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就中國科學家對高溫超導研究的貢獻進行新聞評述 4月25日《科學》雜志的一篇新聞報道稱,新發現的鐵基高溫超導材料將中國的凝聚態物理學家推向了最前沿。文章指出,當44歲的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聞海虎聽到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高溫超導材料這一消息后,第一時間就讓研究小組開始了工作。他們當日就訂購了材料,3、4天后就獲得了最初樣品。3月14日,他們就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首個空穴摻雜鐵基超導體投向了《歐洲物理快訊》。 這種由東京工業大學Hideo Hosono在今年2月最先發現的新型超導材料是一種氟摻雜鑭氧鐵砷化合物,它在臨界溫度26K(零下247.15攝氏度)時即具有超導特性。這一消息很快就讓全世界歡呼雀躍。因為此前,科學家知道的唯一一類高溫超導材料就是銅氧化物及銅酸鹽。 3月2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仙輝領導的研究小組在arXiv上報告,氟摻雜釤氧鐵砷化合物在臨界溫度43K時也變成超導體。4天后,中科院物理......閱讀全文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 ? ? ? ? ? ? ? ? ? ? ? ? ? ? ? ? ? ——《周易·系辭下》? ? ? ? ? ? ? ? ? ? ? 【作者注】《超導小時代》系列文章自2015年9月在《物理》雜志連載,歡迎大家訂閱、圍觀。此文發表于《物理》2018年第3期,詳見h
超導器件簡稱 superconductive device ,在電磁頻譜的最低端,可用于極高精度的電流比較儀、極低溫度的測溫技術、地磁與生物磁測量、引力波探測等。在頻譜的中段(射頻至微波),可用于功率和衰減的精密測量、超導穩頻腔、快速瞬態信號波形的精密測量、模擬-數字變換器、邏輯與存儲用集成電
美國休斯頓大學官網10月30日發布公告稱,該校德克薩斯超導中心科學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稱,他們能誘導非超導材料產生超導性,還可增強超導材料的超導性能,拓展其應用范圍。 該中心華裔科學家朱經武和他的團隊利用界面組裝技術,誘導非超導材料鈣鐵砷復合物界面表現出超導性,提供了
懸浮中的超導體:物理學家們對于超低溫超導,即所謂“標準超導”背后的原理已經基本搞清,但是對于“高溫超導”領域,比如室溫環境下如何實現超導的原理仍然知之甚少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日消息,最近科學家們在室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項發現,這一結果如果得到證實,將大大加快無損遠距離輸電和磁懸浮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布魯克公司(BRKR)宣布已經收購牛津儀器超導技術部(OST),收購總金額為1750萬美元。 具體來說,該交易由布魯克子公司布魯克能源和超導技術(BEST)簽訂,該公司收購了OST的所有股份。 BEST設計、制造和分銷超導材料,主要是金屬低溫超導體用于磁共振成像、
牛津儀器超導部成功研發出磁體溫度在4.2K 時場強可以達到22.07 特斯拉的全超導磁體,這是牛津儀器在高溫超導(HTS)及低溫超導(LTS)材料技術方面不斷努力得到的又一杰出成果。 20T 的超導磁體僅使用LTS 材料就可以在溫度為4.2K 時在78mm 的寬孔徑中實現20 特斯拉的
-23℃ 實現超導 —— 最近,人類高溫超導記錄被刷新! 該突破由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 Mikhail Eremets 與其同事帶來,他們在 250K ( -23℃ )溫度下實現了 LaH10 (氫化鑭 )的超導性。這項成果使我們真正意義上接近了室溫超導。圖丨 Mikhail Eremets
超導體(英文名:superconductor),又稱為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于10-25Ω,可以認為電阻為零。 超導體不僅具有零電阻的特性,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完全抗磁性。 人類最初發現超導體是在1911年,這一年荷蘭科學家海克·卡末林
1962年英國B.D.約瑟夫遜從理論上證明,當兩塊超導體之間存在弱耦合構成結時,庫柏電子對可以穿越其間的勢壘層而形成隧道電流。因而,通過結區可以流過一定的直流電流,而器件兩端的電壓降為零;若電流超過某一臨界值(通常在10-3~10-6安的范圍內),則器件兩端呈現一定的電壓降υ,流經結區的電流是
(SQUID) ①直流SQUID:相當于采用超導環路將兩個約瑟夫遜結并接起來,形成一種兩端器件。在端電壓降為零時,它所能通過的最大電流是穿過環路的磁通量的周期函數,周期φ0(等于2.07×10-15韋)稱為磁通量子。由于φ0很小,這種周期性的關系為測量磁通提供了極其精密的分度。②射頻SQ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