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環保廳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5年,青海湖流域水質優良穩定,生態環境趨好。 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咸水湖。2015年,青海省環保廳采用地面監測和遙感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對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濕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資源、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等開展了“天地一體化”監測工作,并編制了各專題監測評價報告。 據2010年至2015年監測數據,青海湖流域地表水(河流)8條主要入湖河流中哈爾蓋河、泉吉河、布哈河、沙柳河、吉爾孟河監測斷面水環境質量均為Ⅰ~Ⅱ類,水質優良穩定,均達青海省水環境功能區劃水質功能目標,倒淌河、黑馬河在2013年,甘子河在2011年和2015年出現Ⅲ類水質,其余年份均為Ⅱ類優良水質,總體上青海湖流域連續五年水質優良,生態環境趨好。 此外,今年青海省氣象局發布的《青海湖流域生態遙感監測報告》也顯示,受青海湖流域暖濕化氣候趨勢的影響和流域內各類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一行14人近日結束對黃河源區湖泊水深、水質等情況的監測調查。這是我國首次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對這一地區湖泊進行高密度、高精度實測。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李世杰說,這項調查屬于科技部“十一五”項目“中國湖泊水質、水量和生物資源調查”。這一國家項目將監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調節器。青藏高原對全球的氣候變化具有明顯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調節性,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湖泊水體中溶解性有機碳(DOC)儲量約占全國湖泊水體DOC儲量的76%。研究青藏高原地區湖泊中D
水資源在人類的生存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當前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著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的狀況。因此,要想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對水污染的處理,環保型的水污染處理技術便應運而生了。環保型水處理技術通常利用的手段便是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手段,來滿足該處理技術不會對人
3.5 地下水的采樣 地下水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 上層滯水的水質與地表水的水質基本相同。 潛水含水層通過包氣帶直接與大氣圈、水圍相通,因此其具有季節性變化的特點。 承壓水地質條件不同于潛水。其受水文、氣象因素直接影響小,含水層的厚度不受季節變化的支配,水質不易受人為活動污染。采集
在高緯與高海拔地區,全球約有65%左右的湖泊冬季結冰,我國除了云貴湖泊群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湖冰的光學性質控制著冰下水體的溫度及生態系統變化,開展湖冰的時空變化特征、明確湖冰光學特性,對揭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湖冰光輻射傳輸、能量平衡和冰下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監測湖泊冰物候變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