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男,1歲7個月,2個月前因陰囊右側紅腫在當地醫院就診,超聲檢查示“右側睪丸增大,內部見等回聲腫塊,腫塊內血流信號豐富。超聲提示:右側睪丸炎性病變可能”臨床診斷“急性睪丸附睪炎”經抗感染治療2周,效果不佳。于我院進_步診治。 查體:陰莖發育正常,右側陰囊紅腫,無明顯觸痛,透光試驗陰性。超聲檢查:右側陰囊皮膚增厚,右側睪丸大小2.1 cm×1.6 cm×1.3 cm,內回聲不均勾,見13 cm×1.1 cm×1.0 cm等回聲腫塊,與周邊分界清晰,腫塊周邊可見低回聲暈(圖1A),CDFI示腫塊內血流信號豐富,周邊呈抱球樣血流信號(圖1B),右側附睪大小、形態及回聲未見明顯異常。左側睪丸、附睪未見異常。超聲提示:右側睪丸實質性腫瘤,卵黃囊瘤可能。患兒血清AFP值為109ng/ml。于椎管內麻醉下行高位右側精索右側睪丸摘除術。術后大體病理示右側睪丸內見實質性腫塊,質軟,切面灰白色,伴黏液樣變;病理診斷::右側)睪丸......閱讀全文
患兒男,1歲7個月,2個月前因陰囊右側紅腫在當地醫院就診,超聲檢查示“右側睪丸增大,內部見等回聲腫塊,腫塊內血流信號豐富。超聲提示:右側睪丸炎性病變可能”臨床診斷“急性睪丸附睪炎”經抗感染治療2周,效果不佳。于我院進_步診治。?查體:陰莖發育正常,右側陰囊紅腫,無明顯觸痛,透光試驗陰性。超聲檢查:右
病例男,18歲,以“發現右側睪丸腫大伴疼痛1周余”為主訴入我院。患者無血精、血尿,無尿頻、尿急、尿痛,無排尿困難;無寒戰發熱,無低熱、乏力盜汗;無惡心嘔吐,無頭暈頭迷,無心悸氣短。?體格檢查:雙側精索靜脈無曲張;陰莖發育正常;陰囊壁未見紅腫及皮膚潰瘍;右睪丸可觸及,但較對側增大,質地硬,沉重感明顯,
患者男,34歲,因“發現盆腔腫塊10年,尿道口分泌物2個月余”入院。自訴10年前因肛周腫痛于外院檢查發現盆腔包塊,行穿刺抽液,病變性質不詳,未進一步處理。7年前盆腔腫塊復發于外院切除,術后病理考慮精囊囊腫。?7年來間斷出現肛周腫脹、伴尿線細,有血精1次,無明顯尿頻、尿急、血尿,口服抗感染等對癥治療稍
患者女,11個月,因陰道出血5天入院。體檢:生命體征平穩,腹軟,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未捫及包塊,會陰部檢查未見異常,尿道口及陰道口未見異常分泌物。實驗室檢查:CA-19987.20U/ml(參考值<35U/ml),CA-12536.1U/ml(參考值<35U/ml),甲胎蛋白(AFP)>3000
睪丸腫瘤在臨床上雖然并不多見, 但是基本上以惡性腫瘤為主, 起病比較隱匿, 多數無明顯臨床癥狀或體征, 同時容易發生早期轉移〔1〕,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大部分研究認為, 睪丸腫瘤發病原因主要包括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 其中先天因素以隱睪患者最多, 其次包括遺傳與睪丸女性
一段腸管套入其相連的腸管腔內稱為腸套疊,它是小兒特別是嬰幼兒期最常見急腹癥之一,4~10個月小兒多見,腸套疊也是小兒腸梗阻的常見原因。其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經手術及X線下空氣灌腸復位確診的120例小兒腸套疊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分析,探討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
卵黃囊瘤(yolk?sac?tumor,YST)又稱為內胚竇瘤,是一種罕見的高度惡性生殖源性腫瘤,好發于性腺(睪丸、卵巢),性腺外少見,很少發生于顱內。顱內原發的卵黃囊瘤為非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瘤(non?germinomatous?germ?cell?tumors,NGGCTs)的一種,通常發生于松果
2.討論?卵黃囊瘤亦稱為內胚竇瘤;由于腫瘤的結構類似于大鼠胎盤的內胚竇,1959年Telium首先提出并將其命名為內胚竇瘤。卵黃囊瘤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中位年齡為16歲,85%~90%發生于性腺內,10%~15%發生于性腺外。顱內原發的純卵黃囊瘤非常罕見,約占顱內NGGCTs的2%,多位于松果體和鞍
小兒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急腹癥中的常見病,因小兒病史敘述不清,查體不配合,診斷有一定困難,近年隨著數字化超聲的使用,術前應用超聲檢查診斷小兒急性闌尾炎受到重視。本文總結6年來應用超聲診斷小兒急性闌尾炎的體會,探討低頻、高頻和多普勒超聲聯合診斷小兒急性闌尾炎的實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隨著高頻超聲對肢體淺表組織病變診斷的應用,體表多種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對肢體淺表組織表面凹凸不平病變的診斷,由于探頭與淺表組織表面凹凸不平的病變之間的接觸不良而產生的多重反射及假像等近場干擾,使圖像質量模糊不清[1],影響超聲診斷準確率。本研究采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加水囊(