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院士新華社發 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憲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他是我國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他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稀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斯人已逝,精神長存,告別的時刻,感念先生作為一代科學巨匠走過的一生,人們發現,他留給科學世界的寶貴財富是如此厚重與綿長。 科學研究要胸懷祖國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正是這一信念,支持徐光憲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放棄留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棄妻子高小霞一兩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學位,毅然回國。他們回國所坐的郵輪,是美國政府“禁止中國留美學生歸國”法案正式生效前,駛往中國的倒數第三艘郵輪。 回顧徐光憲先生一生,愛國,不僅是他個人崇高的情感,更成為他科學工作的最高準繩。他常說,做研究工作如果沒有國家的需要,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科學研究應該時刻關注國家目標”......閱讀全文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的稀土資源占世界已知儲量的80%,其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把我國的稀土優勢發揮出來”。 著名化學家、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徐光憲院士便是
徐光憲網名“老頑童”,他也很喜歡看金庸的小說,但他希望年輕人不要看,要等到年紀大了再看,因為“年輕人的時間最寶貴,記憶力最強,一定要在年輕時把基礎打好”。 圖片說明:徐光憲寄語人民網網友 徐光憲是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也是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4月12日,他給上海交通大
初夏時節,北京大學紅樓前的老槐樹已經郁郁蔥蔥,未名湖湖面上已經被細細碎碎的柳絮灑滿。只是,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再也不見了那位戴著一副金絲眼鏡,喜歡讀金庸、喜歡下圍棋的老人。 4月28日上午,被公認為中國“稀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徐光憲去世。“先生是一個好人”,想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高松今年44歲,很年輕,已經是中科院院士,中國最悠久的化學院的院長,不過他的身上卻沒有絲毫威嚴。 “我的經歷簡單而平淡。” 這是高松說話的風格,簡練得近乎白描。直到采訪結束的時候,我才理解他接受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的含義。一個個問題過去之后,采訪之初預期的精彩故事并沒有出現。最后才發現,“簡單平淡
“五.四”不僅是北京大學的校慶日,也是全國人民的青年節,走過120年的北京大學還有許多如此的“敢為天下先”。不久前,分析測試百科網采訪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應用化學系主任沈興海教授,他帶我們回顧了放射化學-應用化學專業63年的光輝歷史并展望在新時代的發展,特別談到我國對放射化學人才的急需,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一直是最高榮譽。兩院院士評選一般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僅僅選出一百多人,歷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也不過數千人。然而,在我國科學界中,依然存在為數不多的夫妻都是兩院院士的事例。 這些科學家伉儷大都攜手于同一研究領域,在科學長空,他們的名字互相輝映。是執著的追求使他們發現了彼此,在他
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8日在北京揭曉并頒獎,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共同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根據最新發布的《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國家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國家科學技術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建年 改革開放30年來,與國內各行各業一樣,我國的化學科學研究獲得了全方位發展,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無論在基礎、應用基礎研究還是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年評審一次,根據2017年5月最新發布的《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即大家習慣說的“國家三大獎”。還包括授予外籍科學家或外國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成長環境及科研實踐,對于科技領軍人才成長和培養有明顯的啟發意義:一個科學家的成長成才不僅在于自身努力,還要有配套的合適的外部環境。 ●應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為人才成長提供物質支撐,努力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為人才成長提供強大基礎,強力創造優越的學習條件為人才成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放射化學和放射性藥物化學家、中國放射性藥物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伯里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8年7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下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文集《劉伯里文集》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放射化學和放射性藥物化學家、中國放射性藥物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伯里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8年7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下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文集《劉伯里文集》(2016年
姚建年:化學的貢獻將得到更加極致的體現 化學是一門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制備及其應用,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作為一門極其重要的基礎學科,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醫藥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
中共中央、國務院2009年1月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也揭曉,其中“食品、農產品品質無損檢測新技術和融合技術的開發”等多項分析領域獲得獎項: 食品、農產品品質無損檢測項目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 由江蘇大學完成的“食品、農產品品質
在管理上,無論是科技部門還是高校,都切忌奉行“學科中心主義”,而要以“問題導向”的大領域、大方向為區塊,整合學科集群,發揚個體優勢,互相取長補短,在協同合作中追求學科整體卓越。 在出臺一些有關學科的政策措施時,不應僵硬地“一刀切”,要適當留有空間,讓彈性和柔性發生邊際效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2010年5月3日,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慶典活動在百周年紀念講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為北大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發來賀電,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化學會理事長白春禮院士,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林蕙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國家科學技術部基礎
——2016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峰會 主辦單位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 承辦單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支持單位 :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 中國計量研究院 山東新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北京領航標溢科技有限公司 主
2006年11月27日,張杰由中科院基礎科學局局長正式當校長,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交大最年輕的校長。 今年,上海交通大學數千名畢業生聽不到他們“杰哥”的畢業致辭了。這個“校長保留節目”已持續了整整10個學年。 23日上午,隨著中組部任免決定的宣布,張杰院士不再擔任上海交大校長,由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