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鹽所等發表基于乏氧腫瘤診療的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副研究員劉佳男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步文博,在美國化學會綜述性學術期刊《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Chemic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ed Probes for Imaging and Treating Tumor Hypoxia(Chem. Rev., 2017, 117, 6160-6224)。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及人類社會的老齡化,癌癥發病率及死亡率都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乏氧是實體腫瘤的重要特征,它的存在常成為腫瘤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根源,并最終導致治療失敗。因此,乏氧腫瘤的高效診療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實現腫瘤徹底治愈必須克服的首要難題。 乏氧腫瘤精準影像診斷領域中,研制可有效響應乏氧環境的新型診斷探針,是近年來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的前沿熱點,有望實現乏氧腫瘤準確影像。該綜述論文首先從......閱讀全文
克服“乏氧耐受”—實現精準高效的腫瘤治療
癌癥即惡性腫瘤是當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幾種重大疾病之一。盡管人類對癌癥的發生機制和治療方法已經有了數十年的深入研究,然而日趨龐大的癌癥新增癌癥病例和高居不下的死亡率依然對腫瘤治療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因此,發展新型癌癥治療手段,實現安全、高效的腫瘤治療已成為當前眾多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近日,蘇州
什么是乏氧細胞
大量證據表明人類實體腫瘤生長于一個獨特的微環境中,在這里它們擁有一套特有的異常的血供系統從而導致對腫瘤細胞的氧氣及養分供應不足,這些乏氧細胞不僅限制了放、化療的療效,也成為腫瘤復發的根源。目前,約70 的腫瘤都采用了放射治療,若用正常組織可耐受的劑量照射,腫瘤治愈率一般只能達到40 左右,但是許多腫
促使腫瘤在乏氧環境中生存的因子,或成腫瘤治療新靶標
乏氧是實體瘤的一大特點,也是區分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一大關鍵生理特征。但是目前鑒定乏氧癌細胞依賴生存的可追蹤的分子靶標仍然是腫瘤研究中的一大主要挑戰。圖片來源:EMBO Molecular Medicine 近日,來自布里斯托爾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利用基于SILAC的蛋白組學手段發現G蛋白偶聯
利用短肽自組裝納米材料改善乏氧腫瘤治療策略
9月6日,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陳春英課題組在抗腫瘤納米藥物研究領域的最新工作:可特異性殺傷乏氧腫瘤細胞的一種新型的短肽納米纖維材料,及其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探索應用,論文題目為New power of self-assembling
上海硅酸鹽所等發表基于乏氧腫瘤診療的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副研究員劉佳男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步文博,在美國化學會綜述性學術期刊《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Chemic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ed Probes for
乏氧細胞培養的裝置怎么做
選擇厭氧培養箱中一個培養罐,以75%酒精消毒。將細胞培養皿放入其中并密封。密閉容器緩慢抽成真空,然后充入95%N%和5 % CO%的混合氣體;再次抽成真空,充入上述混合氣體。在這種條件下氧的濃度約在1-2小時內平衡為1%左右。
活性氧與腫瘤
活性氧(ROS)是近年來基礎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大量研究發現,ROS不僅參與細胞凋亡、壞死,還可參與細胞間信號轉導,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促進細胞的增殖分化,導致細胞凋亡減少或增殖過度而易引發腫瘤。可見,通過探討ROS在腫瘤發生、發展及治療中的作用,有望為腫瘤防治打開新的視野。 由超氧
我國學者成功構建乏氧激活和NTR酶響應的單分子探針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蔡林濤研究員及其納米醫學研究小組,構建了一個乏氧激活和NTR酶響應的單分子探針,用于高對比的腫瘤近紅外二區熒光/光聲成像和乏氧活化的光熱治療。相關成果以Hypoxia-Triggered Single Molecule Probe for Hi
