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黃燦華教授權威期刊解析癌癥與miRNA
近日來自四川大學、美國北達科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miR-224及miR-221過客鏈(passenger strand)水平降低,通過上調MBD2,抑制Maspin,促進了小鼠體內的大腸癌生長和轉移。相關論文發表在在國際胃腸病學雜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 四川大學的黃燦華(Canhua Huang)教授和北達科他大學的吳敏(Min W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統生物學篩選藥物靶標,病毒誘發癌變的分子機理,發表SCI論文30余篇。后者在基因表達調控、傳染病致病機理、DNA損傷修復及基因工程研究等方面均有卓著成績,發表學術論文近90篇。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又稱結直腸癌,是目前在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種腫瘤,在國內的發病率處于第三位,而且其發病率仍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是一種導致人死亡的重要疾病。人......閱讀全文
川大黃燦華教授權威期刊解析癌癥與miRNA
近日來自四川大學、美國北達科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miR-224及miR-221過客鏈(passenger strand)水平降低,通過上調MBD2,抑制Maspin,促進了小鼠體內的大腸癌生長和轉移。相關論文發表在在國際胃腸病學雜志(Gastroenterology,IF 1
科學家發現大腸癌靶向細胞-有助相關腫瘤治療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腫瘤研究所黃建教授團隊與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免疫、腫瘤與生物醫學中心嚴俊教授團隊合作,研究發現了固有免疫細胞γδT在人體大腸癌炎性微環境中具有的重要免疫抑制作用,并揭示了其作用網絡及新機制。 這項研究為靶向γδT17細胞的腫瘤治療及預后預測提供了可能性。 γδT細胞
circRNA在胃癌海綿調控機制的應用(三)
6. 體內實驗驗證hsa_circ_0004872抑制腫瘤發生和轉移通過皮下注射過表達hsa_circ_0004872的BGC-823細胞和對照組BGC-823細胞發現,過表達hsa_circ_0004872組生成的腫瘤明顯小于對照組,并且腫瘤中Smad4和p21表達升高。尾靜脈注射實驗也發現過表達
科學家發現大腸癌靶向細胞-有助于相關腫瘤治療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腫瘤研究所黃建教授團隊與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免疫、腫瘤與生物醫學中心嚴俊教授團隊合作,研究發現了固有免疫細胞γδT在人體大腸癌炎性微環境中具有的重要免疫抑制作用,并揭示了其作用網絡及新機制。相關研究論文Cell子刊Immunity(《免疫》雜志)5月16日以封面論文形
circRNA在胃癌海綿調控機制的應用(二)
3. hsa_circ_0004872作為分子海綿吸附miR-224作者首先通過FISH實驗觀測到hsa_circ_0004872主要分布在細胞質。然后通過RIP-qPCR驗證到hsa_circ_0004872與AGO2蛋白結合,pull down實驗顯示hsa_circ_0004872與miR-2
大腸癌的治療
??? 治療??? 1.手術治療??? (1)治療結腸癌的方案是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I、II和III期患者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區域淋巴結清掃,根據癌腫所在部位確定根治切除范圍及其手術方式。IV期患者若出現腸梗阻、嚴重腸出血時,暫不做根治手術,可行姑息性切除,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大腸癌的病因
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癥、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鉬)、吸煙等有關。
大腸癌的概述
大腸癌(large intestinecancer),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系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
大腸癌的檢查
???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生化全項(肝腎功能+血清鐵)、大便常規+便潛血等化驗檢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有無缺鐵性貧血、肝腎功能等基本情況。進行血腫瘤標記物癌胚抗原(CEA)檢測,有助于腫瘤的診斷。在大腸癌患者中,CEA水平高并不表示均存在遠處轉移;有少數轉移瘤患者,CEA并不
這種大腸癌中的“壞”細菌或能在腫瘤免疫中發揮“好”作用
免疫療法在臨床上已經成功應用于治療多種血液學和實體轉移性惡性腫瘤。最廣泛使用的靶向免疫檢查點的藥物,如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體PD-L1,對一部分癌癥患者有效。然而,抗PD-1/PD-L1治療在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中作用卻不大。因而,找到一種能提高結直腸癌患者抗PD-1/PD-L1
大腸癌的手術治療
(1)治療結腸癌的方案是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Ⅰ、Ⅱ和Ⅲ期患者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區域淋巴結清掃,根據癌腫所在部位確定根治切除范圍及其手術方式。IV期患者若出現腸梗阻、嚴重腸出血時,暫不做根治手術,可行姑息性切除,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2)直腸癌根治性治療的基礎是手術。直腸手
大腸癌的臨床表現
? ? 臨床表現 ? ??? 大腸癌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癥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癥狀。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大腸癌因其發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及體征
大腸癌的內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將纖維結腸鏡伸入到結腸起始部位回盲部,檢查結腸和直腸腸腔,并在檢查過程中進行活檢和治療。結腸鏡檢查比鋇劑灌腸X射線更準確,尤其對結腸小息肉,通過結腸鏡摘除并行病理學確診。良性息肉摘除可預防其轉變為結直腸癌,癌性息肉有助于明確診斷和治療。
日本發現大腸癌復發機理
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的研究團隊采用患者身上提取的結腸癌細胞進行培養,再用干細胞特有的LGR5遺傳因子進行熒光標識,然后移植到小鼠身上,進行治療實驗。結果發現,雖然藥物可以殺死干細胞,使癌細胞停止增長,但是停止用藥后,干細胞會再次出現,導致癌細胞繼續擴大。 這是由于從干細胞分化來的短命細胞會發
大腸癌的臨床表現
