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超級測序儀:我們并不打算與Illumina競爭
今年6月,Complete Genomics發布了它的第一款商用DNA測序儀。這款名為Revolocity的測序儀體積龐大,通量也頗為驚人,每年能夠測序10,000個人類基因組,或95,000個外顯子組。在外界看來,這無疑與Illumina的HiSeq X系列直接競爭。然而,在接受《Bio-IT World》采訪時,CEO Cliff Reid否認了這個說法。 華大基因(BGI)這個規模龐大的研究中心已經習慣了Illumina的技術。他們用了很多年,開發出大量的軟件工具來處理其原始數據,同時也培訓出一批實驗室技術人員來操作儀器。盡管Complete Genomics早在2009年就發表了第一個人類基因組,但它并沒有Illumina那么悠久的歷史。 在被華大基因收購之前,Complete Genomics只提供測序服務,但華大基因對此不感興趣。“它對我們的期望是一個技術供應商,”Reid 認為。Complete Genom......閱讀全文
華大基因推出桌面化測序儀
日前,華大基因推出一款桌面化的測序儀系統bgiseq-500,這是繼前不久推出完全集成式的“超級測序儀”revolocitytm之后,華大基因第二款基于completegenomics技術的測序系統。與前者的大容量不同,bgiseq-500是一套小巧的集成桌面測序解決方案,可自動進行樣本制備、測
華大基因自制產品“超級測序儀”亮相
6月6日,華大基因全資子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的CG在歐洲人類遺傳學會議上首次推介該公司新推出的完全集成式的“超級測序儀”Revolocity,并宣布澳大利亞健康服務公司Mater和荷蘭奈梅亨大學醫學中心成為Revolocity測序系統的首批用戶。 新面世的Revolocity系統結合了
解密“全球最大測序機構”華大基因
在深圳,背靠鹽田青翠的北山,有這樣的一家基因測序機構,基因測序規模在全球達到最大。 它是華大基因。有人說它會是下一個華為,下一個騰訊。 它的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每個月平均卻有3份學術論文登上“CNNS(即《Cell(細胞)》、《Nature(自然)》、《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華大基因擬與長春光機所合股開發基因測序儀
2016年3月10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帶隊一行三人到長春光機所洽談合作事宜。 在長春光機所所長賈平研究員的陪同下,汪建董事長一行參觀了長春長光辰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長春光機所光學技術研發中心、長春光機所超精密光學工程研究中心、長春光機所光柵技術研發中心、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大基因Nature Genetics發表重要測序成果
Nature Genetics雜志十一月十六日連發兩項測序研究,揭示了一個復雜表型差異的簡單遺傳學基礎。研究顯示,流蘇鷸的復雜交配策略取決于一段被稱為超級基因的DNA。華大基因Xin Liu領導的研究團隊參與了流蘇鷸的全基因組測序。 流蘇鷸(Philomachus pugnax)在北歐和亞洲的
Nature報道華大基因收購美國測序公司
自2009年開始基因組測序以來,總部在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DNA服務公司Complete Genomics因其技術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但在商業方面取得的成功卻微乎其微。研究人員對其以最小錯誤生成完整人類基因組讀數的能力非常看重,然而在2011年該公司高達7230萬
華大基因:挖掘基因測序的“超級金礦”
日前公布的2012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上,獎金高達100萬元的“市長獎”擬頒給一個37歲的年輕人;去年底,英國《自然》雜志評選出2012年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他又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這個年輕人,就是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 他所在的深圳華大基因,沒有享受到任何財政撥款,卻坐上了《自
華大基因上市啟程!基因測序行業迎來風口
基因測序能夠提前發現疾病或者找出更多病因的本原,有助于提前診斷或準確診斷,從而預防和治療疾病。此外,基因測序技術突飛猛進,檢測成本大幅下降,已進入商業化階段,對傳統治療方式的改進,使得基因測序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增長預期強烈 數據顯示,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已經從2007年的7.94億美元增長
華大基因引入亞洲首臺Sequel測序儀器系統
12月24日,華大基因宣布與實時單分子測序技術(SMRT)領導者加利福尼亞太平洋生物科學公司(PacificBiosciencesofCalifornia,Inc.,以下簡稱PacBio)再次合作,購入亞洲第一臺Sequel測序系統,并有后續購買計劃,會將SMRT測序平臺納入其全球業務。今年初華
華大基因發布基因組測序新成果
來自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對4種代表性的彈涂魚(mudskippers)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由此闡明了兩棲魚類適應陸地生活環境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發布于12月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石瓊(Qiong Shi)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