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支持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團隊承擔的“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取得新進展。在以五氮化三鉭為基礎的半導體光陽極研究中,發現“空穴儲存層”電容效應,獲得了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化學分解水體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志上。 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是利用太陽能制備燃料的理想途徑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各國科學家們致力于發展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體系。當前,以五氮化三鉭材料為代表的寬光譜捕光的窄帶隙半導體光陽極,是國際太陽能光電催化制氫領域的主攻體系之一。但該體系易受光腐蝕,解決其穩定性是本領域的挑戰課題。 李燦院士研究團隊經過研究,在光陽極表面組裝水和氧化鐵層,在保持光電催化水氧化高效率前提下,發現其穩定性可由幾分鐘提高到數小時,甚至工作十余小時后也未見明顯衰退,這是目前世界上報道的最高穩定性的五氮化三鉭分解水光陽極體系。研究發現......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李燦院士領導的太陽能研究團隊在“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以Ta3N5為基礎的半導體光陽極研究中,發現“空穴儲存層”電容效應,藉此設計并獲得了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化學分解水體系,相關研究成果以通訊形
近日,由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支持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團隊承擔的“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取得新進展。在以五氮化三鉭為基礎的半導體光陽極研究中,發現“空穴儲存層”電容效應,獲得了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化學分解水體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
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李燦領導的太陽能研究團隊繼發現并提出利用“空穴儲存層”的新概念和新策略構建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化學分解水體系(Angew.Chem.Int.Ed.,2014,53,7295-7299,Guiji Liu,
分毫不差地操作著精密儀器、精雕細琢地制備著催化劑、嚴謹認真地調控著原子、分子層次的微環境……在方寸天地之間,從每一次微妙的反應變化之中,追求更快、更純、更穩定,探尋萬噸級乃至百萬噸級的化工生產解決方案。 這些,是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目標。從實驗室小試牛
曾幾何時,“太陽能光伏”給我們帶來了對更高的發電效率和更好的環保性能的憧憬。然而,近年來光伏發電并網難題、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太陽能產品價格走低、國際貿易糾紛四起等等因素,讓這個產業前景黯淡。也許,只有技術的革新才是這個產業發展的堅實依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研究員韓洪憲和中科院院士李燦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教授(RIKEN)Ryuhei Nakamura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團隊在《德國應用化學》發表的一項成果,吸引了國內外業界的廣泛關注。他們提出并驗證了一種新的太陽能分解水規模化制氫策略——“氫農場”策略,并創造了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效率的新紀錄。 “氫農場”策略類似于農場種莊稼,即春天大面積播種后
將清潔的太陽能轉化為可儲存、可運輸的燃料,是當今科學界“圣杯”式的難題。科學家曾提出“液態陽光”(即“太陽燃料”)的構想,以應對未來化石燃料枯竭的能源需求和氣候變化。10月16日《自然—催化》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李燦團隊發現了一種可與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活性相媲美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中科院院士李燦和博士管景奇等人發現由氮化石墨烯做基體穩定的單核錳活性中心化學水氧化活性轉化頻率高達200s-1以上,可與自然光合作用體系PSII多核錳(CaMn4O5)反應中心的水氧化活性相媲美,并提出單核錳反應中心上水氧化反應機
光催化可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如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獲得新能源的一個重要途徑,發展可有效吸收可見光的光催化材料是實現高效太陽能光催化轉化的前提。為獲得具有寬譜可見光吸收的光催化材料,改善已知光催化材料和探索未知光催化材料是該領域重要的兩個努力方向。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
類似于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光電化學制氫技術采用光伏半導體材料產生的光電化學能直接將水分子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從而提高制氫效率和降低成本。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提供285萬歐元,總研發投入385萬歐元,由歐盟6個成員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和瑞士的跨學科科研人員組成歐洲PHOCS科研團隊
近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表/界面研究組撰寫的有關二氧化鈦納米管研究的評述文章作為研究亮點在《材料化學雜志》發表,并成為該雜志網絡版2011年5月閱讀次數最多的十篇文章之一。該評述文章是對二氧化鈦納米管基太陽能電池研究工作的全面總結,詳細綜述了用于制備高性能太陽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并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將太陽能轉化為俗稱“液態陽光”的“太陽燃料”,是應對未來化石燃料枯竭和氣候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并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將太陽能轉化為俗稱“液態陽光”的“太陽燃料”,是應對未來化石燃料枯竭和氣候