超小氧化鐵納米顆粒放大腫瘤成像信號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課題組在利用乏氧組裝的超小氧化鐵納米顆粒放大腫瘤的熒光和磁共振成像信號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Hypoxia-Triggered Self-Assembly of Ultrasmall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to Amplify
關于放射治療血管生成的介紹
乏氧的腫瘤細胞,對射線的耐受能力增強:乏氧的細胞經照射后活性氧產生減少,由于射線對腫瘤細胞 DNA的損傷作用主要依賴活性氧自由基,因此乏氧的腫瘤往往對射線不敏感。 放射治療不僅對腫瘤細胞有直接或間接殺傷作用,還具有封閉腫瘤血管的作用,可使血管內皮細胞退化、變性。隨著腫瘤縮小,腫瘤微血管更加迂曲
血管生成放射治療方法介紹
乏氧的腫瘤細胞,對射線的耐受能力增強:乏氧的細胞經照射后活性氧產生減少,由于射線對腫瘤細胞?DNA的損傷作用主要依賴活性氧自由基,因此乏氧的腫瘤往往對射線不敏感。放射治療不僅對腫瘤細胞有直接或間接殺傷作用,還具有封閉腫瘤血管的作用,可使血管內皮細胞退化、變性。隨著腫瘤縮小,腫瘤微血管更加迂曲、變形、
聚氟攜氧載藥系統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新策略
腫瘤乏氧是實體瘤最常見的微環境之一,直接影響與腫瘤氧含量密切相關的治療手段,如放射治療、光動力治療等,并引起腫瘤局部微環境強烈的免疫抑制特性,進一步影響腫瘤治療效果。然而,腫瘤乏氧區域一般位于遠離腫瘤血管的區域(100-180μm),遠遠超過了氧氣和免疫調節藥物瘤內擴散的距離。因此,如何設計構建
華中科大新研究提出治療胰腺癌新策略
胰腺癌是一種高度惡性的消化系統腫瘤,現有胰腺癌臨床治療方案療效不佳,5年存活率不到10%,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子福與楊祥良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高壓氧增強臨床一線治療方案抗腫瘤及抗轉移療效的機制,提出治療胰腺癌新策略。相關論文近日在Nano Today上發表。胰腺癌以“難發現、易轉移、難治療”著稱,現
華中科大新研究提出治療胰腺癌新策略
胰腺癌是一種高度惡性的消化系統腫瘤,現有胰腺癌臨床治療方案療效不佳,5年存活率不到10%,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子福與楊祥良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高壓氧增強臨床一線治療方案抗腫瘤及抗轉移療效的機制,提出治療胰腺癌新策略。相關論文近日在Nano Today上發表。胰腺癌以“難發現、易轉移、難治療”著稱,現
血管阻斷劑納米藥物治療可選擇性增加腫瘤部位缺氧程度
腫瘤缺氧是人以及動物實體瘤的共同特征之一,可作為一個有效的治療靶點。乏氧敏感前體藥物具有選擇性殺傷缺氧細胞的潛能,從而將腫瘤缺氧由一個劣勢轉化為選擇性治療的優勢。然而,腫瘤內缺氧程度不足會導致藥物失效。因此,如果能夠選擇性地提高腫瘤缺氧程度,將為基于乏氧敏感前體藥物的策略提供有效性支持。 近年
日本核能復興面臨乏料挑戰
圖片來源:JAPAN NUCLEAR FUEL LTD. 日本傷痕累累的核工業終于恢復元氣,但又產生了一個惱人的新問題:即如何處理核乏料?4年前,日本東北大地震與海嘯引發的福島核電站事故曾導致48座反應堆全部停止運行,中央政府期待今年春季重新恢復鹿兒島縣的兩座核電站。但批評人士指責稱,核
NCB:研究人員發現餓死腫瘤的新方法——限制天冬氨酸攝入
由于氧氣對于許多代謝過程都很重要,因此腫瘤乏氧可能會影響癌細胞的增殖。但是研究人員對缺氧條件下腫瘤中與增殖相關的受限的代謝過程并不清楚。 而近日來自洛克菲勒大學代謝調節和遺傳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評估了抑制線粒體電子傳遞過程(ETC,一個需要分子氧的主要代謝過程)之后腫瘤細胞的增殖情況。 研究人
南大研發納米光學探針-可檢測癌癥轉移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蔣錫群課題組日前研發出一種納米光學探針,可以準確檢測體內癌癥轉移情況。 據了解,在實體瘤中有一種常見現象是腫瘤供氧不足,也叫腫瘤乏氧。乏氧與癌癥的發生、發展和轉移息息相關,癌細胞的異常增殖會產生局部的乏氧微環境。而蔣錫群課題組研發的納米探針,對乏氧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檢
受深海魚啟發,科研人員找到抑制胰腺癌新靶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81.shtm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一種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較早發生全身轉移,預后較差,治療方案極其有限。而且胰腺癌對大多數治療方法具有耐藥性,5年相對生存率低于10%。因此,人們目前迫切
關于乏性佝僂病的基本介紹
