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11921003、U1738205、U1738210)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黃曉淵研究員、袁強研究員和范一中研究員團隊利用費米衛星的伽馬射線數據仔細研究了銀心附近區域的宇宙線分布,在較低的能段認證了H.E.S.S.等發現的PeV加速源的低能對應體,且發現在銀心附近的中心分子云區域的宇宙線能量密度比分子云外的宇宙線“海”的能量密度更低。研究成果以“中心分子云中的GeV-TeV粒子新成分與對宇宙線‘海’的磁壁壘(A GeV-TeV particle component and the barrier of cosmic-ray sea in the Central Molecular Zone)”為題,于2021年11月9日發表于《自然·通訊》。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6436-z。 銀河系的中心長期以來一直是天文......閱讀全文
西藏ASγ實驗團隊觀測到的超高能彌散伽馬射線事例在銀道坐標系下的分布:這些超高能彌散伽馬射線的能量在400TeV到1PeV之間,表現出向銀盤(圖中水平中線)集中分布的特點;灰色陰影區域是ASγ實驗無法觀測的區域。背景色輪廓顯示了銀河系坐標中氫原子的分布。(來源:https://lambda.gsfc
宇宙線是在極端天體環境中產生的高能帶電粒子,是研究眾多物理和天文問題如粒子加速、星際介質湍動屬性、星際磁場等的重要信使,是人們觀察宇宙的重要窗口。宇宙線在源區被加速至相對論性能量,之后將在銀河系磁場中擴散傳播,并且經歷碰撞碎裂和能量損失等過程。這樣的傳播過程將使得銀河系中存在一個大尺度上處于近似
宇宙線是在極端天體環境中產生的高能帶電粒子,是研究眾多物理和天文問題如粒子加速、星際介質湍動屬性、星際磁場等的重要信使, 是人類觀察宇宙的重要窗口。 近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以下簡稱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黃曉淵、袁強和范一中利用費米衛星的伽馬射線數據,研究了銀河系的中心(以下簡稱銀心)附近區
6月4日,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的海子山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臻站在一塊花崗巖漂礫上,指著前方開闊平坦的山地說,大約4年后,這里將建成一座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它將是世界上覆蓋能量范圍最大的宇宙線探測設備。 LHAASO即將全面開工。 高能宇宙線 開啟了解銀河系的窗口 宇
近期,中日合作團隊利用我國西藏羊八井ASγ實驗陣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距地球2600光年的超新星遺跡SNR G106.3+2.7發射出超過100 TeV(100萬億電子伏特)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可能是被SNR G106.3+2.7中的激波加速到PeV的宇宙射線(主要成分為質子)與附近的分子云碰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2021年1月2日,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三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標志著WCDA探測器全部建成,全陣列投入科學運行,這是LHAASO四種類型的探測器陣列中最早完成的一個陣列。WCDA探測器研制與安裝團隊的主要成員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
2020年4月初的一天,像往常一樣,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員王玲玉坐到電腦前,打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采集到的數據。 很快,一個異常信號進入了她的視線。反復檢查幾次后,她決定把情況報告給她的同事、研究員陳松戰,她調整好呼吸,以盡可能平靜的語氣說:“LH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研制團隊17日宣布,鑒于衛星目前運行狀態依然良好、關鍵科學數據仍在累積,衛星科研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讓“悟空”延長兩年工作時間。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到12月17日,衛星發射已滿3年,達到預期使用壽命。截至這一日,“悟空”已在500公里外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