金屬硫化物納米材料因其具有優異的光電特性而成為太陽能量轉換、光電器件、催化等前沿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對金屬硫化物納米結構的設計及其薄膜材料的可控合成和組裝,可使其在太陽能利用和光電子集成器件等應用上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賈均紅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
光是生命起源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對光的研究派生了人類科學史上量子力學等許多重大科學領域。這其中,光化學是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化學效應的化學分支學科,始于20 世紀初。 光化學早期主要是研究處于激發態的分子的結構及其理化性質的科學。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現代光化學的研究對象已經不再
太陽能之所以沒有被廣泛利用的一個原因是,吸光材料不耐用。長時間使用后,吸收太陽輻射用于發電的材料不是過熱就是分解,這降低了其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競爭的能力,比如風能和水能。 最近,這種問題得到了解決。由兩種無機納米材料構成的合稱為比其相對應的有機物都要經久耐用。這篇發表在Journa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共評選出271個獲獎項目,其中通用類項目213項。在通用類獲獎項目中,有46項石油、化學和化工類項目獲獎,涵蓋了從保障國家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應的油氣、新材料領域,到致力于改善民生、構建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環保治
封面故事: 英國花蜜資源的全國性評估 本期封面所示為英國什羅浦郡的樅枝歐石楠花和停在花上的一只有銀色斑點的藍色成年蝴蝶。人們對蜜蜂、蝴蝶和其他昆蟲授粉者數量最近的下降普遍擔心。花的減少已被認為是一個關鍵原因,但這一觀點此前還沒有被充分驗證。Mathilde Baude等人提供了對授粉者依賴的
從發端到熱潮量子點領域的發端,大約在70年代末。當時,西方國家的化學家受石油危機的影響,想尋找新一代能利用太陽能的光催化和光電轉換系統。借鑒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的原理,化學家們開始嘗試著在溶液中制備半導體小晶體,并研究它們的光電性質。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美國的BARD和BRU、前蘇聯的Ekimov、德國
量子點屬于一大類新材料——溶液納米晶中的一種。溶液納米晶具有晶體和溶液的雙重性質,量子點是其中馬上具有突破性工業應用的材料。 與其他納米晶材料不同,量子點是以半導體晶體為基礎的。尺寸在1~100納米之間,每一個粒子都是單晶。量子點的名字,來源于半導體納米晶的量子限域效應,或者量子尺寸效應。當半
量子點屬于一大類新材料——溶液納米晶中的一種。溶液納米晶具有晶體和溶液的雙重性質,量子點是其中馬上具有突破性工業應用的材料。 與其他納米晶材料不同,量子點是以半導體晶體為基礎的。尺寸在1~100納米之間,每一個粒子都是單晶。量子點的名字,來源于半導體納米晶的量子限域效應,或者量子尺寸效應。當半
國家自然基金委公布與金磚國家、埃及、日本、智利的國際合作項目初審結果,其中金磚國家146項、埃及82項、日本35項,智利25項通過初審,具體如下。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金磚國家科技創新框架計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中華人民共和國
太陽能光電化學(PEC)裂解水是將太陽能轉化為氫能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在眾多半導體光陽極中,BiVO4由于具有合適的導帶、價帶位置和禁帶寬度而成為優異的光陽極材料。BiVO4的光吸收邊在515nm,在AM1.5太陽光下的理論最大光電流密度(Jmax)為7.5 mA cm-2。然而實際的光分解水電流
光催化CO2轉化中催化劑的改性方法 利用可持續清潔能源太陽能、模擬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并通過光催化技術將“溫室氣體”CO2轉變成化學燃料的策略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提高催化劑的光還原CO2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優化半導體光催化劑的結構和構造表面缺陷,以此來提高對可見光的吸收量和電荷分離效率,其
為一類特殊的有機光電材料,紫精類化合物是一種具有優異氧化還原特性的陽離子型有機分子。在施加電壓或光照條件下,可經歷兩步可逆的單電子氧化還原并伴隨著明顯的顏色變化。同時,紫精類化合物還能有效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因而其在電致變色、主客體識別、超分子自組裝、太陽能轉換和儲能材料等領域都有極為廣泛的應用。
1. Nature Chem.:雙重電催化可實現共軛烯烴的對映選擇性氫氰化 手性腈及其衍生物廣泛存在于藥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對映選擇性烯烴氫氰化反應是合成這些分子的一種方便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仍然在研究以寬底物范圍和高官能團耐受性為特征的普遍適用的方法。近日,康奈爾大學Robert A.
太陽能電池材料硒化錫納米線化學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征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硒化錫是一種重要的IV-V
滬府發〔2011〕90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上海市新能源發展“十
從飛機噪音控制到削減風致災害,從智能材料到大數據存儲,從腫瘤治療到廁所革命……5月30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全院學術報告會上,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6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與在場院士分享、交流了一系列工程科技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安道琳 從低噪音飛機到噪音控制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