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釋生命如何在地球上出現這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就像是回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諸如氨基酸和核苷酸這樣的基本生化物質,是如何在生物催化劑(蛋白質或核酶)出現之前而完成其構造的?在最新一期《生物學通報》上,科學家發表論文指出,或是第三種類型的催化劑啟動了深海熱泉中的新陳代謝以及生命。 根據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哈羅德·莫洛維茲和維加亞薩拉斯·斯里尼瓦桑及圣達菲研究所的埃里克·史密斯提出的模型,包含過渡金屬元素(鐵、銅、鎳等)和配體(小有機分子)的分子結構,可以催化基本生化物質(單體)的合成。單體是更加復雜的分子的基本構造模塊,最終導致了生命起源。 莫洛維茲表示,在過去的50年里,生命起源理論研究中一直存在著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你需要大蛋白分子作為催化劑來形成單體,但你又需要單體來制作催化劑”。對此問題,莫洛維茲提出的解釋是,可從這些小的金屬配體催化劑入手,從而制造出用以形成大蛋白催化劑的單體。 ......閱讀全文
Jack Szostak正在調配地球早期起源生命的那一碗“原始肉湯” Jack Szostak正一步一個腳印、堅實地朝著自己的科研目標前進,他要在自己的實驗室里人工合成出一個活細胞。 Jack Szostak知道他也許永遠也實現不了他的終極科學夢想了。然而,用英國劍橋醫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
要解釋生命如何在地球上出現這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就像是回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諸如氨基酸和核苷酸這樣的基本生化物質,是如何在生物催化劑(蛋白質或核酶)出現之前而完成其構造的?在最新一期《生物學通報》(The Biological Bulletin )上,科學家發
生命的起源問題總是繞不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生命之初必須要有類似DNA或RNA的遺傳分子,將蛋白質合成指令傳遞下去。但在現代細胞中,DNA和RNA的復制離不開蛋白質的幫助。令事情更加復雜的是,如果沒有脂質細胞膜這些分子就不能發揮功能,而脂質的合成也需要基于蛋白質的酶。 劍橋大
英國研究人員1日宣布,他們首次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人工合成遺傳物質制造出一種酶,這種合成酶能像天然酶那樣,引發簡單的化學反應。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新成果對研究生命起源、研發新藥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前普遍認為,對于生命體來說,脫氧核糖核酸(DNA)及核糖核酸(RNA)是生命遺傳密碼的
在細胞進化過程中,先有核酸還是先有蛋白?先有復制還是先有代謝?這些依然是生命起源中的未解之謎。在生物個體水平,亦普遍存在類似的問題,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或是先有‘雌’的還是先有‘雄’的?……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現代科學無法解答的悖論,但我們豈可一避了之? 1. 蛋白質與核酸之比較
光是生命起源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對光的研究派生了人類科學史上量子力學等許多重大科學領域。這其中,光化學是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化學效應的化學分支學科,始于20 世紀初。 光化學早期主要是研究處于激發態的分子的結構及其理化性質的科學。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現代光化學的研究對象已經不再
如果要用兩個詞來定義2018年的話,我們可能會選擇“進步”與“反思”。中國科學在持續進步,克隆猴“中中”與“華華”、單條染色體的酵母,都是世界級的研究成果。“火星快車”在火星上發現大面積的液態湖泊,也是空間探索領域的巨大進步。但在科學快速進步的同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心肌干細胞發現者造假事件,也
近日,《天體生物學》雜志發布文章《AstRoMap歐洲天體生物學路線圖》,詳細報道了歐洲科學基金會(ESF)發布的首個天體生物學科學路線圖的具體內容,并高度評價這一戰略具有里程碑意義。 該路線圖綜合了對生命在宇宙演化背景下的起源、進化、生活和分布情況的全面理解以及對太陽系或其他地區宜居性的思考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201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現將2011年度入選項目名單予以介紹。 一、正調控水稻種子大小、粒重和產量的GS5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 主持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持人:何予卿 經過近10年的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
截至2019年10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52篇文章,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24篇,Nature 發表了70篇,Science 發表了58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68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一、生物傳感器研究起源 20世紀的60年代, Updike和 Hicks把葡萄糖氧化酶 (GOD)固定化膜和氧電極組裝在一起,首先制成了第一種生物傳感器,即葡萄糖酶電極。到 80年代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已基本形成。其標志性事件是: 1985年《生物傳感器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017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 此次,一共有186個項目通過驗收,56個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包括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藥性形成、傳播與控制的基礎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曹雪濤“免疫識別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一、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 時間: 6月20-23日; 地點:福建省廈門市; 預計參加人數: 2000人 主題:創新型社會與化學的責任 內容及范圍:1.綠色化學;2.環境化學;3.化學生物學;4.納米化學;5.應用化學;6.有機化學;7.聚合物科學中的理論、模擬和計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