中毒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樣表現。患者還有發熱、關節疼痛、淋巴結病等血清病或血清病樣反應的癥狀。尚可有心腎損害。屬一種抗原抗體復合物反應。
關于血清病性蕁麻疹的發病原因分析
目前臨床上引起血清病的血清制劑主要有破傷風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各種蛇毒抗毒素以及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TG)等;引起血清病的藥物主要為青霉素、鏈霉素、磺胺類、水楊酸鹽、保太松、苯妥英鈉,以及右旋糖酐等巨分子藥物。 約有1%~3%受血者,在輸血后發生全身蕁麻疹,目前認為是由于免疫復合物形成所致,引
血清病的檢查
實驗室檢查對本病的幫助不大,通常可有白細胞總數中等度升高,但嗜酸粒細胞增多少見。血清總補體與C3均可下降,有時血內可找到免疫復合物,這些雖可幫助診斷本病,但特異性不強。
急進性腎炎的檢查化驗
1.突出表現是血尿素氮及肌酐呈持續性增高,內生肝酐清除率明顯降低,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及高血鉀,血鈣一般正常,血磷也在正常范圍,始終鏡下血尿,尿FDP多高于正常。 2.血清補體水平正常,常伴有冷球蛋白血癥。 3.血常規主要有貧血表現。 4.血液免疫學檢查:Ⅰ型患者可檢出抗腎小球基膜抗體;
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的檢查
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IgE可增高。C1酯酶抑制缺陷的血管性水腫患者血清中缺乏C1INH或僅有無活性的C1INH,還可伴有補體系統前段補體成分(C1,C4,C2)水平異常。
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的檢查
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IgE可增高。C1酯酶抑制缺陷的血管性水腫患者血清中缺乏C1INH或僅有無活性的C1INH,還可伴有補體系統前段補體成分(C1,C4,C2)水平異常。
彎曲菌性腸炎的檢查化驗
1、大便常規 外觀為粘液便或稀水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或有較多紅細胞。 2、直接涂片檢查病菌 方法是在一玻片上涂一薄層糞便,并慢慢地加熱固定。然后把涂片浸于1%堿性品紅液中10~20分鐘,繼之用水徹底漂洗。鏡檢涂片上顯示細小、單個或成串,海歐翼形、S形、C形或螺旋形兩端尖的桿菌為陽性。 3、
彎曲菌性腸炎的檢查化驗
1、大便常規 外觀為粘液便或稀水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或有較多紅細胞。 2、直接涂片檢查病菌 方法是在一玻片上涂一薄層糞便,并慢慢地加熱固定。然后把涂片浸于1%堿性品紅液中10~20分鐘,繼之用水徹底漂洗。鏡檢涂片上顯示細小、單個或成串,海歐翼形、S形、C形或螺旋形兩端尖的桿菌為陽性。 3、
彎曲菌性腸炎的檢查化驗
1、大便常規 外觀為粘液便或稀水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或有較多紅細胞。 2、直接涂片檢查病菌 方法是在一玻片上涂一薄層糞便,并慢慢地加熱固定。然后把涂片浸于1%堿性品紅液中10~20分鐘,繼之用水徹底漂洗。鏡檢涂片上顯示細小、單個或成串,海歐翼形、S形、C形或螺旋形兩端尖的桿菌為陽性。 3、
直立性低血壓的檢查化驗
1、12導聯心電圖可表明心律失常,傳導異常,心室肥厚,預激綜合征,QT延長,起搏器失靈,或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如果無臨床證據,至少應作24小時動態心電圖測定。任何能捕捉到的心律失常都可能是神志改變的原因,但多數病人在監測中未出現反復暈厥。如果暈厥前有先兆癥狀,則記錄儀的回放很有價值。 2、平均
周期性麻痹的檢查化驗
周期性麻痹可做以下的三種檢查化驗: 1、血清鉀:低血鉀性周期麻痹血清鉀低,可低到1.5mmol/L,但降低水平可與臨床肌無力征象不一致,尿鉀減少,恢復時可大量排鉀。高血鉀性周期麻痹發作時血鉀、尿鉀均升高。血清鉀上升可達7~8mmol/L。正常血鉀性周期麻痹血鉀正常。 2、血清肌酸激酶亞
周期性癱瘓的檢查化驗
1、查血鉀濃度,低血鉀性周期性麻痹血清鉀濃度下降,高血鉀性周期性麻痹在不發病時的血清鉀常增高,發作時僅半數病人有血清鉀的適量增高。 2、心電圖改變,低血鉀性周期性麻痹見T波降低,出現U波,高血鉀性周期性麻痹見T波升高而尖。
酒精性肝病的檢查化驗
1.血象 可有貧血,肝硬化時常有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 2.谷草轉氨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在酒精性肝炎及活動性酒精性肝硬化時增高,但AST增高明顯,ALT增高不明顯,AST/ALT之比大于2時,對前述兩病有診斷意義。 3.γ-谷氨酰轉移酶(γ-GTP),分布在肝細胞漿和毛細