嬰幼兒期常見的營養缺乏癥,病因為缺乏維生素D,癥狀為在早期常煩躁不安,愛哭鬧。 是缺乏維生素D。一般人常稱本病為“缺鈣”,這是錯誤的。 在人體骨骼的發育過程中,維生素D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嬰幼兒期生長發育旺盛,骨骼的生長發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維生素D才能維持正常的骨骼發育。
預防乏性佝僂病的相關介紹
1、鼓勵母乳喂養,堅持母乳喂養8個月。 2、自出生后2周起,每日應給寶寶口服維生素D預防量400單位。 3、多吃富含VD和鈣的食物,如蛋黃,肝類,魚類,奶類,豆類、蝦皮等,不要吃過多的油脂類和鹽,以免影響鈣在體內的吸收。 4、多帶寶寶到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照
治療乏特壺腹周圍癌的簡介
1.按消化系統疾病護理常規,給予易消化食物。 2.無遠處轉移者,爭取早期手術治療,行Whipple手術或PPPD(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中或術后佐以放療和化療可提高生存率。無手術條件的患者可積極采取高劑量局部照射及放射性同位素局部植入照射等,配合化療;或用內鏡下膽汁引流、經皮經肝膽管
馬光輝/魏煒等開發工程化細胞外囊泡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通過交叉科學研究,提出并發展生物醫學前沿新技術,是提高重大疾病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膠質瘤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其中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惡性的腫瘤,也被稱為“癌中之王”。臨床上治療GBM以外科手術為主,同時輔助放化療,但是效果非常有限;以手術和替莫唑胺聯合治療為例,5年生存
納米槍技術問世-精準殺傷腫瘤組織
在近日舉辦的首屆納米槍技術全球論壇上,記者了解到,全球首例運用納米槍技術治療晚期肝癌的臨床試驗早前在浙江省某三甲醫院成功操刀。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楊光華告訴記者,“納米槍”技術,是新型納米粒子靶向核素(ImDendrim)治療實體腫瘤技術的簡稱。納米槍不屬于藥物,本質上
關于乏性佝僂病的常見原因分析
1、陽光照射不足。因此缺乏室外活動的孩子,接觸陽光少,易患本病。 2、食物中含維生素D不足。乳類中含維生素很少,如單純乳類喂養不另加維生素D制劑或少曬太陽,可發生維生素D缺乏。 3、某些嬰幼兒生長發育過快,維生素D供不應求。 4、胃腸、肝膽、腎等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和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5
我國乏燃料后處理關鍵技術有望改善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蘇州大學教授王殳凹研究團隊在環境放射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核電作為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重要選項,不僅可為我國提供穩定的能源供給,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現階段的環境污染。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國電力發展“十三五”規
關于乏特壺腹周圍癌的基本介紹
乏特壺腹周圍癌系指生長在乏特壺腹、十二指腸乳頭、膽總管下端、十二指腸內側壁癌的總稱。其共同特點是:在癌腫較小時即可引起膽總管和主胰管的梗阻。病程進展緩慢,黃疸出現早,手術切除率60%左右,五年生存率40%~60%。
關于乏性佝僂病的治療方法介紹
1、主要治療是補給維生素D,輕度佝僂病每日口服維生素D1000-2000單位;中度佝僂病每日口服維生素D2000-5000單位;重癥佝僂病每日口服維生素D5000-10000單位。具體情況應遵醫囑。 2、如飲食中含鈣量不足,可適當口服活性鈣。注意不要長期過量服維生素D,以免維生素D中毒,但可服
“燙手”的乏燃料,“吃干榨凈”核廢料!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工程在廣東省惠州市開工。按計劃,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這兩臺“國之重器”,將在2021年中建成。建成后,有望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核物理研究裝置,并帶動形成國際領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 其中,CIADS作為我國加速器
蘇州醫工所在針對肝癌缺氧組織的放療研究中取得進展
放射治療作為一種標準的癌癥治療策略,在臨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現有的放療技術由于放療耐受、腫瘤復發率轉移率高、副作用嚴重等因素,其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已有大量的工作致力于開發高原子序數的納米材料作為放射增敏劑,以增強腫瘤部位的電離輻射沉積,從而通過低劑量的放射線達到較高的治療效果。然而,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