大腸癌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癥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癥狀。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大腸癌因其發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及體征。 1.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
木瓜種子含抑制大腸癌成分
日本一項新研究顯示,木瓜種子中的一種成分能對大腸癌增殖的蛋白質起到抑制作用。這一發現將有助于開發出治療和預防大腸癌的有效藥物。 大腸細胞內異常蛋白質過剩堆積后,促進細胞增殖的基因就會變得活躍,最終導致癌細胞不斷增殖。 岡山大學教授中村宜督率領的研究小組發現木瓜種子中含有的異硫氰
華人研究,大腸癌有效預后基因
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膠原樣蛋白質即脂聯素,脂聯素由ADIPOQ基因生成。ADIPOQ基因的變異可能會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種癌癥的風險增加相關。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 ADIPOQ基因特定的變異與大腸癌風險或高或低相關,相關研究發表在Genetic Testing and Molecular
大腸癌圍手術期患者照護
結腸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下接直腸,成人結腸全長平均約150cm。結腸癌是來源于腸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病因:飲食與致癌物質;結腸慢性炎癥;遺傳因素;癌前病變。因此對大腸癌患者照護有其特殊要求。【護理評估】1.術前評估(1)健康史和主訴:評估既往腺
手術治療大腸癌的相關介紹
(1)治療結腸癌的方案是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Ⅰ、Ⅱ和Ⅲ期患者常采用根治性的切除+區域淋巴結清掃,根據癌腫所在部位確定根治切除范圍及其手術方式。IV期患者若出現腸梗阻、嚴重腸出血時,暫不做根治手術,可行姑息性切除,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2)直腸癌根治性治療的基礎是手術。直腸手
概述大腸癌的臨床表現
大腸癌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癥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癥狀。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大腸癌因其發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及體征。 1.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
大腸癌的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生化全項(肝腎功能+血清鐵)、大便常規+便潛血等化驗檢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有無缺鐵性貧血、肝腎功能等基本情況。進行血腫瘤標記物癌胚抗原(CEA)檢測,有助于腫瘤的診斷。在大腸癌患者中,CEA水平高并不表示均存在遠處轉移;有少數轉移瘤患者,CEA并不增高。
驗血即可精準檢測早期大腸癌
善于研發精密儀器的日本島津制作所等機構日前宣布,它們研發了一種高精度血液檢測技術,對早期大腸癌的檢測精準度可達96%。 2012年神戶大學研究人員曾發現,血清中有4種代謝物可在大腸癌診斷中作為標識,并為此制定了預測診斷方法。但實際篩查發現,血液檢測的精準度和特異性不足。島津制作所和神戶大學、日
綜合治療大腸癌的相關介紹
(1)輔助化學治療 奧沙利鉑聯合氟尿嘧啶類藥物(5-氟尿嘧啶)的方案是目前III期結直腸癌和部分具有高危因素結直腸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治療時間為6個月。適用于術前未接受新輔助放射治療的直腸癌患者,術后需要進行輔助放射治療者。 (2)IV結直腸癌的治療 主要是以化學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化療
華人研究,大腸癌有效預后基因
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膠原樣蛋白質即脂聯素,脂聯素由ADIPOQ基因生成。ADIPOQ基因的變異可能會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種癌癥的風險增加相關。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 ADIPOQ基因特定的變異與大腸癌風險或高或低相關,相關研究發表在Genetic Testing and Molecular
精準醫療之大腸癌血液檢測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僅次于肺癌、肝癌和胃癌的全球第四大最致命的癌癥,每年奪走近70萬人的生命。大腸癌是一種現代疾病:在發達國家具有最高的發病率。但隨著全球變得更為富有,越來越多的人轉向西方飲食和生活方式,大腸癌的發病率還有可能增加。篩查結腸癌已成為世界上許多
內鏡檢查大腸癌的相關介紹
結腸鏡檢查是將纖維結腸鏡伸入到結腸起始部位回盲部,檢查結腸和直腸腸腔,并在檢查過程中進行活檢和治療。結腸鏡檢查比鋇劑灌腸X射線更準確,尤其對結腸小息肉,通過結腸鏡摘除并行病理學確診。良性息肉摘除可預防其轉變為結直腸癌,癌性息肉有助于明確診斷和治療。
關于大腸癌的基本信息介紹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以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系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 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癥、大
專家呼吁重視大腸癌早期篩查
6月15日,記者從在滬舉行的第九屆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上獲悉,結直腸癌(又稱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國逐年升高,其中發病率在所有腫瘤發病率中排名第5位。而大腸癌的高發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尤其是飲食、環境的改變有很大關聯。 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秦新裕介紹,過去20年里,我國結直腸
大腸癌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癥、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鉬)、吸煙等有關。 臨床表現 大腸癌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癥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
關于大腸癌的篩查方式介紹
傳統的腸癌早篩方式有兩種,一是糞便潛血試驗,二是腸鏡。糞便DNA腸癌檢測它是一種新型的篩查手段,對整體腸癌的檢測敏感性高達84.22%,特異性高達97.85%。可以檢測出直徑1厘米以上進展期腺瘤和腸癌病灶,及時發現早期腸癌基因突變。 在結直腸癌防治方面,消化科在常規開展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篩查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