血清病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 實驗室檢查對本病的幫助不大,通常可有白細胞總數中等度升高,但嗜酸粒細胞增多少見。血清總補體與C3均可下降,有時血內可找到免疫復合物,這些雖可幫助診斷本病,但特異性不強。 診斷 本病的診斷依據,最重要的是注射血清或球蛋白史和上述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小分子藥物極少引起神經炎、腎小球炎或/或
關于血清病和血清病樣反應的檢查方法介紹
1、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血紅細胞上升,但嗜酸粒細胞一般不高,血清總補體與IgG下降。 2、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活檢,以小血管擴張、粒細胞浸潤和水腫為主。
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的檢查介紹
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IgE可增高。C1酯酶抑制缺陷的血管性水腫患者血清中缺乏C1INH或僅有無活性的C1INH,還可伴有補體系統前段補體成分(C1,C4,C2)水平異常。
關于蕁麻疹性血管炎的檢查介紹
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沉增快,血清補體水平降低,自身抗體滴度陽性(ANA、dsDNA抗體、抗SSA/SSB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循環免疫復合物水平增高。 輔助檢查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1.血液常規檢查可發現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增加,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血沉快。最常見的為嚴重而持久的低補體血
急性化膿性乳突炎的檢查化驗
聽力學檢查及X線檢查雖有助于診斷但并不具有特異性而CT檢查無論是對診斷或對手術治療均有指導意義。
麥膠性腸病的檢查化驗
(一)血液檢查 多數為大紅細胞性貧血,亦有正常紅細胞性或混合性貧血。血清鉀、鈣、鈉、鎂均可降低。血漿白蛋白、膽固醇和磷脂及凝血酶原也可降低。嚴重病例的血清葉酸、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二)糞脂定量測定和脂肪吸收試驗 一般采用Van de kamer測定法。正常人每日攝入脂肪50~
麥膠性腸病的檢查化驗
(一)血液檢查 多數為大紅細胞性貧血,亦有正常紅細胞性或混合性貧血。血清鉀、鈣、鈉、鎂均可降低。血漿白蛋白、膽固醇和磷脂及凝血酶原也可降低。嚴重病例的血清葉酸、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二)糞脂定量測定和脂肪吸收試驗 一般采用Van de kamer測定法。正常人每日攝入脂肪50~
囊腫性纖維化的檢查化驗
不同病期可在X線上表現為兩肺支氣管紋理增深或分散的圈形、小片狀模糊炎癥影。也可呈局限性萎陷(肺不張)、支氣管擴張、肺膿腫及肺源性心臟病的征象。 汗液內氯化鈉含量增加是本病的特征。正常兒童汗液內氯含量平均為30~40mmol/L,鈉為60mmol/L。病兒汗內氯含量可高達105~125mmol/
麥膠性腸病的檢查化驗
(一)血液檢查 多數為大紅細胞性貧血,亦有正常紅細胞性或混合性貧血。血清鉀、鈣、鈉、鎂均可降低。血漿白蛋白、膽固醇和磷脂及凝血酶原也可降低。嚴重病例的血清葉酸、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二)糞脂定量測定和脂肪吸收試驗 一般采用Van de kamer測定法。正常人每日攝入脂肪50~
血清病的病理改變及檢查
病理改變 本病的病理表現常與風濕熱、結節性多動脈炎等第Ⅲ型變態反應疾病相似;但程度較輕。主要有小血管擴張、粒細胞浸潤和水腫等。有人曾對3例因接受大量馬抗癌血清而致命的病例進行了尸解,發現腎臟的病變甚重,有缺血、纖維素沉著以及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粒細胞的浸潤。 臨床表現 癥狀的發生和程
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 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IgE可增高。C1酯酶抑制缺陷的血管性水腫患者血清中缺乏C1INH或僅有無活性的C1INH,還可伴有補體系統前段補體成分(C1,C4,C2)水平異常。 診斷 1.蕁麻疹 本病根據臨床上出現風團樣皮疹,即可確診。診斷一般不困難,但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比較復雜,確定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